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区:谱写脱贫攻坚红色乐章之
丹江村:将军故里画卷美
文/贺焕明
不久前,安源区丹江街建成了一个红色文化广场——吴烈将军广场,以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美好家园。吴烈广场座落在街道办事处不远的公路旁,四周绿树、繁花掩映,吴烈少将身着戎装矗立在广场东面正中,对面是一个百姓大舞台。

吴烈将军是安源区唯一一个本乡本土的新中国开国少将。吴烈(1915-2001),曾用名吴西元,生于安源丹江吴家湾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在安源煤矿电气钢炉房当童工,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安源儿童团,接受党的教育,为工人俱乐部站岗放哨,发放传单,张贴标语,传递情报。1927年,他刚刚12岁便以儿童团员的身份,参加安源保卫战。1930年5月,在安源参加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警卫教导大队大队长、中央警卫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热东军分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二O七师师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公安纵队司令员、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北京卫戍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作为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有名的红色卫士,吴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保卫和建设新中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如今他的精神激励着家乡人民在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奋发图强。
街党委宣传委员龙雅琴介绍说:为充分发挥红色阵地的励志、引领作用,丹江街聚焦农村基层党建薄弱环节,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部分村民因病、残、失业等各种原因致贫等问题,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引领带动模式。2018年9月,萍乡市前景合作社成立,流转了土地90亩,推动社会资金、科技、人才向村集体经济发展一线聚集。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让贫困户参与到项目发展中,成为合伙人,实现41户贫困户得到产业扶贫全覆盖,达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目标。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个令人感动的实例:村民 罗凤的父亲罗双智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自从多年前患有心脏病后,逐渐力不从心。平日里,罗凤既要学习又要照顾家里,还要下地干活,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低保,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这一切使得罗凤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词,不愿与别人交流,无心打理,居住的房屋漆黑、漏水,卫生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现状。罗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享受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健康扶贫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四道保障线”。 同时,村里还积极帮助他们申办危房改造,改善他们家的居住环境。罗凤本人也享受教育扶贫补助以及“雨露计划”,使她得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克服了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发奋学习。 2018年,罗凤从宜春学院护士专业毕业了,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又多方奔波,积极为罗凤推荐工作。经过多方面了解和各级部门的协调,终于成功将罗凤推荐到了五陂镇中心医院精神科从事护士工作。入职工作一年多来,她勤奋刻苦、力求上进,别的同事一天一个班,她主动提出值两个班,无怨无悔,得到了单位领导和病人亲属的高度认可。“我是从贫困家庭成长过来的,我得到了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非常感谢,我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好好工作,以后只要有医疗专业的志愿服务,我一定积极参加,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罗凤这样表达她的感恩之情。同时,罗凤的母亲还被推荐到合作社就业,父亲也根据身体情况许可,在合作社打打零工,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实现了摘帽脱贫的目标。
我们高兴地看到:丹江村依托前景合作社,结合现有红色励志资源,开发亲子乐园和研学课堂,打造一条集绿色生态休闲、红色研学旅行为一体的新农村生态产业链条。眼前,集蔬菜栽种、果园采摘、鱼塘垂钓、龙虾养殖、农旅休闲等为一体的合作社,呈现出一派生机。一幅“红带绿、绿衬红”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