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张全宝莱芜文化写意
张玉山

张全宝莱芜文化系列已有十几篇的样子,皆是小帧写意,笔墨酣畅淋漓,朴实生动。莱芜文化是朴素的,是憨厚的,正如莱芜人一样,谦谦有君子之风。怎样推介莱芜文化,刺激大家麻木的文化味蕾,全宝兄是很费了一番脑筋的,他是一个极善“烹小鲜”的烹饪师,溯本求源,煎炸烹炒,把一盏盏文化大餐捧上桌来,热气弥漫,香气四溢。
莱芜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纷繁的多样性,有着明显的“人本主义”的文化特征,如果单单把长勺之战、齐长城、莱芜战役当作莱芜文化符号,是不全面的,至少是狭义的,它不代表莱芜文化的全貌,莱芜文化是鲁文化的缩影,浩繁博大,静水流深。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磨砺和沉淀,莱芜文化在大浪淘沙的颠荡筛选中,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在文化疆域日渐模糊的时候,依然闪烁着熠熠的光华。

全宝兄是道地的莱芜人,他把传播莱芜文化的重任,毫不犹豫地搁在了自己的肩头。因为爱,因为担当,因为职业敏感,他捉刀代笔,把莱芜文化当作了一块丰厚的创作土壤,深耕细作,把缕缕的情思释放出来,于是就有了《乔树荣与雪野湖》《范玉祥和他的“文化层”》《伯箫故里“箫”音低》《王千钧:小城大匠》《永宁崮:一“叶”成名》《“智趣大师”的魅力》《青石关:一辙惊梦》《王守东:信仰铸就钢魂》《嬴秦文化:从探源到建园》《汶河源头尽风流》,洋洋洒洒10篇文字。在基层当过教师,市机关做过公务员,在媒体担任领导,几十年的丰富阅历,全宝兄视野开阔,见微知著,才情烂漫,思接千里,他的文章活泼浪漫,只见深情,不见闲愁,只见情怀,不见卖弄,绿莹莹、青湛湛、水漉漉,仿佛刚从庄稼地里采摘下来。
全宝兄的莱芜文化系列,大抵分为两类:一类以人记事,一类探源考证。全宝兄写人物,不是靠一两次采访,泛泛地画一张像,做一个简单的“新闻”交代,他的文章皆是熟人熟知,他的人物肖像,也是一笔一划摹写下来的,因而才传神,才让人印象深刻。就文章而言,他是诚实的,就人物而言,他是熟稔在前的,在短短的篇幅里,刻画一个人物,写一段传奇,何止是一个不容易!
莱芜近代名人当数张道一和吴伯箫。张道一,顺治三年进士,康熙内阁大学士陈廷敬是他的学生,弟子因师成就官望,师因弟子名播天下。写张道一很难,全宝兄以“智趣大师”为切口,把一个看似疯癫骄狂、放荡不羁,实则正值幽默、磊落坦荡的张道一写活了。吴伯箫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先生17篇散文先后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可见他高超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山景行的品格。《伯箫故里“箫”音低》一文中,全宝兄大声疾呼加强吴伯箫故居的保护和吴伯箫散文研究,“于内,启智开慧,奖掖后学,以致人才辈出;于外,近悦远来,思慕追梦,方能弘道养正。”可见全宝兄对故土文化爱之深、痛之切。
《王千钧:小城大匠》一文,把锡雕大师王千钧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写王千钧的事业追求和艺术境界,探源鲁王工坊三百多年、八代大师的传承源流,假如对鲁王工坊不是枝枝叶叶的熟悉,是很难取舍把握的,全宝兄驾轻就熟,操刀就来,以短取胜。文字的洗练,架构的精巧,而又言简意赅,而又不事雕琢,站在新闻的高处,以文学的笔意写事叙文,是他的诀窍。
齐长城脚下的上王庄,诞生了孟姜女文化,也是山东红色文化的发祥地,是著名的“文化村”。山水清澈透亮,孟姜女文化、红色文化扑面而来,唤醒了他的才情,全宝兄神魂俱醉,支了画板,抚平心潮,专心描摹起上王庄文化来了,他的笔下就有了《范玉祥和他的“文化层”》。全宝兄文字洗丽凝练,善于铺陈,善于勾勒,善于白描,善于留白,因此才耐读好看。
《青石关:一辙惊梦》更见全宝兄笔力扎实,不见乡关,而又处处乡关,不见乡愁,而又处处乡愁,不管身在异乡的莱芜人,还是外地人,读来无不魂牵梦绕,遐思万千。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干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这是蒲松龄先生眼中的青石关,全宝兄眼中的青石关是什么样子呢?身临其境,寒风瑟瑟中,目睹东西高山夹峙,南北仅有垭口相通,幽古蔚秀,峻险雄奇……全宝兄显然没有蒲松龄先生的名声,但他的文思同样清远、旷达、豪迈,他不做文化导游,而是把青石关的文化精神树立了起来。他笔下的青石关是浪漫血性的,是通达沉静的,有画面,有意境,有温度,浓浓的故土情结直抵我们的心意。

雪野湖是莱芜最生动的名片。且不说湖面如镜水碧天蓝,且不说滑翔机片影流连画船游弋,且不说偎岸的青山倒影若簇,且不说雪野鱼头在《舌尖上的中国》余香阵阵,这些浮光掠影却不在全宝兄的眼中,他探究的是雪野湖少为人知的历史和历史辙印下一代人的奋斗史。雪野湖是一座人工湖。乔树荣想造一座水库造福莱芜人民,乔树荣的这个梦做得有点惊心动魄。乔树荣是极其“执拗”极其有担当的,他是一个县委副书记,更是一个“拼命三郎”,他造了一座雪野湖,也造了一面镜子,让今天的“县太爷”们掸衣正身。全宝兄这篇《乔树荣与雪野湖》发表在《当代小说》,“海右走笔”了一把。
全宝兄探源考据的文章,诸如《嬴秦文化:从探源到建园》《汶河源头尽风流》等篇什,同样厚重清丽,引人入胜。他的笔触,像清泉,从源头迤逦而来,嬴秦文化和大汶河文明,在莱芜交汇成一段浩荡的历史。我历来不喜欢絮絮叨叨不着边际的考证,且不说张扬与卖弄,引据多了,有损文笔,也有损作者的文思和见解。全宝兄的探源文章闪转腾挪,给了自己很大的创作空间,发思古之幽情,味道一点一点地来了。
一日,读全宝兄的《永宁崮:一“叶”成名》,对永宁崮心向往之,但不知其所在是否跟他描摹的一样,于是全宝兄带我们去看“真迹”,亲自体味他真实的感受。我们一行人沿着他的脚踪一路上山,他一边向导,一边向我们介绍永宁崮的文化所在,满脸的自豪。坐在崮顶,蓝天白云,崮下一派青葱,村庄、河流静谧深邃,细心体会“一叶成名”的由来,全宝兄的描写果然真切传神。感谢全宝兄,永宁崮原本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山,因全宝兄而“一叶成名”。

张玉山,山东莱芜人,山东省作协会员,大学教授。著有长篇小说《你有权保持沉默》《皇天后土》,短篇小说集《人面桃花》等。1992年起,先后在《昆仑》《海军文艺》《时代文学》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