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中专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查了百度,也没有具体时间点,一个说是八几年、一个说是九几年,到底是几几年出现“中专”,我想,没人会注意或者追究“中专”这个词汇的形成年代。
198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1988年全国中师学校数量达到1065所,1995年有897所,在校学生人数高达80多万。改革开放后的20余年间,中师培养了数以百万计合格毕业生。2008年,中等师范学校缩减至192所,高师院校则增至139所,中师学校在“撤并挂升”的转型改制中逐渐退出教育历史舞台。
中专中师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初中毕业,没考取高中的学生娃娃们,读中专中师的不少,也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师资力量与时俱进,中师升为高师退出历史舞台情有可原,而中专也莫名其妙的没落就不可思议了。社会千姿百态,三百六十行是永远需要技术性人才的呀。
历史的发展总是螺旋式前进的,1992年是中专的一个分水岭,以后就不再包分配工作了,那时候哪像现在,到哪都可以凭本事吃饭。那时候能分配工作可是香饽饽。

我也曾是管分配的最后一年,没有考上中专才读的高中,后来稀里糊涂的读了大学。至今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上学多了也不一定是坏事,正如老同学邢启昌说的,大学就是熔炉,不一定能炼出钢来,但是,熔炼过的铁和生铁比起来还是要好许多。也就有了读大学后悔四年,不读后悔一辈子一说。
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我们突然发现知识型的大学生多了,而技术性工人不够用。教育才回头看,发现一股脑的读高中上大学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中等技校又一次和高中同样的被重视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逼迫着去读书是一种灾难,那么何不去学习一门一技之长呢?胸有万卷不如一技傍身。起码一生的安身立命生计不用愁了!
科技大发展的今天,技术性人才,要比知识分子更吃得开!这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专生的教育,可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没落沉寂,一下子没有了生源?从当初的高门槛、香饽饽变,成了如今的鸡肋。

如今的中专改成技校了,最出名的莫过于唐国强老师代言的“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的山东蓝翔技校。由于二本、三本院校到处都是,也就很少有家长去重视中专技校了。除非孩子学习成绩实在是太差,连最普通的高中都考不上,才无可奈何的送技校混日子长个子!
家长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国家为什么对中专之类的技校大补特补,免学费、甚至毕业后学校安排就业,却依然招不到学生,归根结底,这都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中国这么多人,学生娃娃众多,能读名牌大学的又有几个?都想去当社会精英,显然是不太现实。让大多数孩子学一技之长,做一名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不一定很差。而那些所谓的大学生送外卖跑腿的还少吗?
所以说,教育的转变还在于思想的转变,价值观念的转变。对大多数孩子们来说,与其浪费孩子时间去追逐高等教育,确实不如让孩子们选择一门专业技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现如今这社会,有一技之长也同样能生活的很好。

作者简介:韦海民,笔名韦嘉豪,1979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赵村镇西陈宋村。2004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现旅居河南省会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