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中蜀国为什么最先灭亡
文/彬熹

蜀主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卧龙诸葛亮,在他的辅佐下,刘备终成帝业,建立蜀汉,与当时东吴政权和中原曹魏形成鼎足之势,但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三国历史中,蜀国最先灭亡呢?
今人论及这段历史,总认为蜀汉在当时的三国博弈中是实力最弱的,所以最先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但实际上,这种论点颇有形而上学的色彩。东吴在当时依据长江天险,在蜀汉亡国后又割据将近二十多年,似乎东吴在地利上占据优势,但刘备的蜀汉政权“地险而民附”,在地利上不是没有优势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内因,所以要分析蜀汉首先亡国的原因,要从蜀国本身寻找。
一、刘备三顾茅庐,访得一代卧龙诸葛孔明,水镜先生曾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可见刘备与孔明的风云际会,成就了一段蜀国立业的传奇。刘备“不以臣(诸葛亮)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给刘备的见面礼,就是光耀汗青的煌煌《隆中对》。刘备在未得到诸葛亮辅佐时,如丧家之犬,终年东奔西走,没有立足之地,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情势下是实力最为虚弱的一支军阀。他也没有清晰的战略纲领和发展规划,只是一心想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光复汉室,但始终没有自已的根据地;先后依附吕布、曹操、刘表、袁绍等军阀,在中原大地站不住脚,游走在军阀混战的边隅之地而苟且图存。直到诸葛亮献上《隆中对》,刘备才感到脑门大开,灵光闪现,与诸葛亮相见恨晚。事实上,《隆中对》是蜀汉政权的立国纲领,《隆中对》的核心思想就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后来蜀国基本上是按这一思想发展壮大的。对于《隆中对》,古今中外持异议的不多,因为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在军阀混战的形势下,弱小的东吴和蜀汉要生存自保,和实力强大的曹魏分庭抗礼,就要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但一代伟人毛泽东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蜀汉灭亡的根源在于《隆中对》,因为《隆中对》提出的军事政策会导致分散兵力,拉长战线,容易被曹魏各个击破。真是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从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围困而成都救援不及这一点,也印证了《隆中对》军事布局的缺陷,这证明毛泽东的见解是很有远见的。

二、关羽毁败是蜀汉由强到弱,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关羽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他的英勇神武,刚烈义气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赞颂不已。不仅在三国中作为“义绝”而名垂青史,而且被历代封建统治者美化和神化,屡赐尊号,馨香百代,图诸凌烟。但人们忽视了关羽性格中的致命缺陷,就是“骄矜刚直”。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后,诸葛亮欲到汉中辅佐刘备夺取西川,但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荆州的守将人选问题,因为荆州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是蜀汉政权的经济支撑(荆州古据今湖南、湖北广袤大地,物产富饶,经济繁荣),荆州为蜀汉所据,则蜀汉实力强过东吴。诸葛亮心中理想的荆州守将是赵云,但刘备感情用事,将守卫荆州的重任托付给了他最信任的二弟关羽。诸葛亮离开荆州前,曾再三叮嘱关羽,要他奉行“联吴抗曹”的既定方针,但关羽却破坏了这一事关全局的方针,后来拒绝联姻,单刀赴会都是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最终被陆逊的阿谀之词冲昏头脑;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成为五虎上将中首亡之人。荆州一失,蜀国国力大损,蜀国版图大为缩减,自此终历蜀主两代,再也无法夺回。

三、关羽死后,刘备不能从大局出发,意气用事,发动了虚耗国力的“夷陵之战”。群臣死谏,刘备一意孤行,张飞也因报仇心切鞭打属将而惨遭暗算。在进军吴国的初期,大获全胜,孙权求和,愿意归还荆州和孙夫人,但刘备仍就一意孤行,拒绝罢兵,结果导演了一场军事败笔,连营七百里而被陆逊火攻遭受惨败,退回白帝城后没多久就向诸葛亮托孤后病死了。“夷陵之战”发生在蜀汉立国,刘备称帝后不久,又倾全国兵力七十余万进攻东吴,大败后蜀国军事力量大为削弱。

四、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但刘禅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没有雄才大略,缺乏治国安邦的才干,沉溺酒色,亲信奸佞,早期诸葛亮在世时尚能规诫,诸葛亮死后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诸葛亮北伐时刘禅就亲信奸宦,导致诸葛亮北伐受阻,到了姜维九伐中原时就更加掣肘,使姜维虽胜犹败,无功而返。司马昭曾评价刘禅说,这么无能的一个人,就是诸葛亮辅佐也不会长久,何况姜维?

五、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是事实上的蜀汉掌权者,但他作为千古名臣,却缺乏统观全局的政治眼光和政治素养。蜀汉经“关羽毁败”、”夷陵之战“后,国力大衰,诸葛亮却不能致力于发展经济,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他虽然继续奉行”东联孙吴“的国策,却不能韬光养晦,壮大实力;却为了继承先帝遗志,光复汉室,”六出祁山“,接连发动了对曹魏的战争。除了第一次北伐取得了重大战果,但终因错用马谡而全盘皆输外,后几次北伐都没有什么显著的成果。而他长于军事战略,拙于战术应用,用兵过于谨慎,弃魏延的子午古奇谋而不用,造成军事机遇的丧失(子午古奇谋当时并非没有战略可行性,司马懿就对子午古奇谋持肯定态度)。更为致命的缺陷是,诸葛亮缺乏”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政治才能,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严重忽视了对人才的授权和培养。到了后期,五虎上将已经全部离世,”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除了魏延,姜维,王平,蜀国已经没有什么大将了。而他的唯一的继承人姜维,也缺乏政治眼光,不能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为了继承他的遗志,九伐中原,但劳而无功,使蜀汉国力更加衰竭。史载,姜维九伐中原之时,蜀中子民皆面有菜色,听有怨志。可见当时国家经济何等困难,军队后勤供应缺乏保障,北伐战争是不得人心的。

六,”无边落叶簌簌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蜀汉政权的立国理念就是”光复汉室“,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东汉王朝历经宦官弄权,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已经腐朽不堪。东汉王朝的政治纲领对普通百姓已经没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圃于历史人物的局限性,刘备不可能提出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的政治理念和口号。所以在结束分裂的大一统的时代潮流中,他的”恢复汉室“是缺乏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是苍白无力的,是没有坚实的人民基础的。所以在政治上是不具备先进性的。

综上,我们分析了影响蜀国的五个关键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刘禅、姜维,可以得出蜀国最先灭亡的原因。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历史人物的个人缺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必然因素。蜀国的最先灭亡,是穷兵黩武的国策造成的,后人有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是迫不得已的以攻为守,否则会被曹魏吃掉。这种观点也是形而上学的,其实在当时吴蜀联盟的情势下,三国鼎立局势已成,曹魏短期内并无实力吞掉吴蜀;但历经东汉末年生灵涂炭,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历史大势,是人心所向,也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而实现统一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最终博弈的结果——历史选择谁,取决于谁能顺应民心,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这就是蜀国率先被历史淘汰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