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味道“一口香臊子面”


文/薛立兴

网传频率很高的家乡扶风七星小镇在国庆中秋节长假期间举行规模宏大的一口香臊子面暨征文竞赛,对于进入老龄远在成都照看幼孙的我心中也有冲动,夜深人静,命笔抒情家乡味道一口香臊子面。

年愈花甲总爱怀旧。自幼以来,在我的饮食记忆中,最美味的莫过于家乡扶风的一口香臊子面。我有记忆以来,逢年过节或家中来了客人祖母和母亲、婶娘责无旁贷就会精挑细做家乡一口香臊子面,让客人和全家老少美餐一顿。一口香臊子面是家乡人们议论美食的主题之一,有一句俗语应证了父老乡亲对臊子面的独钟:“你睡梦中吃臊子面心里想得汪实”。这足以可见臊子面在家乡老少爷们心中份量有多重。

扶风臊子面的特点鲜明,做法独特,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夏商周时代,做为皇家御食之一的臊子面,流传于民间之后,有多个故事版本,一个传说是当时关中黑松林里有一条蛟龙危害人间,被一英雄消灭,众人为庆祝这一胜利设宴吃浇汤面(“浇”字与蛟字谐音),浇汤面就是如今的一口香臊子面,可见臊子面在人们心中位置有多重。其次家乡人们在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或招待贵客时,主人家才做一口香臊子面美食。那香气扑鼻,让人看到流口水的“煎、汪、稀、薄、筋、光、酸、辣、鮮、香”美食是高度概括了扶岐臊子面的主要特点。后来,有家乡一位著名文人把扶风一口香臊子面总结为:“薄如纸,细如线,下在锅里连花转,捞在碗里赛牡丹,筷子一挑,碗边一转,咝溜一吸,唉!香在了胃巴巴。”可见臊子面的魅力多么感染动人。在家乡的面食中,品类种多,有出盆面、宽片面、三角面、牛筋面、一锅煮面、辣红面、鸡汤面、素臊子面、清汤面等,唯独一口香臊子面与众不同,在面食品类中独领风骚,被大酒店、饮食商家开发后摆上餐桌,其味道适合东西南北中全国各族人们的口味,也适应众多老外的口味,赢得海内外食客们一致好评。
岁月循环,光阴荏苒。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和妻子结婚后,勤劳的妻子受长辈们感染,做臊子面特别地道,在乡邻亲朋中出了名,生产队安排下乡干部吃饭经常派在我家,事前队长向我妻再三叮嘱:“做你最拿手的臊子面招待干部”。有一次县长下乡吃了我妻子做的臊子面夸赞说:“你做的臊子面才是咱地道的扶风口味,色香味俱全,好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婚丧嫁娶办宴席人手缺少,遇办起此类事越来越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的家乡有了红白理事服务队,解决了以前人们想解决没有解决的忧愁问题。每逢红白事待客,服务队会早一天下午赶到主人家,一条龙服务,宴席中肉菜蛋调料按主人要求联系商家主动送上门,省时省人省工。在招待客人当天晚饭和第二天早饭,肯定都是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美味的扶风一口臊子面。家乡人们做臊子面很讲究,从十三香调料选择,到肉的肥瘦搭配,再到入锅燷臊子火侯掌控,再到选用优质菜籽油和尚好的盐醋酱油分量都很有讲究,臊子做好后,底汤菜更有讲究,选择优质木耳、葱苗、豆腐、黄花菜等必须精细制作,然后飘汤菜要选用质量上等的大葱、油炸豆腐切碎,煮好调料汤,然后再备好香油和家乡扶风的地下水做为臊子面香汤的基本原料。其次,还要选用优质小麦面粉才能做出“薄如纸、细如线”的面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妇女们做臊子面面条主要靠手工幹面,不但面要揉到,而且切面靠眼力和刀工。有了手摇和电动压面机后,面条制作就更容易了,也更精细了。因此,臊子面这一古代的皇家御食演变为如今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和日常招待客人的美食,也是千百年来出外走南创北周原赤子们梦中牵挂的家乡味道。

作者简介
薛立兴,笔名钟鸣、周原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省茶人联谊会会员,扶风县文联副秘书长。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宝鸡日报》等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380余万字;著有《周风秦韵》《牵挂的味道》散文、文集等7部,获各类奖百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