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早上6点钟,一位老者准时出现在洛宁县法院门前的广场上,义务安放音响,组织气功功友列队习练。他就是法院气功站点发起人,96岁的气功老人杨金六。
习练场上,杨老站在队前,腰板挺直、气定神闲,身体随着音乐腾转起伏,一招一式尽显不凡功力。几十名身穿练功服的中老年人在他身后列成三排,动作一致,功法娴熟,松静自然,筑成小城一道风景。

按照约定,我打通了杨老的手机,相约在他家里相谈。10分钟后,我刚走到他居住的胡同口,杨老已等在大门口,只见他仙风道骨、鹤发童颜、剑眉浓密、声如洪钟,无论从哪里看,都不像一位96岁的老人。
杨老住的是一座已有三十多年的两层小楼,小院里有一棵桂树,一棵葡萄树,一棵棕榈,还有一棵花椒树,树荫下摆满了盆景花草,酷暑中透出阵阵凉气。
杨老性情开朗、思维敏捷,耳不聋,视力好,听说我也是一位老年体育工作者后,老人倍感亲切,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杨老早在1948年就参加了革命,在县独立团当战士,随解放大军过黄河渡长江,转战南北,一直打到广西,参加了广西剿匪战斗,参加湖南荆江分洪、海南岛筑路工程,身经多次战斗,荣立三等功,火线上入党,从战士、司务长干到连队指导员。后转业到广东交通部门,并任筑路机械厂厂长,直到1964年后才调回洛宁,任二轻局拖拉机站站长、农场场长、被服厂厂长等职务。由于家庭出身等历史问题影响,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直到文革后才被平反,于1985年离职休养。
由于昔日长年颠簸,杨老身患肝炎、关节炎、腰间盘突出、静脉曲张、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走路都非常困难,生活十分不便。离休后,杨老坚持体育锻炼,他选择了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气功,并创建了全县第一个气功习练站点,自费购置音响和资料,在县体委干部张聚武的指导下,亲任站长和教练,坚持每天早晨义务带领大家习练气功。

健身气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深厚的养生哲学和传统文化。健身气功是外强筋骨、内健脏腑,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适合中老年人群习练的体育项目,该项目在洛宁一直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多,洛宁健身气功的社会与文化功能逐渐凸显。2014年,洛宁县健身气功协会正式成立,又相继推广学习了大舞、马王堆、太极养生掌、十二段锦、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五种新功法。
三十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和队员们一起习练,从不间断,成了密不可分的挚友,传播健身理念已经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凭着对健身气功事业的深刻认识和执着的工作热情,他将“练功生活化”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与推广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健身气功推广之路。

健身气功带动了中老年各项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增强了广大中老年朋友的身体素质,扩大了老年朋友们文化体育交流,也得到了县老年体协的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从坚持习练气功后,杨老的各种疾病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现在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已经几年连感冒都没患过。杨老的气功站点累计培训学员五百多名,邻居、同事、亲友及周围居民都在他的影响下,参加了气功和其它项目的健身活动。家人不但支持他习练气功,还积极到他的的站点练功,他大女儿后来也成了健身操教练,二女儿现在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早期的学员们许多人都成了气功社会指导员。现在县城气功站点发展到二十多个,气功习练者发展到两千多人。

杨老健康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心态平和,乐观豪爽,喜欢读书,一切顺其自然。他指着客厅挂的一幅中堂朗声读到:
“养气得天寿,善读树德风。”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乐观益寿,运动延年。”
杨老是建国前的省立五小(抗日战争时迁至洛宁县马店村)毕业,并考上了洛浦中学,后由于日寇侵占洛宁而失学,也算一个老知识分子了。他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杂志,还有一沓子气功参赛获奖证书。每天中午坚持读书看报写毛笔字,并记笔记,读得最多的是《老人春秋》、《健康指南》、《气功》、《洛阳日报》等报刊。
习练气功、读书写字、养花种草,已经成了杨老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此时他就神游物外,忘掉了一切,陶醉在无比的快乐中。
杨老说:“传授健身气功,也是传播健康。健身气功给我带来了健康与快乐,我要把健康与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也有信心成为百岁老人”。(此文发表于河南省《夕阳灿烂》杂志2020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杨青显,网名朝花夕拾,喜爱文学、盆景花卉、石艺和篮球运动。常有散文小说见于各地报刊,在网络平台发文2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