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的主流美学特征——灵秀美
文/王启成
书法的美学特征有很多,目前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所以书坛混乱也就不可避免。必须找到一种美,能够统领这个范畴,从而成为书法主流美学特征。本人确定灵秀美作为当代书法的主流美学特征,这是完善现实主义基本方法“以境觅物,万变归宗”的应用。
一、灵秀的含义与出处
灵秀美的核心是灵秀。打开百度词条可以看到,灵秀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líng xiù,指的是清秀美好、灵活、美丽。也可以指的是聪慧灵秀的姑娘。简而言之,灵秀就是好看,令人赏心悦目。这里还有灵秀一词的出处与详解。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明代张居正《宫殿纪》:“二大都在寰宇间,皆据百二之雄胜,萃岳渎之灵秀,鸿图华构,鼎峙於南北。”清代方文《石臼行赠崔正谊明府》:“江南山水多灵秀,幽窅终当推石臼。” 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烂柯记梦》:“一湾碧绿碧绿的青天,云烟缥缈,山意悠闲,清通灵秀。”梁衡《夏感》中:“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二、书法灵秀美的含义
书法灵秀美,简单而言就是书法作品写得好看,令人赏心悦目。具体来说就是:墨色包满,不洇不燥;笔划成形,不烂不枯;字形完整,不丑不作;布局合理,不松不挤;印章适中,不乱不多;笔迹流畅,不阻不滑;连带精美,不拖不粗;面目干净,不脏不残。书法的灵秀美适用于所有书体,本人从四毫米小楷到1400毫米榜书,20多种书体和风格,数以千计的作品都是追求灵秀美,顺应时代主流,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书法灵秀美的理由
过去几十年,非马克思主义的书法观认为,书法不是为了写好看,而是为了表现时间流动、空间分割、运动状态;或者去表现阴阳或曰矛盾,如大小、方圆、胖瘦、倚正、浓淡、干湿、快慢等;或者去表现情绪,笔下体现出喜、怒、哀、乐等。无论哪一种都是满纸狼烟,奇丑无比,令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书。本人反其道而行,确立灵秀美是书法主流,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充分理由。

首先,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文字则是语言的载体,它以符号系统完美地表现着语言。语言和文字都是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但是语言闪耀着母性的光辉,“母语”之说贯穿古今,文字同样具有母性的光辉。母性即女性,灵秀美是女性最崇高的追求,也是男性心中的渴望,没有人希望自家的女性丑陋不堪。追求长枪大戟和脏、乱、差、丑、残,就是对文字和书法的母性本质之亵渎。
其次,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直觉取象所造,以后的书体演变直到楷书笔划也有象的影子,如卫铄将书法的各个点画用特定的自然物去比拟,其中的横划“‘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等等。从东汉蔡邕的“肇于自然”,到清代刘熙载“造乎自然”,都是包含着对自然的崇敬。从灵秀的出处可知它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符合“天人一体”精神。二十世纪引进的西方元方法和大量的类方法体系研究的书法美学,无论是对方法的直接“套用”,还是所谓的“化用”,都与书法这个研究对象不匹配,其“成果”最多具有书法美的变态阐释作用,丝毫没有对书法美的塑造功能,从而导致在这种美学“成果”指导下的创作面貌丑陋,惨不忍睹。
再次,前人的书法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中,探索、实验、成功、失败都具有价值。我们可以把它们整体看作一个工作场面,其中有好的成品,有残次品,有原料,有废料,有渣子,都有可能配上用场。时至今日,书法要真正地走上艺术舞台,该收拾清理场面,选出最优秀的作为主流倡导。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必然呼唤美好的艺术去促进、去装扮,书法的灵秀美主流与之高度吻合。还必须明确的是,灵秀美的书法不是一个模式,一种作品,而是如本帖中的图1-图6之篆书、隶书、楷书、行楷、行书、草书六体书法都体现的是灵秀美。即: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书体,不同的灵秀美。
过去,一些瞎划派丑书总是理直气壮地说“谁规定书法不能写丑?”现在,看过这篇文章以后,他们的脑子应该清醒了:你自己可以很丑,但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