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玉福
《治沙愚公》书影
20世纪70年代,“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是甘肃省武威市八步沙的真实写照。为了保护家园,以郭朝明为首的八步沙“六老汉”,自发地组织起来治沙造林。后来又在八步沙植树造林的合同书上郑重地摁下了手印,誓将“欺负死人”的沙漠变绿。经过第一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治沙初见成效。以郭万刚为首的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不但向沙漠要绿色,而且要效益,他们成功了。以郭毅为首的第三代治沙人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更是“得寸进尺”,要绿色,要效益,还把现代化的治沙设备开进了八步沙。近半个世纪以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带领群众治沙造林近40万亩,植树4000多万株,让虎视眈眈、凶神恶煞般的大沙漠倒退了15公里。2019年3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走进八步沙,正式将“八步沙精神”定位为当代愚公精神。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市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据说,100多年前,这里只有八步宽的沙口子,所以叫作“八步沙”。还有一种说法,这里的沙子又细又软,人踩上去,脚就陷到沙里了,只能一步一挪地艰难“跋涉”,所以也叫“跋步沙”。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已是寸草不生、黄沙漫地。沙丘以每年近10米的速度向南移动,严重侵害着周边10多个村庄和2万多亩良田,给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过境公路、铁路造成巨大危害。面对步步紧逼的沙丘和没有收成的沙坡地,不少人逃离家乡,走上了沿街要饭的道路。

《治沙愚公》封底
八步沙的村干部郭朝明面对沙漠的挑衅,没有妥协,他开始寻找坚守的途径。于是,他每天都在风地里观察,同样的沙坡地,同样下的种子,为什么有的地方有一点点收成,而有的地方就没有一丁点儿果实呢?时值秋天,沙坡地里种的是谷子。郭老汉决心找出影响收成的“罪魁祸首”。经过长期细致观察,郭老汉终于发现了“新大陆”。那有一点点收成的地埂上都不同程度地长着蒿草、红柳等植物,风沙吹来时,沙粒经过蒿草等植物的阻拦,都被吹到空中去了,所以,谷穗上那少得可怜的果实便可安然无恙。翌日,郭老汉就把村民们召集起来开会,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村民们。第二年,村民们按照郭老汉的要求在沙坡地的埂子上种了不少的红柳、骆驼刺或梭梭等沙生植物,没有植物可种的埂子上也栽上了麦草、谷草等农作物秸秆。结果,这一年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每亩沙坡地的产量居然突破了130斤大关。这一发现,给八步沙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他们决心留下来守护家园,遏制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到了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武威市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的政策。郭老汉经过十几年治沙种田的实践,对植树造林已经胸有成竹。所以,他毅然决然地带头揭下了上面贴出来的“皇榜”。
在郭老汉的影响下,石满、贺发林、张润元、罗元奎、程海也站了出来。六位老汉,四位共产党员。他们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老汉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郭老汉挑头了,那他们何不联合起来和这可恶的沙漠斗一斗。“我们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这块地方啊,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家园啊!我们自己不去管谁管?”在采访第一代唯一在世的治沙人张润元老人时,他激动地说。

《治沙愚公》内容提要
就是这六位普普通通的八步沙治沙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六老汉”。面对一眼望不到头、没有生机、没有水的沙漠,八步沙“六老汉”只能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和郭老汉治沙种田的诀窍栽种树苗。他们头顶烈日,脚踩黄沙,整日在沙漠中拼命,辛辛苦苦种上了近1万亩的树苗。可是,一春一夏过去,几场大风刮过,活下来的树苗连30%都不到。这样的结果令六位老汉十分沮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减弱守护家园的倔强。他们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尝试,一边多方打听求教,一边在沙地里反复摸索。一天,郭老汉终于提出了用治沙种田的方法植树造林。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棵树一把草”的植树经验。就是栽树的时候,在树窝的风沙口埋上麦草以便把沙子拦住、固定住,这样就把树苗保住了。在沙漠中,树就是希望。有了希望,老汉们更加坚定了信心:“按照郭老汉治沙种田的办法植树造林,一定能行!”从那以后,“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办法在八步沙得到推广。这个办法使造林成活率达到了70%以上。第一代治沙人在八步沙植树造林成功了。为了把植树造林工作坚持下去,“六老汉”卷起铺盖住进了沙漠的地窝子里。他们从一开始的三块石头当灶到后来的黄泥锅灶,由开始的开水泡馍到后来的醒面揪片子……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硌得吱吱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创业,努力奋斗,到第二代治沙人接班的时候,他们动员家里人全员“参战”,6户人家40多口人齐上阵,已经把八步沙三分之一的沙漠治理完了。

作家提高班教室
当黄沙肆虐的时候,八步沙人抱着护庄稼、保饭碗的质朴愿望,扛起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不畏恶劣环境,无惧艰苦劳作,默默地用生命和汗水抵抗风沙的侵蚀,浇灌出了葱葱绿荫,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小家园,也守护了古浪这一大家园,随后才有了今天的黄花滩移民小区。他们的朴素情怀、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点亮了治沙造林的希望之光,谱写了让沙漠披绿的生态壮歌。
以郭万刚为首的第二代治沙人,决心在第一代治沙人治沙造林保护家园的基础上,把植树造林提升到既能治沙造林保护家园,还能够让大家挣上钱的共同富裕的高度。20世纪80年代末,只有30岁的郭万刚接替父亲进入林场前,还在古浪县供销社端着“铁饭碗”,他并不甘心当“护林郎”,甚至一度盼着林场散伙,自己好去做生意。他曾埋怨父亲 :“沙漠大得看都看不到头,你却要治理,你以为自己是神仙啊!”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1993年5月5日17时,武威市古浪县西北方向平地刮起沙尘暴,整个天地瞬间变得伸手不见五指。郭万刚当时正在林场巡林,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吹成了滚地葫芦,狂风掀起的沙子转眼将他埋在了下面。最终,郭万刚总算死里逃生。
第二天早上,一个消息传来:黑风暴致使全县23名小学生死亡。郭万刚抱头痛哭:“因为风沙,我们连身边的娃娃都保护不了,我们还能干什么?”此后,他再也没有说过离开八步沙的话。后来,郭万刚在八步沙林场场长就职演说中立下了“八步沙不绿,我哪儿都不去”的雄心壮志。

陈玉福专家工作室
目睹父辈们治沙之苦的贺中强也犹豫过。他当时觉得,做啥事都比治沙强。“早出晚归不说,日头最大的时候还要去巡护林子,为了个啥?”然而,父亲临终前的叮嘱,成为贺中强一生坚守在治沙路上的信念。
就这样,在老一辈治沙人的感召下,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石满的儿子石银山、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陆续接过了父辈们的铁锹,“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在第二代治沙人的队伍里,还有一个幕后英雄,一直默默无闻地在为八步沙林场的发展工作着。他就是郭朝明的孙子郭毅。郭毅是大学生,为了八步沙的未来,他建议郭万刚不但要招聘大学生来林场工作,还要把外出打工的兄弟们都动员回来,参与八步沙治沙造林的工作。郭万刚采纳了儿子的意见,把外出打工的侄子郭玺“请”回来做了林场第三代治沙人的代表之一。不仅如此,郭万刚还根据郭毅的提议,招聘来了大学生陈树军等年轻人。至此,“六老汉”三代人将治沙的接力棒手手相传,将绿色梦想铸成黄金信仰,将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把人生的精彩华章写在了八步沙。

省委原常委省委宣传部原部长连辑先生为工作室题写匾额
“六兄弟”的治沙之路也绝非一帆风顺。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加上连年干旱少雨,八步沙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很多人甚至提议,干脆解散林场,但“六兄弟”不答应。郭万刚说:“一提到散伙,当年父辈们的约定就在我们耳边响起。父辈们条件那么艰苦能干成的事,我们决不能放弃,更不能散伙。”对父辈们的承诺,让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候都没有卖过一棵树。郭万刚提议,在林场附近打井开荒,发展集体经济,贴补造林费用,通过治沙造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浩瀚的沙漠面前,人的确显得格外渺小。然而,这些不服输的西北汉子,以十足的耐心、苦心、恒心与风沙作持久斗争。他们披星戴月地四处巡护,夜里蜷进沙漠窝棚,每日步行30多公里,用坏的铁锹头堆满了整间房子。几经周折,通过贷款打井、开垦荒地,八步沙的治沙人终于走出困境,治理后的荒漠也逐步有了经济效益。

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张鸿清部长为工作室撰写并题联
数十年岁月如风而过,如今“六兄弟”也都变成了老汉。但是,八步沙更绿了。据测算,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确保了干武铁路及省道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如今,郭万刚不仅在八步沙实现了共同富裕的梦想,而且还顺利地让第三代人在八步沙的治沙造林工作中显露出了头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八步沙人坚信,“今天种活一棵树,明天就会种活千万棵树”。他们以再造秀美山川的非凡勇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怀,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终将害人的八步沙变废为宝,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家园。

陈玉福教授采访八步沙林场郭万刚场长
说到第三代八步沙人,就不能不说说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的儿子郭毅。八步沙林场引进大学生,动员青年人回乡创业,开办林下养殖场,开发梭梭嫁接肉苁蓉等新产品,运用新科技为治沙造林服务,GPS定位,无人机巡林,机械化治沙造林等等,都出自八步沙这位幕后英雄之手。可在报纸上、电视里,我们都见不到这位幕后英雄的踪影。原因非常简单,就是郭毅低调,再加上郭万刚也不愿意把这个秘密透露给新闻媒体。不过不要紧,这丝毫不影响郭毅在八步沙林场的发展中付出艰辛和汗水。
如果说前两代八步沙人的坚守、创新是一个撬杠的话,那么,第三代八步沙人利用科技治沙则是一个支点。就是这个支点撬动了地球,把强加在八步沙人头上的风魔这座大山给撬起来了……

省委原常委省委宣传部原部长连辑先生为《治沙愚公》题写书名
如今的八步沙,就像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廊一样,将古浪县以及黄花滩移民区10多万亩农田紧紧抱在怀里。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八步沙治沙造林的成果,移民小区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我在古浪县林业局采访时,局长告诉我,在八步沙林场的怀抱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5%以上,人均增收730元以上。“有了绿色的八步沙,才有了今天的黄花滩!”“六老汉”三代人在八步沙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当人类不爱护大自然的时候,大自然的惩罚是毫不留情的;当人类善待大自然的时候,大自然的回报往往又是毫不吝啬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治沙实践中,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从最初“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土办法到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从全面尝试高科技治沙造林等新技术到因地制宜培育沙生产业、勇于探索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八步沙三代人治沙造林的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西游记》里“点沙成金”“指水化油”的梦想,在今天的八步沙实现了。

陈玉福教授在北京演讲
八步沙第三代人在继承前人坚守、创新的基础上,用科技发展的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的1.25万亩土地上,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等沙生作物。他们将科技治沙与产业培育、精准扶贫相结合,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运用科技发展致富,在八步沙人共同致富的基础上,带领全县人民共同富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使八步沙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的目标正从最初的护卫家园向建设美丽家园转变。比如在郭毅这位幕后高参的指挥下,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发挥八步沙林区优势,发展林下经济,与周边农户合作成立了林下经济养殖专业合作社,修建鸡场养殖沙漠土鸡。同时,为了打造特色品牌,向外推广产品,第三代治沙人向省内外餐厅、酒店推销具有“八步沙溜达鸡”注册商标的沙漠土鸡,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经过努力,如今的“八步沙溜达鸡”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还走上了大都市大酒店的餐桌。
陈玉福教授电影剧本《八步沙》入围中国十大电影资金扶持
2018年年底,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利用网络争取到了1000多万元的公益治沙资金。同时,他们还联系到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到八步沙治沙造林。在活跃于八步沙的2000多名生态建设工人中,有300多名治沙志愿者长期坚持义务治沙。八步沙的治沙力量越来越壮大了!

陈玉福教授长篇小说《八步沙》进入2019年全国文学好书榜第九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八步沙时强调:我们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大事来抓,建设美丽中国。当前,生态文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视察完八步沙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多年来,以“六老汉”三代人为代表的甘肃各族干部群众,依托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以护卫家园、勇挑重任的担当,以不畏艰难、实干苦干的拼搏,以矢志坚守、接续奋斗的韧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生态环境治理和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甘肃生态环境整体仍然比较脆弱,省域面积中45%属荒漠化地区,28%属沙化地区。作为地处生态保护前沿的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答题,不是选答题。我们一定紧跟“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足迹,用顽强的意志迎接挑战,用扎实的行动破解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工作,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必须担好的政治责任和该完成的底线任务,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陈玉福教授电影剧本《八步沙》获中国作家优秀剧本奖
(作者系甘肃作协副主席、《治沙愚公》作者)
——————————————————
本都市头条由张掖市文联主办,陈玉福专家工作室承办。
总编:1号作家
主编:清浅
副主编:杨生伟
责任编辑:王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