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秦帝国系列一
一座始皇陵,多少血与泪
文|清风
人性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尤其是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约束的时候,人性的恶,比如自大、自私和贪婪,就会暴露无遗。当我来到占地八平方公里甚至还不止的秦始皇陵时,看到十二万平方米的山丘一般的坟冢,我开始思考一个人与自然及苍生背后的生命哲学命题。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为什么要选择葬在这呢?这里,有一些说法。
秦始皇陵南边的骊山,属于秦岭山系骊山支脉海拔较高的一段,这段山脉左右对称,峰谷相间,景色优美。此外,陵区北临渭水之滨,陵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据《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修建皇陵时,构筑的一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山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陵东北而过,让秦始皇陵依山环水,处于“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符合风水学的要求。
我曾在全国各地看过许许多多皇帝的陵寝,至此,我才知道,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风水设计而建造,此后历代陵墓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个建陵思想。

秦始皇都城在咸阳,但陵园为什么却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北麓呢?
有人认为这是由当时的国家礼制决定的。
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潼以西的芷阳(秦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阿,弯曲的地方)符合礼制,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古籍有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一书也有“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的论述。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帝陵选址骊山北麓,脱离其祖父和父亲陵园而另辟新园的做法,反映了他一墓独尊的思想。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将自己的陵墓独立出来,以显示他“一家独尊”地位的特殊与尊贵。
然而,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却这样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他的观点是,秦始皇之所以埋在这里,是因为贪恋金玉。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建造陵墓,并且营建时间之长,难以想象。想必,那时的秦始皇应是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吧?一边为政,一边为自己身后督造陵墓,犹如建生祠祭拜活人,以此感受死后的宏大气势与万人尊崇。
陵墓的设计者,是河南上蔡的时任丞相李斯,监工是后来曾与项羽对阵的少府令章邯,修建陵墓共征集了72万役夫,最多时接近80万。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以前夏商周时期的君主前所未有的。
但让人感觉残忍而不可思议的是,陵墓建好之后,为了保密,将参与陵墓机关修建的全部工匠关在墓中活葬。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王位时(公元前247年),陵园营建工程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首创,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早已成风气。比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中山国王也在生前营造陵墓。秦始皇陵一直到秦始皇临死还未竣工,直到二世皇帝胡亥继位,又修建了一年多才算基本完工。
陵园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据史料记载,秦陵中建有各式宫殿,设置百官位次,陈列珍奇器物、珍宝怪石等,还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用娃娃鱼油脂做成长明灯……此外,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其中包括秦兵马俑。宏伟壮观的门阙和寝殿建筑群,以及六百多座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构成地面上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态。

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一般帝王陵墓南北朝向的格局有所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徐福一去不复返,秦始皇亲临东方仙境的愿望也化为无有。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还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死后仍要威慑东方六国,并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此外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有文献记载,秦汉时期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显示地位,陵墓坐西向东。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位于陕西凤翔三畤原始皇先祖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这印证了当时的秦人葬式。
除了地下寝宫之外,根据文献资料,秦始皇还创建了在陵园内建立寝殿的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记载:“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古人不在墓前祭祀,而是在宗庙,但自秦始皇时起,开始了在陵园内建造寝殿、便殿祀奉的先河。寝殿规模宏大,内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发掘的飤(飤,sì,古同“饲”,通作食)官遗址,是掌管寝园祭祀供应膳食的处所,专司此事的人每日要为寝殿上食及荐新物,并有专人理被枕,像对待活人一样照料始皇灵魂的日常生活。此建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帝王陵寝制度。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为防止盗陵,设计陵寝的人费尽心机。《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地宫中有防盗的“机弩矢”,并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重重机关,让想盗墓的人畏惧三分。
但即便如此,秦始皇陵在历史上,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还是被疯狂破坏和盗掘。
公元前206年,也就是秦三世子婴元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汉书》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洗劫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但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笼络人心,曾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下令保护秦始皇陵,并令二十户人家作为守陵人进行看管。此后,各朝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都曾进行保护,但始皇陵却一直未得安稳。
《汉书▪刘向传》记载: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引发大火,将秦始皇的棺椁烧掉。《水经注▪渭水》也有记述:“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在王莽新朝末年,赤眉军也曾盗掘秦始皇陵,并将发掘出的葬具、铜椁熔化掉,以取铜材。魏晋时期,后赵统治者石虎也盗掘秦陵。唐代末年,黄巢攻入关中,不仅盗掘乾陵,而且还对秦始皇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毁坏。明人都穆《骊山记》云:“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曰: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虚冢耳。”不但记录了被盗掘的事件,而且还借助老人的口,说此是空墓,始皇其实葬在山里。
五代时,军阀温韬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这跟孙殿英东陵盗宝如出一辙。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下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到清代时,陕西巡抚毕沅,为秦始皇陵、周陵、唐陵、汉陵等立碑撰文,其墨宝至今尚存。
清光绪年间,秦陵又一次被盗墓贼光顾。当地官府获悉后派人将盗洞口封死,防止再次被盗。民国初年,政局混乱,1926年,军阀刘镇华率十万“镇嵩军”由豫西进入关中,盗掘了包括秦陵在内的一些皇陵。此外,原国民革命军上将孙连仲,也曾在秦陵上“挖战壕”,据说实际是在盗陵。
截止到目前,由于发掘条件等诸多限制,秦始皇陵没有挖掘开放。其实,与其带来致命性破坏,不如继续埋在地下,留给后人斟酌。

围着秦始皇陵冢,我寻觅着当年大秦帝国的踪影,想象着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壮及其屠杀的血腥。我想起了合纵抗秦、六国之相的苏秦和两为秦相、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的张仪,想到了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如今,这些都成为了史书的一页,而千年一帝的秦始皇,现在也化作了一座巨大的土丘。
这是一座彰显了当年秦始皇至高无上的皇陵,但也是一座浸透着百姓血泪的皇陵。七八十万人参与,多少人为此而失去性命。无上的奢华实为民脂民膏,人民的负担又增添几重?这也是秦王朝成为短命王朝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当年想长命百岁甚至不死的秦始皇有没有想到……
翻翻中国的历史,大凡不顾国力、民力而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王朝,都是危机重重而今不顾昔的王朝,人心的向背,决定了王朝的寿命,可这多么浅显的道理,又有多少后来者能够领悟呢?于是,打江山、坐江山、保江山、失江山,朝代走马灯式的更换,何时是个休呢?
最后,徒留一堆黄土,任由后人评说。

2017年12月27日 陕西临潼
图片:清风
作者简介:
崔自三,笔名清风,河南永城市人,硕士研究生,知名讲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游走于全国各地讲学,国内多家大学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游学、访问。2018年4月,赴西藏采风,至此实现了走遍全国的梦想。现居河南郑州市,酷爱写作,曾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0多万字,出版商战小说《挑战》第一、第二部、诗散文集《一缕清风,一弯明月》、《那年匆匆》、历史文化散文《风雨一叶秋——中国文化与历史漫笔》、《时光的脚步》等十一部作品,文章风格清新、婉约,深受广大读者们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