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深情的岁月之歌—— 读曹成教授的散文集《山水情缘》有感侯万福 我的大学 2016-03-24
岁月是山,岁月是水。岁月的流逝,或多或少地给人们留下深情的回忆。
回忆过去,更重在昭示未来。能把忆起的平凡往事付诸文字,实在是一件高尚而有意义的事情。
曹成教授撰写的《山水情缘》一书,就是一首充满沧桑,富于深情的岁月之歌。他将美好的岁月记忆,清新地流淌在平实朴素的文字中,浓缩在他与山水相处的岁月里。
那个年代、那个岁月,是一个需要人才而又人才辈出的年代,是一个备受艰苦而又催人奋进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大批人,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是那样的质朴坚强,那样的无畏而又豪迈。
曹成教授就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位地质专家。他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岩矿专业,曾和原国务院温家宝总理是同班同学。他毕业后,先后任职于南京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长沙中南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北省地矿局张家口地质三大队,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等单位。
他对矿物学、矿物包裹体学、成因矿物学和重砂矿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有较高的造诣。在研究汉诺坝玄武岩时,他首次发现上地幔流体的存在,此项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他是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地矿部优秀地质队队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岁月的流淌中,无论是在领导岗位,还是在生产科研第一线,他都笔耕不辍,用流畅质朴的文字,书写着那个年代、那个岁月的多彩篇章。
《山水情缘》一书,共收录了作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和未发表的28篇散文。这些朴实的文字,几乎都与他爬过的山、涉过的水、与他热爱的地质事业相关。他给自己的散文集,取名为《山水情缘》,表达了一个老地质工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的深情和敬畏。阅读此书,就会使人感触到一个老地质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出他对祖国山水的情缘。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细细品读这部文集,可读出作者足下的印迹和他对地质事业的一片情怀。
在这个世上,一切皆有缘。缘并非抽象,而每每具象。在每个具象的实体中,都贯穿着缘。缘是珍惜,分是理解和懂得。二者统一起来,才成就了梦想,成就了事业,成就了一切,成就着从起点到终点的每一环节。
他在书中写到:“我融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视野和胸怀多所开阔,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艰苦往往被激情淹没,以苦为乐已成为一种惯常的生活”。“如果说有什么价值值得称道的,那就是精忠报国,对建设祖国,始终有股火焰般的热情。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向社会提供确实属于自己创造的财富”。这就是作者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文集中收录的《幕阜记忆》、《桐柏山探险记》、《北山觅金记》、《激情北大川》等篇目,就是那时工作的真实写照。
路的两边都是山,山的那边还是山。大山在呼唤,使命在召唤。在山野、在乡间,夜,总是比城里的黑。投身于艰苦的地质找矿事业,以苦为乐,奋战苦干在山间荒野之中,脚印留在山上,汗水撒在地上,这就是作者的岁月之歌。
曹成教授是一位可敬的专家,更是一位可亲的长者。他退休后,我们经常在绿荫掩映下的北院小花园相见,时间久了,成了相知的忘年交。
有一次,我在花园散步时,和他说起,“曹院长,我读了您发表在校报上的《感悟大师》一文,我觉得这篇文章不仅内容有教育意义,而且文笔也好,对年轻一代很有启迪作用,我读后很受感动。”
他说:“文章中我写的这几位老先生是令人感动的大师。他们都很有成就,又特别谦虚。我和他们在工作中都有过接触,所以深有体会,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短短话语,道出了大师们特有的人格魅力。
我心中默默在想:是啊,凡大有成就者,都是平易、谦逊、不浮躁、不浮夸、有修养不张扬的人,都是默默地勤奋工作的人,都是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我们边走边谈,我在倾听着他对大师们的美好回忆。
退下来的这些年,他拿起笔,写下了许多颇具深度的随笔散记,他的这些文字,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至理,耐人寻味。一般说来,时光深处,开启山林之初的记忆难免模糊、零碎,但在他的笔下,每件事都那么清晰完整。每一篇记录的人或事,有血有肉,既充实又灵动。在生命的底色中,因亲历感受的丰富而增添了记忆的色彩,让人读来十分亲切。《感悟大师》一文,他2012年9月的作品。这篇散文中他记述了这样几位大师:
我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奠基人、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002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教授。
中国“黄土之父”、200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教授。
我国著名的岩矿鉴定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蒋容教授。
我国著名的结晶矿物学专家、北京地质学院彭志忠教授。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莫柱孙教授。
第七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地质学家、教育家、河北地质大学杜汝霖教授。
我读到这些名人的事迹,仿佛听到他们高贵的灵魂面对世界自言自语,那些智慧的精彩,令人佩服不已。
在人的一生中,能够接触到这样多的大师并得到他们的教诲和帮助,实在是一种幸福和荣耀。用文字记下他们高尚的品德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使人们得以启迪和教益,更是一种美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不能没有信仰,不能没有心中崇拜的偶像。信仰是灯塔,偶像是引领的榜样,做学问如此,其它事业也是如此。
他除了对大师们的记忆,还写下了中学、大学时代老师们对他的谆谆教诲。如《难以忘却的小喜鹊》、《悠悠岁月母校情》、《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等篇目。这些文字中,老师在他的心目中,始终存有依然不尽的思念;老师在他的心目中,永远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还时时不忘小学、中学老师的恩德,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本文集中,有不少篇目是作者写自己故乡的山和水、人和事的。
作者1938年出生于塞外宣化。宣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夏商时属冀州、幽州,秦置上谷郡,唐代设武州,辽改称归化州,元代为宣德府,明称宣府镇,清改置宣化府。
宣化地处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东临京津,北连晋蒙,燕山山脉环绕于北,桑干河索绕于西南,处于东西交通要道,是北扼大漠,南控中原的重要屏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清乾隆九年,乾隆亲临宣化。在演武厅检阅清兵时,为宣化府题写了“神京屏翰”四个大字。至今,嵌刻着四个大字的匾额,高高悬挂在镇朔楼正中,威严地告示后人,宣化是京城屏障。
新中国成立后,宣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河北省西北部一座重工业城市。河北地质学院旧址座落在古城西北角皇城桥附近,西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相邻。
作者深深地爱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从南方调回到家乡,任河北地矿局张家口地质三大队队长。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带领全队奋战在冀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苦干在张宣一市十三县。
科学精神是正直生命的脊梁,科学精神注重实践、实验及其检验。他带领第三地质大队,凭借着科学精神,为张宣地区的水资源和数十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做出评价。他们凭借着科学精神,在海拔1997米的宣化风凰山大王川西北一带,找到了金矿。宣化这座千年古城成为当时全国八个年产黄金万两的地区之一。
科学精神更是一种忘我精神,忘我精神存在于有血有肉的个体,由个体组合成团队。这个坚强的团队,凭借着科学精神,为国家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家口地质三大队作为全国功勋地质队,载入了中国地质发展的光荣史册。。
文集中《难忘那片小环境》、《蓝蓝的雷公山》、《北山觅金记》、《依然的锗煤情》、《激情北大川》、《十月情怀》等篇目,皆为当时艰苦创业纪事。作者篇篇写得生动、细腻,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本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的、浓缩的智慧因子。不仅知道了其中不少知识奥妙,更知道了在其奥妙背后的一种理性和精神。读书读的不仅是岁月,更是广博的世界。
作者简介
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集《抱朴集》。

诵读者简介
玉华,河北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