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篇小说精精.《一部染料厂 》
第二章
文/李祖荣
大分散车间生产的核心在四楼,四楼有八个化学反应罐,罐头在四楼,罐底在三楼,就像卡在楼板中间。
贴着墙壁都是管道,走酸的是红色的,走水的是绿色的,走料的是黑色的,走压缩气是灰色的,走真空的是玻璃钢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四楼是做染料的起点,有硒化罐,硝化罐,还原罐,这里的罐好比做汤的锅,各种原料都在这里投放。
二四二硝基苯胺,硷面,铁粉都在这里投放,投多少什么时间投,都有极严格的要求,像投放苯甲醚都得一勺勺的投。
每步投放都有规张制度,绝对不能违反,稍有违反那会出事故的,甚至要人命的。
张发臣是兵团知青,16岁初中没毕业就去了兵团,在兵团凭着对边疆的热爱,革命加拼命,干活很卖力,几次获得过五好战士称号。
新招的三十几个兵团知青就有他,他只有小学文化,卖力气是把好手,在四楼硝化岗位,工作兢兢业业,但人有些愣,说话有时不着调,但不影响干活,谁也没把他的愣放在心上。
他小学都没毕业,没有学过化学课。一下子干的都是化学反应,他还真有点檬,好赖还有老师傅带着,工作又都是老一套,干熟了倒也无妨。
那天他师傅休息,他成了主操手,第一步需要稀释硫酸,按操作规程,应该先加一定量的水,然后按时间慢慢加酸。
这位兵团的五好战士,嫌加酸太慢,突发奇想,先节门一开,一下子加够了硫酸,然后打开水节门,往里加水,还嫌水加的慢,又从别处把冲地的水管子拽过来,从罐口往里加水。
天晓得他那天哪来的革命干劲,干的那么起劲,突然,罐口冒热汽了,而且越冒越厉害。他岗位的地方,几乎都被蒸汽弥漫了。
他心里还在琢磨,这化学反应怎么和平常不太一样啊?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有人一把抢过他的水管子,又去关了水节门,他都没看清是谁。
你不要命了?!你不要命了!?
随着呼喊人的声音看去,他才看清楚,那夺他水管子的是女技术员蔡萍萍。
蔡萍萍中等个头,圆脸,人长的白净,平时话不多,见人总是微微一笑,说话嗓音也很细。
她刚才,喊出的:你不要命了,简直就是声嘶力竭!
稀释硫酸必须是先放水,然后一点一点的加酸,这才是岗位操作流程。
像张发臣这样的愣头青,在兵团干农活干革命还可以。用干革命的精神干化学,那就不是干革命了,那是差点搭了人命啦!
后来把他调到一楼材料组了,那里装车,拉料送料,全是力气活,倒也适合他的一身肌肉。

按大分散大楼设计和设备的设计,全年生产染料是200吨。
可你没看这车间干活的都是什么人?老师傅是大兴招来的农民的孩子,朴实,能干,1971年插队北京郊区的知青,年轻,有干劲,北京八中的应届毕业生,天真,有活力,兵团待了十年的老知青,有知识,有阅历,有经历。
这是一支朝气蓬勃,年轻有为的队伍。
没有两年的时间,大分散车间早已突破了年产200吨的设计,正朝着 300吨,400吨的目标前进,这不但使厂领导惊讶,就连车间主任们自己也都心里犯嘀咕,这是我领导的吗?
厂里工会那年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都是中午在大食堂门口举行,不知道哪里安排出了问题,别的车间都是一天拔一场,而那天一下子给大分散车间安排了三场,也就是说一中午要同时和三个车间比赛,这谁受得了?
吃饭的时间,观看的人又多,谁丢的起那个脸?
大分散选了十个兵团的,五个大兴的,五个插队的。第一个对手就是五车间,人高马大,差不多都是机修工,三年前,就是这班人马,得了冠军,看今天这个样子,也是势在必得。
一声哨音起,加油!加油!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分散的指挥是张主任,就是原来的副主任,现在已经是正主任了,他是转业兵,不爱说话,可指挥起拔河来,真有猛将风度。
只见他右手挥着小红旗,左手跟着律动,嘴里还喊着使劲!使劲!加油!加油!
哈哈哈,没有三把,就把对方拉趴下了。围着看的人群发出一片叫好声。
后面的就不用说了,又是两战两胜,大分散的工人在拔河比赛中给自己扬了小名。
现在是张主任了,那当初的单主任呢?事情是这样的的,单主任是农民出身,到工厂十来年,又在工人群里,打打闹闹,自然是常事,他当初入厂只有十六岁,大姐大婶们经常逗他,摸一把,拧一下的也是常事,所以他也爱这样和工人们打交道,认为这是亲和力的表现,谁想是这些知青,和学生不吃这一套,他非但没摸着,有人还写匿名信在厂部的意见箱里,告他一状,厂领导看了,也没觉得这事没有多大,也没和他谈话,再说,他在六车间也还干的不错,就把他调到别的车间当主任去了,当然,他并不知道是摸人的事,到别的车间继续开玩笑,继续摸,继续打闹,也没出什么事。
六车间主任一职也就由张副主任继任了。

化工车间有个规矩,就是罐里的材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岗位人员不得离岗。
而罐里的化学反应是有时间的,有的要反应三四个小时,也有的七八个小时。
不离岗,又没事干,侃大山是首选,大兴的老职工没出过远门,插队的就在北京郊区,刚毕业的学生,见什么都新鲜,又有经历又有故事的当然就是兵团的那些知青了,他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侃侃而谈之中不乏幽默,叙事过程中又时有惊险的包袱,使得不少男少女们从心里折服。
化工这一套,就是个熟练工种,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而且还不时有新招,慢慢的从岗长,班长到前后段长都变成他们的了。
那个老高三的苏明就是前段的段长了,后段段长也是兵团的,他是66届的初中毕业,浓眉大眼,一脸的连巴胡子,他干活卖劲,从岗长到班长,他在管理上铁面无私,手段狠一点也不为过。
他们两还前后段较劲,自然大分散车间的产量也总创新记录,张主任也看出来了兵团的这帮人有能力有魄力,也就放胆的重用他们,整个车间也驾驭的顺风顺水。
除了侃大山,那就是学习了

大分散的工人爱学习,从一楼的岗位到五楼的岗位足有十几个,你要你留心都能看到有人在学习,有学英语的,这个科目比较多,有学化学的,那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化工的工作。
学日语的,是二楼甩干岗位的岗长,大兴人,却娶了厂边农村王四营的媳妇,他叫赵老千,居然也捧着本日文入门唧哩呱啦的念着。
要说他们真的是要考大学吗?倒也不是。
主要是罐里的化学反应五六个小时期间,没事做,学点东西,丰富一下自己。
但也有一个人他可是就是要考大学,他也是兵团的,人个头不矮,身体很壮实,他姓盛,别看他五大三粗,他小提琴拉的特好,据说和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有亲戚关系,还和盛锡服帽店也有亲戚关系。
他是老高三,经常看见他夜班干完活,在复习数理化。
一次他有一道数学题没做上来,急得鼻血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多能和自己较劲啊!
1979年高考,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四年后毕业,又回到了染料厂,不久当上了副厂长。
钢玉岗位也有一个爱学习的,他也是黑龙江兵团的,他只学两门,一门英语,一门中医,他为人孤傲,凡人不理,一天到晚,干完活,脸上还带着色,就开始背单词,背中药,背汤头歌诀。
嘴里是嘟嘟囔囔的,有人说他是在念经。说念经就念经吧,他也不在意,他心里想:燕雀焉知鴻鹄之志哉?
仔细体会他,他其实并不孤傲,他是没有闲功夫侃大山而已。
1986年他35岁时,他调到一楼材料组,干最累的活,每天都要装车十几车,把整个楼岗位上的材料都运到岗位上,还要给钢玉岗位搬过去三四吨木质素。
也就是他最累的那一年,他的中医论文《伤寒论,伤寒中风辩》刊登上《上海中医药杂志》。
还有一位老唐,也是兵团的,他是69届的,他高高的个子,一边倒的头型很正规,他爱唱几口京剧,京胡拉的也不错,厂里爱唱几口的都找他拉京胡。
他长得挺白净,穿一件破棉袄,他也是材料组的,干活时他不搬东西,他只管压车,装满了,他原意拉车。
干完活也没见他学习什么,总是歪着脖子,靠在长条椅子上,眯瞪着,你也不知道,他睡着没睡着。
他爸他妈都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法语教授,可他一句法语单词都不会。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居然也是隔三差五的在《北京电子报》上发表杂文,真是怪了!

大分散的二楼是甩干岗位,有四台甩干机。这个岗位有九个人,常年倒班的有八个人,一个人是岗长,这个岗长就是大兴的赵老千。
这个岗位有个牛人,也是个兵团的,高姓人也,此人是老高一的,个头不高,有两颗虎牙,确为其貌不扬。
但此人学问了得!他文才过人,谈古论今,头头是道。
喜欢诗词歌赋,随便有人提一首,他都能吟出全诗。当然,车间内也没有什么人,能提出更有难度的诗词。
他口才极佳,极为善辩,没有几个人能为某个问题,能辩论过他的。
他熟悉北京的胡同文化,名菜名馆如数家珍。历史人物,正史野史,悉在他腹中,说他是满腹经纶,绝不夸张。
张主任也爱和他聊天,当然结果也是被聊晕了。
在兵团他是会计,她的对象是对面的出纳,可能就是被他博学多才所吸引,后来嫁给了他。
甩干岗位要用甩干机把三楼的硝化物中的酸甩出去,然后,再把干料用板锹装筒,他干这活有点吃力,不如他背诗那么得心应手。
几年后,他竟然成了这个车间的主任,这段佳话,后面再表。
在四楼是偶合岗位,还有一位奇人,他叫曹怀新。
他即不是兵团的,也不是大兴的,不是查队的,也不是学生,他正经是化工学校毕业的,大分散车间成立,他从别的车间调来。
他人有一米八的个,圆方脸,一边倒的头型,人白净文雅,是染料厂绝对的美男子。虽然是在底层,却从没有暴过粗口。
他们的岗位是把所有的半成品的料,混合成臧青染料,叫偶合岗位。其它的活都不用说,广往反应罐里投冰就是个极累的活,把桌面大的冰砖,用木锤砸碎,一砸就是两吨,然后再用铁锹把碎冰投入罐中,面前是冰冷,头上却是挥汗如雨。
每天夜班干完活,别人有的聊天,他就躲在一边搞他的写作了。
他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小说一般都是表现现代男女青年爱情的故事,海边,田园,乡村,咖啡店,都是爱情的场所,可惜刚开始发表的不多,车间不少看过他小说的人都当他面,不当他面的嘲笑过他,他也不在意,时时发出甜美笑容回应时,略有一丝冷意。
他曾经着了魔似的写《三国演义》的剧本,他说他再不写,日本人就要写了。所以他要写,有人嘲笑他,但他也贏得不少人的尊重。
他也爱聊天,和男生聊喝酒,和女生聊爱情故事,是的,他小说中的许多爱情场景都是女生给他提供的。
后来他的小说开始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
再后来,他和河南电视台合作,排了《缘分三部曲》,其中的《花巴掌,鼻烟壶,拨浪鼓》电视剧播出后,红极一时,想必你也看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