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论坛•引玉篇】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912期

写诗填词,重要的不是博得喝彩、彰显才情,更不是追求文史留名,而是有感而发、戏排文字、手脑并用地享受过程。徜徉泱泱文海,俯拾神交的精神食粮,大快朵颐地咀嚼消化,煞有获得感与乐趣。圄于大师制定的格子,沉浸在音律的氛围,不啻顺风航行的轻舟,彼岸速达,乐之往之。比之古人,我们还是最幸运的,有章可循、有律可依、有格可爬。试想唐宋以前是个什么状态,更不用说诗经的作者了。然而,近现代的一些大师们却想法设法、无休止的制作枷锁,并不时地挥动斧钺东砍西杀,吓得人们望诗坛而却步。甚至有人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五十余种病症,文苑(院)面对如此多的病人和症候,恐怕要急招扩招秉刀的医生,其工作量不在小啊!所以很多人跑到新诗界,逍遥不辍,率性而为去了。
我赞成规矩,而不赞成吹毛求疵。古今诗文均应有些规章可寻,但要让人们在较比宽松的氛围里去寻,不能千规万则,逾其一则死刑侍候。毕竟诗坛是面对大众的。新诗也不例外,更不能不要规矩,起码格式和诗韵还是必须的。
清初古音学家顾炎武在陈第启发下,将《诗经》分古韵为十部。后来江永分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孔广森分十八部,江有诰分为21部,黄侃分为28部。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另说三十部)。尽管当时的作者们还不知道如此的规矩,但起码吻合规矩、符合规矩,或不经意地、约定俗成地形成了规矩。
我喜欢近体诗,也喜欢写一些所谓的正格正体,但并不是说排斥旁体和变格。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写好正体正格已然不易,哪里还顾得上旁骛!这些年来,我也力求避免病词病句病格式,在所谓平仄格局中游弋和游戏。至于那些繁冗的规矩也是尽量尽力地去遵循,然而有时为了情境的需要,还是会或多或少的触犯规矩,重韵、撞韵、孤平、三平头、三仄尾、齐步走等间或有之。写诗重在写意,诗言志嘛!如果因病而得意,或许值得肯定;如果为免于病症而失意,或许不值得提倡。过于刻板和格式化,也许会封堵转瞬即逝的灵感和豪情。当然,对于大家来说,可能不齿,总归是“小家碧玉”多于“大家闺秀”,“圣者”更是寥寥无几。
普及诗词,特别是近体,可能永远在路上。众师说说看。
还是谈点具体感受吧。最近觉得应该写点关于秋收的字,可是捉刀见囧,一首七律几易其稿,终不见工。无奈之下,拿来示众,以期他山之玉。请众君不吝赐教。
如果老师们喜欢参与讨论,写秋收间以谈诗词谈技巧,那就善莫大焉了!我们可以连续推出老师们的佳作,或是结集刊出。静待佳音!
有感想、体验等,小窗发我,照片简介同附。
下面请君斧正,解剖从我开始吧!不吝赐稿!

七律·秋收感怀
瀛洲居士
(第一稿)
八月秋高五谷鲜,橙黄满目脚翩然。数排铁马腾田内,几队商家待路边。
昔日镰刀心里驻,今朝机械眼前旋。新型农业原何有,但愿丰收一万年。
(第二稿)
秋月城垣脚步翩,橙黄满目谷连天。数排铁马腾田内,几队粮车待路边。
昔日镰刀心里过,今朝机械眼前绵。新型农业原何有,感慨歌吟改革篇。
(第三稿)
晨起城垣漫转圈,橙黄满目势连天。数排铁马腾田里,几队商车等路边。
赶月镰刀心中耍,向阳机械眼前旋。新型农业原无有,今赞丰收吉庆年。
(第四稿)
结友城边漫转圈,橙黄满目谷连天。数排铁马驰田里,几队商车待路沿。
赶月镰刀曾力耍,向阳机械谓闲诠。新型农业今才有,盛赞丰收又一年。
(第五稿)
结友城垣小步颠,橙黄满目谷连天。远观铁马驰田里,近遇粮车等路边。
老叟镰刀曾力耍,少年机械未蒙缘。新型农业齐夸好,漫撰诗书又一篇。
(第六稿)
八月秋高五谷鲜,橙黄满目脚翩然。一排铁马收粮紧,几位商家付款连。
昔日镰刀多苦累,今朝机械少熬煎。新型农业人皆喜,礼赞歌吟盛世年。
(要求七律,平水韵一先。如不惬意,亦可变通。主题——秋收。)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