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凌农博会,后稷遗风存
文/高塬
第27届 中国-杨凌农博会将于10月23日开幕。这是武功镇东河滩会的延续。
武功镇河滩会闻名遐迩,是为纪念后稷而举行的物资交流大会,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武功古称邰,是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后稷的封地。相传上古时期每年春季,后稷(尧,舜时的农师,黄帝后裔,姜媛的儿子)在教稼台前教农稼穑,授民于农耕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炎帝姜姓沿沮水而住,黄帝姬姓以漆水而居,两大部落的先民在武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农、林、牧、渔、猎,联姻后结成联盟,打败蚩尤,炎黄氏族在这里共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从那个时候起,每年古历十一月十七农闲时节,四方百姓聚合东河滩教稼台下,带来各自的收获以答谢后稷,并开始以物易物,中国最早的市场即发端于此。这种互市交易形式一直延续下来,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极大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以至于到后来,波及西北,东南,会上人山人海,祭农神,庆丰收,学经验,物资交换,并有歌舞、杂技、戏曲等节目助兴。尤其是牲口交易和木材交易,使得武功这块土地成为繁荣的商品交易中心。土生的秦川牛和内蒙、宁夏、山西等地运来的骡马等,向浙江安徽等南方省份流通。秦岭终南运送过来的优质松木杉树等木材,做成家具等运往全国各地,也以原材料的形式向周边县区甚至外省扩散。 从某种意义上讲:河滩会承载的历史,烘托出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丰功伟绩。
武功与眉县一衣带水,同处渭河上下沿线。据《眉县志》载,周设邰国,秦复改设荣县,眉县与武功同属之;秦孝公12年设武功县,县城位于今眉县横渠镇古城村北(张载祠西北一公里处),故旧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斜谷水(石头河),当时就叫武功水,太白山称武功山;后在眉地渭水之北设立眉县,但渭水之南仍属于武功县;直至东汉初年(公元12年),迁武功县城于今杨凌区(古邰国城)。眉县档案局至今保存着一枚武功县府铁质印鉴。眉县离武功不远,武功河滩会历来为眉县人所向往;河滩会上的逸闻趣事历来为眉县人所津津乐道,口口相传至今。武功人豪尙,直率,义气,说定了的买卖,即使亏本也践行议诺;却见不得买卖上的晃荡客。这一点跟西府人有明显的不同。有一次,一个外地人以买木材名义到交流会上察看木材行情,与卖主讨价还价后,却掏不出钱来,卖主干脆不要他付钱了,让他扛着这根棱条在交流会上转一圈后,白白送给他扛回家。我逛过一次武功河滩会,吃过武功的旗花面,那味道好极了,汤味酸、辣、汪、香;面片筋道、皮薄、透亮,这肯定是用上等食材,由农家巧妇酿造的好醋、榨的好菜籽油、擀的好面条做成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食材来源于后稷教稼的役役耕夫,是他们的辛勤耕耘播种,才收获了好麦子,好油菜籽。后稷祠“粒食万年”的匾额,彰显出农业始祖和滴血食力的平民百姓的功劳。我连吃了几碗,口齿生香,至今回味无穷。
武功河滩会,后稷遗风存。今年的古历十一月十七日,我想去杨凌区参观后稷祠,追寻后稷的遗风;再去武功镇逛一次河滩会,吃一口武功旗花面。武功县的同学已经发出了邀请,我一定会欣而前往。
武功河滩会,我穿越时光隧道追寻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