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 夫
随笔作者/向远茂/图片自拍+引用+制作
顾名思义,挑夫——就是卖苦力的。这个行当自古就有,并不绝于世。先辈们几乎都干过这种苦差使,知道挑夫的艰难和辛劳,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干,重操旧业,肩扛背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进步,这工种也随之慢慢消失。但在边远的穷乡僻壤,仍然是免不了还要用人力作为运输工具搬运货物的,那遥远的茶马古道的铃声、吆喝声依旧是那么的清脆、那么的喧闹。
挑夫的另一个别称是“挑脚”。据我的父亲说,祖父那一代人以及他这一辈人都当过挑夫“挑脚”,每到打桐子出油的季节,也就是入冬的时候,挑夫们三五成群的结伴而行,挑一担百十来斤重的桐油,从坪坝出发,涉水过村,翻山越岭,一路过白岩、茅坪、马颈坳、振武营,最后到达乾城,也就是今天的吉首,将桐油交给商家,收到货款后返回,到家再把货款交给东家,然后才能拿到“挑脚”的工钱。挑夫从出门到回家都是两头摸黑,来去约一百多里的路程,那其中的辛苦和滋味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养家糊口,也只能如此。
后来到了我父亲这一辈,“挑脚”是去龙鼻嘴。那时没有公路,只能沿着山间陡峭的小路行走,为供销社“挑脚”送货,挑去的农副产品有红根、构皮、土茯苓等,挑回的是食盐、煤油、柴油、布匹、糖果、五金等日用品,挣一点力气钱,每挑一天不过三、五块钱而已。一个来回要走五六十里路,饿了吃自带的红薯或冷饭,加上一点酸菜,那就是午饭;渴了就在路边的水井喝几口凉水;累了大家便相约着席地而坐,休息休息。然后,继续挑着担子往回赶,直到目的地交货、查验、领取工钱,这才各自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
记得:我在十三岁左右就跟随大人们到龙鼻嘴挑水泥。一根扁担,两条棕索,两只口袋,挑三十多斤,做两包分装。我是不会捆扎货担的,是大人们给我弄好了,我只认挑就行。那时的我正长身体,是个能吃的主,我记得在龙鼻嘴场上的饭店里,我吃了三钵饭,每钵是半斤,炒了一盘虾米,还吃了一碗面,那个能吃的劲头,让村里的大人们都摇头摆脑的说道,那个家伙真能吃。饭后上路,我一声不吭,也不说累,更不叫苦,来回五十多里的路程,我还要挑着三十多斤重的担子回到家,这也让村里的大人们赞叹不已。
如今,回想起那一次做挑夫的体验,仍然是感慨万千。让我亲身经历了“挑脚”的辛劳;让我对人生、生活、生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人生有如“挑脚”总有负重前行的时候,那命定的不幸、艰难与沉重抑或是辉煌、腾达及显贵概莫如此。过去的早已经成为过眼烟云,最重要的还是健康、平安、快乐,过好这每一个平常的、琐碎的、甚至是枯燥的日子,这就是人生的厚福。


![1602731242964011308.png TY]YYF84RB1UU~$8}GA$[FU.png](https://img.zdwx.com/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black.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