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小渠沟往事
文/高克勤

韩城~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今天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个【小渠沟】的故事!
小渠沟,位于渭北韩城市,老城往北5千米。它西起梁山山系(紫荆山,玉屏山),峡谷口下的青石崖。如一条巨龙,蜿蜒向东,至留芳村东,直通黄河。全长约7.5千米,深约7O米,宽约100米,最宽处将近200米。沟的南岸是乔南塬,北岸是泌惠塬,我们沟北村就建在沟的最边沿。这里的人民犹如勇士,骑在龙背上,長期驾驭着它,迎着初升的太阳,迎来幸福的今天,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据村中老辈人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只是一条小渠。峽谷中,两条沟内的多眼清泉,顺流而下,浇灌滋润着这一带的数百顷良田。风和日丽,五谷丰登,家家仓溢屯满。人们在享受丰收成果之余,产生了满足感。把勤劳俭朴,精打细算的好习惯丢到了一边。想吃好的怕动弹,懒惰挥霍,隨意抛撒粮食已成习惯。天上的玉皇大帝看不下去了,派雷公,电母,风婆,雨姑为人类降下了灾难。一时间,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山洪暴发,冲毁了农田。渠变得越来越深越宽,小渠成了大沟。人们坐吃山空,眼看仓见底屯变空,方才觉醒。奋发图强,战天斗地,植树造林,护沟防崩,沟下造地,种粮栽果,生活恢复了常态。为了牢记这次教训,人们把这条沟取名小渠沟。

小渠沟,沟深崖陡。自有城市文明以来,就是城北一道军事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任何来此北靣的敌人,要想轻易翻越此沟,决非易事。但同样,这里长期以来,成为南北交通的瓶颈。沟北面的人,要想进城办事,沟南面的人,要想到西庄或北片办事,必须翻越这条沟。过去,薛庄村西和梁山峽谷口有两条路。顺土坡下到沟底,河水中摆着几块大石头,人必须踩着石头过河。如遇下雨,泥坡路滑,石头滑,水深,过沟就成困难。如遇暴雨,洪水浩大,连大树都能拔起冲走,人更无法通过。为了治沟治水,改善交通,自古人们做了不懈的努力。明朝时,南北陈村的潦水上,修建了石砌单孔的陈村桥。在绘水上修建了石砌单孔的西少梁桥。在渚水上,修建了砖石混砌的龙门桥。……
清康熙年间,刘抚院出资,在小渠沟上的马沟渠,修建了马鞍桥(又称顺城桥)。到了清乾隆年间,郝宏袍在薛庄村西的小渠沟,修建了康济桥,南北交通,才稍有改善。

刘抚院,名叫刘荫枢,(1637一1723)乔南塬谭马村人。康熙八年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中进士。出任河南兰阳知县,后又入京,任吏部给事中。不久,迁任刑部给事中,后又调任户部郎官。为官清廉爱民,勤于国事,深得士民爱戴,朝庭嘉其廉杰,又调任云南布政使。他自小就立志,要为家乡修建桥梁,方便民众出行。
一次,在上边没有拨来款的情况下,他仍坚持治水救灾不退缩。谁知,福人自有天助,在一次开河挖渠中,挖出三个连在一起的金库。他没有私自使用,而是上奏皇上。康熙帝感其清廉,准其自决使用。他除留足救灾银两,将一部分寄回,交给韩城知县,让按自己设计的图纸,修建了毓秀桥和马鞍桥。

马鞍桥,又名顺城桥,为砖石混砌单孔桥。宽5米,高20米,長50米。两端为坡,南坡顶靠西建一石碑,为功德碑。记有建桥人,及捐款数量等项。北坡顶建有一神庙,名宏庙。
桥两侧用砖砌有护拦,桥面和两头坡道为石头铺成。
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山石花鸟,如神笔绘成。桥西两侧,梯田相接,直到山巅。硷边柿子和软枣树,排列成行,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逢秋季,如遍山红灯笼,特别好看。
桥西500米处,有一山凸,名龙王凸,将沟一分为二。两条沟中的多眼清泉,自动流淌,汇成小河,顺沟而下。经过桥下石槽,再流过,那眼传说藏有大蟒蛇的天井,顺四十多米高的石崖,形成瀑布,倾泻而下。

在沟下花草树林木的陪衬下,在阳光的照射下,霞光飞舞。石崖下,那几分地大,一眼能看到底的大水囦,鱼儿游来游去,消遙自在。毎年夏季,满沟的鸟语花香,果园中的杏黄桃红,引来一帮孩子们,光溜着身体,在那水中学狗刨,抓鱼,在石头下摸螃蠏,在浅水中抓蝌蚪,在花丛中抓蝴蝶,在刺丛中捉蚂蚱,好不逍遥快活。
有时忽然会有一条水蛇从你身边溜过,或一只青蛙受惊跳入水中,让你心里咯登一下。渴了,就在水中灌个肚儿圆,饿了,就到保官爷那桃园中蹭桃吃。我每年和父亲,都会提上手桃馍去看老人,回来总能背一包软桃回家,他可喜欢小孩了。

郝宏袍,泌惠塬柳村寨人。清乾隆年间,经营骡队搞运输,专跑西安,苏杭贩卖絲绸。由于仗义疏财,广交朋友,经营有方,赚钱不少。他一心向善,造福乡里,出巨资并募捐,在薛庄村西头,最深,最陡,最难翻越的小渠沟原来小路上,修建了高18米,宽4米,跨度15米,長150米的砖石混砌,独水洞的康济桥,便利南此通行,选福于民,青史留名。
小时候,老父亲领我经常从此桥上经过。他是个见过世面的文化人,出门祅包中总带一支笔和纸,喜欢记对联什么的,边走边向平时给大家讲故事那样,说这讲那兴致很高。至今还记得,北面坡顶有一砖砌洞,大小宽窄高低,象我们沟北村原来的北城门洞,道路从洞中经过。
内边地点宽敞,有时还有摆摊者,供应瓜籽花生糖果等,还有茶水。过往行人可以在洞中避雨,歇凉,休息。洞壁两侧石碑嵌满,石龟驮住下靣,主要颂扬修桥功德捐款等项。洞的上边盖有门楼,飞檐翘角,高大气魄。两边石刻对联,苍劲意深:立马环看,一带河山归锁钥。凭栏俯视,四周村落附屏垣。

洞的对面近沟,有一高大照墙,硫瓦猫头包顶,砖刻"日出东海"图样,图上刻有"海宴河清"四个字。西侧嵌一方砖,上刻"北至西庄八里,南至县城十二里"。砖洞东边约十米的塬棱上,建一六棱七层宝塔,正对桥靣,角上风铃玎珰作响,从沟下看塔高耸云端。
顺照墙前坡往下,靠东土崖下,有一法王庙。虽然不是很大,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神像排列不少,栩栩如生,面容动作各异。墙上壁画不少,色泽鲜艳,光彩照人。大香炉中香灰己满,残香正在燃烧,缕缕青烟盘绕着直上九天。
庙下路边有一石碑,正对桥头拐角处的几座大石碑,上靣记录着建庙捐资诸项。再顺坡往东,下到Z字型坡的拐角,两面土窑面向南方,曾是建桥人居住。有一老者在此行乞,晚上就住窑中。

桥靣青石铺就,两侧实心栏杆护边。刻有桃形,瓜形棱形各种图案。桥中心靠南头,建一宏伟壮观石牌楼,枣树方木做档,奇怪的是,木石颜色无异。上靣刻有隶书"康济桥"三字,两边石柱上刻有飞龙图案,刻有行书对联一幅:丘壑报平康,却笑名缘我立。轮蹄欣利济,端知道在人为。两侧头五个字后靣,都加有康济两字。石柱面南刻有行书对联一幅:功高垒石,有簪缨联驷马。业大建桥,两堤花柳映長虹。
桥名和对联皆为时任陕西巡抚的未勋所题,并捐银30O两。上南边Z字型坡,走向与北坡相反,建筑显然比北靣少了许多,唯有拐角处的石碑,和坡顶能防日晒雨淋及歇脚的砖洞飞楼,与北面对称呼应。两侧对联:沐雨栉风,春种秋收温跑我。早出晩归,南来此往名利人。看后让人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小渠沟康济桥,自建成之日起,南北交通方便了许多,还为韩城增添了一处美景奇观。文人雅士,乡民士绅,各级官员,纷至而来。人们站在塬堎,俯视全貌,沟深崖陡,形势险要,工程浩大,用款巨大,筑者辛劳等,无不另人感叹。当你站在桥面,环视周圍,阳光明媚,树绿叶茂,鲜花争艳,小乌欢唱,小桥流水,鱼跃虾蹦,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如处仙境。那隶行书法之精美,康济桥之深意,对联用词之奥妙,龙纹桃型雕刻之精致,无不让人折服。尤其那石牌楼枣木档,气势之宏伟,颜色之一致,更让人增添了不少快感。

小渠沟自古以来,遭受暴雨,引发洪水,崩沟滑坡,灾难不断,沟快速变深变宽。沟北村高族先祖进爷,从弋家塬到此地开垦己近千年。曾经收碾粮食的场院,就在老槐树往南约10O米,当初用过的石碌碡还留在原地,周圍早已崩垮只剩三个土台和土塔,老人们曾见过此物留在土塔顶端。只有一千年,沟就加宽了10O米。
为了治沟治水,减少灾难,这里的人们,曾想过用过各种办法。1984年,我就与集体鉴定合同,在门前长100多米的沟坡上,植树造林,固土护沟。
1997年,沟北村大滑坡,近百米长,十几米宽,几十户的房屋连同财物,就在那天中午时分,隨着滑坡被抛到对岸沟底稀泥之中。马沟渠煤矿退休职工老陈,和他那六只大羊,被稀泥埋得没了踪影。
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救灾。矿务局救护队那大铲车,挖掘机,和那些勇士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尽十天,没找到一点踪迹,而我植树造林的10O米沟畔却保住了。
隨着时代的变迁,向前不断的发展,治沟治水,贯通南北交通已被提上议程,列入国家规划。

七十年代搞三线建设,打人民战争。小渠沟解家村段,建成了高大宏伟的铁路大桥,几十节车厢连在一起的大火车,拉运旅客及各种货物,从这座铁桥上驶向全国。
随着煤矿的发展,小渠沟马鞍桥(又叫顺城桥),加高到与两岸齐平,成了108国道,跨越小渠沟的唯一通道。每天车水马龙,装满水泥,煤炭,石灰的大汽车,客车,外省的各种车辆,都要成此桥通过。由于车辆太多,沟北村治安主任,每天都要到这里检查安全,疏导交通。有一年天下暴雪,车辆打滑上不了这慢坡,他和村長叫上村里的推土机,大铲车,硬是帮助外省那些大车,通过了此桥,在人们的心里,永远记下了这一页。
这时期,小渠沟康济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彻底拆除。下面用钢筋水泥,修建了大型涵洞,上靣用土填平,过去有一段时间,成了108国道直通之路。如今己拓宽,改建成新城黄河大街延伸区。
如今,小渠沟上还建成了,三座几十米宽的大桥:327国道北赵沟大桥,源村和薛庄村中间的公路大桥,高速公路小渠沟大桥。从此,南北天堑变通途。工程之大,资金之充足,质量之上乘,前无仅有,无国可比。

为了治沟治水,变害为利,变灾难为幸福,国家又拨下巨款,改造小渠沟。
原康济桥以东,正在回填,具透露要建森林公园。
原康济桥以西,至马鞍桥,正在修建北湖。
几十台大型挖掘机日夜不停,将沙石和稀泥挖到实处,打好灰土后,又将桌面大的青石铺在下面,经碾压平整,再用大型钢筋组网,水泥混凝土浇灌铺底,并起拱建涵洞,真是千年工程,质量第一,大汽车可以在内边通过。
近百辆大汽车运土不停,将沟填去三分之一。

如今,北湖己初见成效。湖水清清,碧波荡漾,各色鱼群,自由自在,游来游去。阳光温暖了这里的一切,在湖水中映射出万道霞光。人工岛,跨湖便桥,周边茂密的绿树,争奇斗艳的各色花草,沟上古老文明的村落,都把自己最优美的身姿,投放到水中的倒影内。尤其那布满皺纹的千年老槐树,那曾经为这里村民安居乐业,作出贡献的,已有四五百岁的沟边防护墙,给你讲述着这里过去,曾发生过的一切。

那约3000米長的绕湖水泥路,小车,摩托车,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缓缓的向前行进。那一溜一行步行游玩的人们,有的扭,有的跳,有的说,有的唱。到处都是欢笑声,到处都能看到,摄影机或手机闪光灯的光亮。人们是想把这幸福的时刻紧紧的拥抱,把这美好的一切,牢牢印在脑海中,记在心田内。
小渠沟两岸的人们,几千年来盼望天堑变通途,昐望远离灾难,迎来幸福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关健是,有党的正确领导掌方向,越来越富裕越强大的国家做后盾。相信,正在前行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高克勤,陕西韩城人,乡村医生,喜欢诗词创作,不顾年时己高,继续提笔推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