十一二岁之前,我在本村里读小学,那是一个叫做于科的村庄。名字起的有些古怪,据说是筚路蓝缕的先人当年选村址时建在了形似鱼背的一个台地上,因此而得名鱼托,后发生音变,叫成了现在的名字。村庄一直不徐不疾的生长着,到我记事时也不是很大,有百十来户人家,从东头走到西头也就十几分钟的样子,谁家有了什么事,不出半天就会传遍全村。在这蕞尔村庄里,我东游西荡,北走南窜,村庄承载了我全部的童年时代,村里的小学校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片段记忆。
那时,村子里人少,念书的孩子也少,读五六年级的时候班上也不过十几个孩子,有五个男生,我是其中之一。学生少,学校规模也小,不大的一个方院,有北房三间,西厢房两间,北房其中一间做了老师的办公室,其余就是教室,上课是复式教学,两个年级在一起学习。学校的操场本来就不大,村里又强行在前面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戏台,结果一年也唱不了一回戏,就一直荒芜冷落的戳在那儿,孤零零的像个小丑。因疏于管理,戏台的台口都坍塌了,土涌下来形成了一个缓坡,课余我们就跑上跑下的做游戏,其中比较受欢迎的一项就是撞拐。

撞拐就是对阵者用手把一只腿曲着搬起来,做金鸡独立状,搬起来的腿形成一个突起的三角,用以撞击对方,直至把对方打倒或双脚着地为赢。游戏可几个人分两班进行对抗,也有二者单打独斗的。撞拐游戏玩的时间一般是在冬天,天气比较冷,玩这种游戏运动量大可以驱寒,再者冬天穿着棉衣较厚,撞击一下也有缓冲的作用。
对决常常课余时在舞台上下和台前空地进行,双方展开激烈攻守,摆开战阵逐对厮杀,一时烟尘四起呐喊声声,战斗双方采用撞、挑、砸、闪等一切战法想方设法击败对方,保存自己。我们独腿跳跃着勇猛冲锋,用手扯着棉裤的裤口“驰骋疆场”,与对手进行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战斗,几个回合缠斗下来,失败一方不是人仰马翻就是落荒而逃。

同学刚身材瘦小但战斗意志坚强,让我一直记忆犹新。每次战斗往往都是我们先败下阵来,决定胜负之战落在他和比他高一头的大个子男生军之间展开,军居高临下一次次用拐狠狠地砸下来,刚奋勇迎敌被砸的摇摇欲坠,独腿哆嗦着打几个趔趄,眼看着快要支撑不住了,但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坚持着,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技巧为团队取得完胜。刚在学习方面也还不错,只是父亲早逝,家庭生活艰难,上完小学就辍学参加了生产劳动,很是可惜。
我一个冬天的顽强撞拐“战斗”,直接导致的“后遗症”是裤口一次次被扯破,露出白花花的棉花,母亲往往要缝补十数次之多。母亲也有数落的时候,但年少顽劣的我全当了耳旁风不知悔改,仍然我行我素。母亲没有责骂,依然不厌其烦的为我缝补,现在想来,很是为母亲的慈爱宽容感动。
(文/尚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