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妈妈例儿
作者:季文军
主播:波宝儿
出品:小城散文诗

九河下梢天津卫,中西合璧道风情。
说起天津啊,那事儿可就多啦!朴实的民风,豁达的性格,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码头文化”。这里的“码头文化”说的是天津人重情感,讲究哥们义气,特别“抱团儿”。只要哥们儿之间遇到了困难,那绝对是“王傻子喝尿”绝不含乎!用天津话说“老弟,放心,这事儿哥哥我绝对两肋插刀,义不容辞”。话是粗鲁了点儿,可听着叫人心里舒坦,痛快。

天津人会玩、会吃、会享受。这可不是吹出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大戏院、第一个电影院、第一个舞厅,以及民国时期的十大名厨......那可都是在天津诞生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天津曾创造过一百多个全国第一,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且不说,天津有多少艺术家、学者、名人,就说天津民间的习俗,那也算的上别具一格,蝎子粑粑“独一份儿”了。
就拿天津的“妈妈例儿”来说吧,那就够您啦听一阵儿的。嘛叫“例儿”?例儿讲的是老天津人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也是一种人人都不想打破的禁忌。甭管是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一旦破了“例儿”那就是坏了规矩,定会招来众多人的不待见

天津人特讲理儿讲面儿,尤其在乎那些“老例儿”。这样的“老例儿”贯穿在节日和天津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折射出天津人对吉祥和美好的追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那“老例儿”就更多了。就拿过春节来说吧,天津人“老例儿” 除夕那天,出门的闺女不看娘家灯。听老人们说,三十那天如果出门子的闺女要是看了娘家灯会给娘家带来灾祸。
天津人过年讲究“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饸子往家转”,到了初五家家要剁菜馅包饺子,名曰“破五捏小人”,这一天天津人是不串门拜年的,你要非要去,那就真成了所谓的“小人”了。每逢正月里,天津人是不去剃头的(理发),有个“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这些说道儿,在天津人心中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天津市内至今还延续着下午结婚办喜事的习俗。天津人把上午办婚礼的当成“二婚”的,这与全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区别的。天津人办婚事儿,讲究“姑不接、姨不送”,用天津的老话说“姐姐送妹子、受穷一辈子。”也许,这些“老例儿”,有的是全国通行的,但大多数则是天津特有的。
天津人的"例儿"不都是迷信,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为的是平安,盼的是吉祥。老天津人煎中药也有不少“老例儿”。天津人习惯把煎完药的药渣泼到大街上,要让行人踩,说这样能把病踩走。天津的老太太们,都喜欢给尚未出生的孙子做衣服。可这里也有讲究。老太太给孙伙计做衣服的时候,一定要做个半成品,等到孩子出生了才能全部做完。这叫“不能让衣服等人”。
或许,有人说,天津人事儿多。嘿嘿,这未免有点的过了。天津人的“老例儿”更多的说的是规矩。家里来了客人,壶嘴不能对人这就是“老例儿”也是天津人接人待客的规矩。不信你就看,天津人无论到哪儿,为客人斟茶后都会有一个小动作,那就是悄悄地一推壶把,将壶嘴冲向没人的地方,或是把壶嘴指向自己,绝不指向客人,这里透着一种对客人尊敬。在天津人眼里,一把茶壶摆在那就仿佛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人骂街的人,对客人极为不礼貌。
天津人的“老例儿”听着俗气,但有的也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如今,时代在进步,天津的一些“老例儿”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在老人面前依旧要有所约束,如果你一旦破了老人们的"例儿”老人们就会在背后说你是"三伏天穿棉鞋,不觉闷"。

“老例儿”是旧时天津人生活的经典写照,也是探寻天津民俗文化的钥匙。要想做天津事儿,必须了解天津人。大俗乃大雅。凡是利于行、利于心的我们要学会传承,这就叫“接地气儿”,您啦说,是这个理儿吧。
文字:季文军 版权所有
音频:波宝儿 录制
——————————————————

作者:季文军,笔名君子,天津人,邮政干部。业余爱好写作、音乐、绘画、哲学、历史、民俗。曾在《工人日报》、《辽宁青年》、《北斗星》、《经纬线》、《中国邮政报》、《天津青年报》、《城市快报》、《每日新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诗歌、散文、小说、歌词、漫画等作品。
朗诵:波宝儿,中国名家朗诵艺术团朗诵老师,现居内蒙古乌海市。鸿媛学社创始人,鸿媛爱心公益发起者,鸿媛国学文化传承人,全民悦读乌海鸿媛阅读会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室内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爱好诗歌朗诵、绘画写作,徒步旅行,个人电台、工艺美术品制作等,文章及朗读作品常见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