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系列四



覆舟之鉴:曲江池畔的秦二世
作者|清风
皇家别苑曲江池
到达曲江池遗址公园,已是中午时分。
七月初的西安,一扫往日的阴沉与庄重,此刻,变得明媚而柔和起来。路旁郁郁葱葱的绿树和五颜六色的花丛,在夏季多雨的湿润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我走进曲江池遗址公园时,便被这处树荫婆娑、凉风习习的公园景致所吸引。这是一座有着历史和文化的公园。

这里在秦代称州市,秦始皇在此修建离宫“宜春院”,自此成为皇家胜地。汉武帝时,把曲江列入皇家苑圃,修建离宫“宜春苑”,因水波浩渺,池岸曲折,“形似广陵之江”,取名“曲江”,并在这里开渠,修“宜春后苑”和“乐游苑”,成为皇家园林。隋朝营造京城大兴城时,在这里凿地为池。隋文帝称池为“芙蓉池”,称苑为“芙蓉园”。唐玄宗时恢复“曲江池”的名称,而苑仍名“芙蓉园” ……曾经的皇家禁地,今天,成了开放的游园。

午后的阳光,热烈而明亮。行走在瓷砖铺就的池畔林荫小径,随风摇曳的柳枝,在我眼前晃动。高低起伏的草地尽头,一边是一池风姿绰约的红莲,是韩愈笔下的“曲江荷花盖十里”,一边是一湖的盈盈碧水,以及置于池中央的湖心岛和亭榭阁楼。而往远处望,蓝天白云下,是林立的高楼大厦,还有一座长长的拱桥横跨湖的一角。

在满目的苍翠里,沿着林荫中的小路行走,可看到仿唐群雕,展示着盛唐时期的人物风貌。这里也是小鸟的天堂,它们发出欢快的鸣叫。辽阔的湖面,犹如铺了一层碎银,泛着粼粼的波光,映着湖岸的景物,旖旎而优美。
曲江亭,是一座两层仿古小亭,亭有楹联云:“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是唐代沈亚之《春色满皇州》中的诗句。亭中央,立着一块石头,上书“曲江池”三个朱红大字,二层悬挂“曲江亭”牌匾,亭子里,有游客小憩或临湖观景。

继续往前走,有一处浅滩,灌木萦绕,大小不一的卵石,卧立水中,成为一条延伸到对岸的石径。踩着泛着白色光泽的石头,我小心翼翼地走向对岸。水泽里,有夹杂在石缝里的垂柳,丘陵一般的湖岸,小草青青,灌木丛里,形状不一的奇石,静静地或躺或卧或立,颇有江南园林的特色。
当我穿过一处湖岸边风景如画的“畅观楼”餐厅,行走在环湖路上时,再看曲江池,但见水面如镜,阅江楼赫然在目。
阅江楼,顾名思义,登楼可凭栏远眺。晚唐诗人郑谷曾写《曲江》一诗,诗云:“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楼台在烟杪,鸥鹭下沙中。翠幄晴相接,芳洲夜暂空。何人赏秋景,兴与此时同。”在这里,可以遥望秦时的御花园——宜春园遗址,以及曲江池北岸的唐城墙,再看公园四周的现代化建筑,颇感时光之如流水,古老与现代辉映。
绝美的风物,让我想起这里曾经殿阁参差,枝繁花艳,才子佳人,樽壶酒浆,笙歌画船,悠游宴乐于曲江的场景。考场及第之后,新中的进士,也往往成群结对,到曲江大摆筵席,饮酒祝贺,这就是“曲江流饮”——古长安八景之一的情形。

鉴古启今——荒唐残暴秦二世
从曲江池遗址公园出来,我又在烈日下,步行来到不远处,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的秦二世皇帝陵遗址公园。

也许是陵寝,公园里人影稀少,一派幽静。沿着陵道石阶往上走,不一会,便来到陵区山门,两旁楹联颇有深意,上联:“空贵为帝室豪君问天下数千年可曾有几人凭吊”,下联:“未守好先皇伟业遗池边一抔土徒留存万古伤悲”,门楣上悬“秦二世皇帝陵”。进入山门,内有秦二世胡亥、太子扶苏、丞相李斯、大将蒙恬、宦官赵高以及农民起义将领陈胜、吴广的画像,出口的匾额上写“史鉴千秋”四个黑底金字。

出了山门,是一高耸的松柏,这有什么寓意呢?松柏代表万年长青,可无论是存在了十四年的大秦帝国,还是在位三十七年(二十五年称王,十二年称帝)的嬴政,抑或是只当了三年皇帝的秦二世,还是在位仅46天的秦三世子婴,都昭示着王朝的短暂而无法万岁。
而回头再看山门出口处,除了悬挂“后事之师”牌匾外,也有一副楹联,上写“一夫自毁二世而亡,便野史逸闻,只为千秋留笑柄;仁义不施身家焉保,漫荒烟衰草,惟余孤冢泣残阳。”这,也算是对秦二世一生的客观评价了吧。
继续往前走,是一座秦代建筑风格的硬山式大殿,殿前门的对联总结了秦二世的帝运,上联是:“此运可衰此帝可哀孤冢夕阳里未能绝千秋责怨”;下联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曲江碧水前细思量二世沉浮”,门楣横批“覆舟之鉴”。走进殿内,可看到展有秦二世胡亥墓修缮前的照片以及出土的瓦罐、陶器等文物。
殿后门,也有对联,上联是“当年国灭香残非独亡秦归二世”,下联是“此日风清月朗惟余孤塚对千夫”,横批:“旷古凝思”。秦二世成了秦灭的罪魁祸首与反面典型,而被后世所诟了。

出了大殿,拾级而上,便是秦二世陵墓了。墓为土筑圆形,墓北有石碑一座,碑面阴刻“秦二世皇帝陵”六个隶书大字,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后阴刻《夜役说》,为生员周新命于嘉庆十年所书。
站在秦二世墓前,我不由得想起了暴秦的突然灭亡,也想起了二世年轻、残忍而不得终老的一生。
胡亥(公元前230年或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一说嬴姓秦氏或赵姓秦氏(古“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姓和氏不分混用),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7年在位。
胡亥年少时,奉始皇帝敕令,跟从中车府令(管理皇帝车舆与玺印的官员)赵高学习狱法,他很喜欢赵高,与赵高算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本来与帝位无缘的他,却凭着赵高的计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胡亥跟随秦始皇巡游。在平原津(山东平原县城西南约三十华里处的古黄河渡口)秦始皇生了病。由于秦始皇讨厌说“死”这个字,大家都默不作声。秦始皇病情加重,就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让他回咸阳参加丧事。然而,信封好后,赵高却私自留下没有发送。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河北沙丘宫(今邢台广宗)病死。丞相李斯担心皇帝在外地去世,引起皇子争位及各地乘机制造变故,便秘不发丧,并把棺材放置在辒(wēn,温)凉车中,照常饭食和奏事,同时用臭鱼混淆尸臭。
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拆信密商,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又写信给戍边的公子扶苏、蒙恬,列举他们的罪状,赐命他们自杀。回到咸阳后,发布治丧公告,胡亥继承皇位成为二世皇帝。

继位后的秦二世惨无人道。在安葬秦始皇时,秦二世把没有子女的后宫妃嫔全部殉葬,同时,也把设计机关的工匠们全部封死在里边。不仅如此,他还荼毒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咸阳市(市是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处死了十二个兄弟,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难逃魔掌。史书记载:二世派使者谕令将闾:“公子不臣,罪当死,吏依法办事。”将闾回答:“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我罪而死。”使者说:“臣不得与谋,只是奉书从事。”将闾仰天大喊:“天乎!吾无罪!”兄弟三人拔剑自戕。据《史记·李斯传》载,公子高在胡亥清洗兄弟时自请为秦始皇殉葬,获准。而这些,还不是全部……为了坐稳江山,兄弟相残,何等凶狠与暴虐?
秦二世不仅杀死了大将军蒙恬,而且还在赵高的唆使下,让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自尽,赵高乘机安插自己的人上位。一心贪图享受的秦二世,在声色犬马里,逐渐把朝廷控制权交给了赵高。
秦二世为了能够长久享乐,向李斯请教长治久安之道。李斯写了一篇文章向胡亥提出了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法家治国方略,即用督察与治罪的方式来巩固中央集权,镇压百姓的反抗与违法。可如此处心积虑的李斯,最终也没有逃过赵高的算计。
赵高除设计使胡亥对李斯不满外,还罗织了三个罪名:一是李斯参与谋划胡亥继位,但却抱怨不受重用,妄图分土做王。二是李斯的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陈胜经过时,李由没有积极镇压,因为他们是邻县同乡,听说李斯和陈胜也通过讯息。三是李斯作为丞相,权利过大,威胁帝位,似有异心。
由于没有实证,胡亥没有贸然抓人。但李斯得到消息后,为保自己,就上书揭发赵高的阴谋。但胡亥不相信,并将书信拿给赵高看,恼羞成怒的赵高进一步诬陷李斯。胡亥将李斯抓捕,交给赵高审理。赵高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无法忍受酷刑折磨,屈打成招,赵高拿着供词上报胡亥。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处以极刑:先是黥面(qíng,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刑),然后劓(yì,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hǎi,即剁成肉酱),这在当时是最为残忍的一种处死方式,叫做“具五刑”,即用五种刑罚处死。李斯的一家也同时被诛杀。当然,赵高后来也为自己的残恶付出了代价:两年后被子婴处死,这是后话。

不可一世的胡亥大兴土木,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役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但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常年累月的无偿劳役,日益加重的税赋负担,最终导致了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在全国的蔓延。
秦二世元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在秦指由雇农、佃农等构成的贫苦人民)贫民屯戍渔阳(今北京怀柔区),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根据秦律,逾时要斩首。无奈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的将尉,打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举行起义,并在陈县(今周口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全国各地也纷纷响应。
消息传来,胡亥却不相信,他只喜欢听天下太平的好话,甚至有一次讨论是不是发兵平定起义时,胡亥竟然不同意有“反叛”的事,发兵自然没有必要。博士叔孙通甚至告诉他先皇早已拆毁了城墙,熔铸了天下兵器,皇帝又是明主坐堂,法令严明,国家安定,人民富足,谁还会造反呢?陈胜这些人只不过是几个盗贼而已,地方官正在积极追捕,因此请陛下尽管放心。
胡亥听了,直夸叔孙通说得好,然后他又问其他人。有的说陈胜是“盗贼”,有的则说是“造反”。说“盗贼”的没有事,说“造反”的就治罪,因为说“造反”等于说天下大乱。治罪的罪名是“非所宜言”罪,就是说了不应该说的话。这种罪名被后来的很多朝代都继续沿用,以此来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赵高为了达到自己彻底专权的目的,建议胡亥少与大臣接触,以免因年轻、经验不足而暴露自己的缺点,只需听赵高他们的汇报就可以了。胡亥信以为真,便只顾在后宫享乐,朝中政事悉有赵高处理。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进一步打击异己,赵高还上演了“指鹿为马”的闹剧。但凡说是鹿的,一律找借口处死,说马的,则拉拢进自己一派。
被蒙蔽的胡亥对义军战事一无所知,等陈胜的军队逼近了咸阳,才听从章邯的建议,率领骊山刑徒出战迎敌。初期战胜了陈胜和项梁的部队,但后来,项羽破釜沉舟与章邯决战,章邯失利后向胡亥求救兵增援,又被赵高猜疑拒绝发兵。走投无路的章邯最终投降了项羽,没有了章邯的秦军队一溃千里,秦朝社稷岌岌可危。
此时的胡亥才猛然醒悟过来,他的言谈之中对赵高开始不满。原来就有篡位之心的赵高决定动手,他让担任咸阳县令的女婿阎乐带兵里应外合,冲进宫中,用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帐,二世进入内宫,对服侍他的宦官说:“您为什么不早告诉我,竟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宦官说:“为臣不敢说,才得以保住性命,如果早说,我们这班人早就都被您杀了,怎能活到今天?”阎乐走上前去历数二世的罪状说:“你骄横放纵、肆意诛杀,不讲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你,怎么办你自己考虑吧!”二世说:“我可以见丞相吗?”阎乐没有同意,二世说:“我希望得到一个郡做个王。”阎乐仍不答应。又说:“我希望做个万户侯。”阎乐还是不答应。二世又说:“我愿意和妻子儿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诸公子一样。”阎乐说:“我是奉丞相之命,为天下人来诛杀你,你即使说了再多的话,我也不敢替你回报。”于是指挥士兵上前,二世被逼自杀,年仅二十四岁。他使秦始皇希望家传千秋万代的的美梦彻底破灭了。

秦二世是以黔首(即百姓,因秦朝崇尚穿黑衣)的礼节埋葬的,与秦始皇一样没有谥号和庙号,这是因为专制的秦朝为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禁止臣下议论和评价。
司马迁评价他:“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班固亦说“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愚蠢寡智、为所欲为、穷凶极恶的胡亥,岂有不亡之理?
遗址公园里,还散落着秦时期的文化标志与符号,比如“秦虎符”、“秦战甲”、“秦盔”、“秦砖”、“秦铧”、“秦农耕”、乐器“錞于”、“石磬”、“秦公钟”、货币“秦半两”及李斯、蒙恬与将士、指鹿为马、度量衡等雕塑,尤其是群雕《末路》及警钟,似在启示后人,暴政终将灭亡,后世需要警醒。
暴虐终自毁,苍天饶过谁?

徘徊在秦二世陵园,我一直在思考,一些国人为之骄傲的大一统秦帝国真的值得自豪吗?大一统背后的征战杀戮,血流成河,专制下的权臣党争,尔虞我诈,以及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让中国自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从这个角度来讲,大秦帝国的灭亡是必然,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我想起了春秋时期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提倡礼让天下的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创作的《管子▪牧民》,其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就不惜为我牺牲;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怕;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很危险了。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管仲倡导的为君之道,不可谓不深刻而富有远见,然而两千多年来,又有多少君主深悟其中的道理而又真正施行了呢?于是,暴政不止,改朝换代频繁,中华民族的历史,变成了一部灾难深重、不断轮回的历史,这难道不让人扼腕叹息而需全面反思吗?

一一 2020年7月9日 陕西西安曲江池畔 秦二世陵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秦二世》

曲江秦二世陵遗址公园 摄影:清风

作者简介:
崔自三,笔名清风,河南永城市人,硕士研究生,知名讲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游走于全国各地讲学,国内多家大学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游学、访问。2018年4月,赴西藏采风,至此实现了走遍全国的梦想。现居河南郑州市,酷爱写作,曾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0多万字,出版商战小说《挑战》第一、第二部、诗散文集《一缕清风,一弯明月》、《那年匆匆》、历史文化散文《风雨一叶秋——中国文化与历史漫笔》、《时光的脚步》等十一部作品,文章风格清新、婉约,深受广大读者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