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余炳才
江南,一个烟雨朦胧的地方。这里有青石小巷,这里有绿树成荫的绕肠小道。清风徐来,带着星星点点的花香,听着潺潺流水,远处的鸟声,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深吸新鲜的空气,宁静而致远。望着蓝天白云,满腹释怀。这个既让人陶醉又让人迷茫的地方,就是七峰山余村。
点击可查看视频
余村,安徽东至县的一个古村落。始建于元朝末期,据族谱记载,祖先曾经是秦始皇身边的一员大将,征筏统一,至北来到江南,后来因战乱隐居来此,建村立户。因全村无一杂姓,取名余村。

当你来到余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落前的一畈梯田,开阔醒目。在季风大师画笔之下,春有菜花金黄,夏有稻花飘香,秋有硕果奔忙,冬有白雪银装,浓墨重彩,神韵篇章。在梯田之间原先进村的绕肠小道早已弃用,取而代之的是河道旁宽阔水泥马路。

踏入村口,有一棵伟岸高大的古树格外引人注目。树杆粗状,需要二人合抱,枝叶茂盛,四季长青。至于他的年龄,谁也说不好,按老辈的说法,从爷爷的爷爷出生时就一直这么粗状茂盛。我查了一下,这是一棵四季长青的冬青树。属于常绿乔木,高大12米,6至8月份满树花香粉黄,蜂蝶成群。小时候总喜沿着藤蔓爬上爬下,掏空鸟窝,可没少挨爹娘的打骂。

进到村子中心,也是最为庄重的地方,余氏宗祠。他的规模在十里八乡是排在前列的。祠堂分为三进,朝门、中厅、总祠,依地势而建,由低向高阶梯而上,步步高升。在朝门前的广场沟旁,排列着许多石碑,两块并立为一对,碑的上方中间穿一个圆孔。小时候,不知道这些石碑是做什么用的,总喜欢和小伙伴们在这玩游戏,躲迷藏。长大后,出于好奇在网上查询了一下,才知道这是我们家族祖上的风光荣耀。

这种石碑叫着旗夹,是用来固定旗杆而制造的一个基座。在科举时代,只有村中有人中了进士后,村里人便会在宗祠的广场立一对旗杆石,放置旗杆,悬挂旗职。一对旗杆石只记载一位进士,要是村子里的旗杆石越多,就证明这个地方人才辈出,人杰地灵。旗杆石越宽大,代表的官阶越显赫。所以旗杆石是宗族及个人名誉的象征。
望着朝门前这么多排列大小不一的旗杆石,说明祖先们读书风气是何等盛行。也让自己心里感到无尚的自豪。至于家族中出了多少进士举人,我在这里不详细细说,若有兴趣可以来余村一探天地。
祠堂是徽派建筑,白墙黑瓦,斗拱翘檐马头墙,依山傍水,深厚端庄,气韵浑然。

进入朝门后便是戏台,逢年过节祖辈们喜欢请来远近戏班名角,唱上几出,供族人观赏。中厅宽大明亮,供大家看戏休息的地方。让人肃敬的是总祠大殿,这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和族谱。村民们纯朴而善良,每逢老历新年全族人齐聚祠堂拜祖传承,从未改变。这就是家族的精神,文化的传承。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余村虽没有名山,没有奇松怪石,却有七座山峰护佑。山中林木参天,雾朦轻绕,鸟语花香,蓝天白云。水虽然没有大湖飞瀑,却有峰山峡谷中流淌下来的清泉,潺潺细瀑,清澈见底,甘洌清纯。让余村有了小桥流水,写满江南景色,涂满徽韵风华。

自溪流而上,离村落不远处的大山脚下,是清澈悠如天池的七峰山水库。放眼望去,山峦叠翠,云霞雾罩。若乘小舟而行,沐浴在碧水蓝天之中,仙境了然。此景此情让人有种错觉,就是不求风云天下,但求禅意静收。

随着大时代的发展,原先繁盛的余村也开始落寂。年青人都走出这山村,迈向了大都市,寻求更高更广阔的天地,实现着自己的宏图和抱负,留下的只有这青山绿水和这一幢幢白墙黑瓦的老房子。也许在常人眼里,那只不过是一幢幢普通的民居,陈旧的祠堂。未曾想过,这里承载了多少代人的成长和儿时的记忆。

走在这青山小道间,回望着山水中的余村,陶醉又迷茫。人生在世,其实很简单,但简单之中却又不乏杂味其中。经历了风雨,阡陌了红尘,冷暖自知。不管你在外如何混得风声水起,家中富有,不变的是亲情,不变的是家人的关爱。这眼前的山川河流,宗祠民居,这块净土是你们起跳时的起点,寻根之源。

余炳才,安徽省东至县人,池州诗联及菊园诗社会员,曾在县刊《升金湖》发表过多篇文章。用文字记录点滴,让诗韵升华自己。

【编者按】
余炳才老师的散文《山水余村》,描述了七峰山余村这个扑朔迷离、古老而美丽的传统文化古村落新风貌:那一垅垅节次鳞比的梯田,望那春天油菜花黄,夏天稻谷飘香,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村里有四季长青的数百年冬青古树,源远流长的余氏宗祠,象征人杰地灵的科举进士旗牌石。余村的独特风景线和书香盎然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传承,跳跃式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水乡雨巷,朦胧烟雨……写满了江南绮丽景色。如果你轻摇一叶扁舟于七峰山水库中,仿佛荡漾在碧水蓝天之间,有如入蓬莱仙境般的曼妙。
此篇散文主题突出,线索明朗,开头简而得当,紧紧围绕余村的自然情景描述,吸引读者走进山水余村。中间部分描述生动具体,详略处理较好。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做到首尾连贯。作者通过寥寥数语,告诉我们眼前的一切,是走出家乡时的起点,又是寻根之源。揭示了内心深处对故乡的那份情感,那份感概和眷恋,引人深思。
全文结构紧凑,舒展自如,衔接自然流畅。堪称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寒风)
才子余炳才《山水余村》,以家乡为题材,详细地介绍余村的前世今生。故乡山山水水令人魂牵梦绕,溪水潺潺,风光秀丽,徽派建筑,历史悠久,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余村虽不大,但,在历史长河中也曾泛起朵朵浪花,祠堂是宗族历史的记憶,它承载祖上的丰功伟绩。当族群里有人考入功名或升官,祠堂都会摆上几桌庆功酒,庆贺一番。这是一种民俗习惯,也是一鼓励,一种荣耀和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子孙们会离开故地,但,人走茶不凉,因为,故乡是我们根,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永远是我们的乡愁,是我们对家乡一点记印。好作品,推荐共赏!(点评: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