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辈王若虚
文/苏小妹
自从那一年嫁入了石家庄市藁城区兴安镇织锦村,我就认识了你。你和我老公同姓――王,你的名字也充满了仙风道气――若虚。
织锦村就是因你而得名的。织锦村原先叫新兴村,是藁城的某个县令嫌这个名字叫起来不响亮,说这里是您的故乡,您的文章又写得“宛若天然,云织锦绣”,为了纪念你,就把村名改成了“织锦”。从此便有了现在的兴安镇织锦村。
在织锦,提起你的名字,人们都会很自豪地说,那可是咱织锦的名人!很有本事的一个人!
听长辈们讲,你的出生便充满了神奇色彩。你出生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还有两位举人为你把门站岗(其实是避雨)。当时,就断言你是文曲星下凡。果然你长大之后,学无不通,博学强记,中进士,做大官。
长辈们说,你的官一做就是30多年。你在任时为官清简,不趋炎附势,两袖清风口碑好,一身正气黎民赞。为民,爱民,体恤民,受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当你离任调迁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争先恐后为你饯行。一家接一家,一直到了20家。历史上有个剧目叫《十八相送》,而你被“二十相送”,堪称美谈。

当然,长辈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的学识渊博,识见卓绝了。他们说你是“状元”,是“文曲星”,是“文学巨匠”,是织锦,乃至整个藁城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一位文化伟人。说你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当时文人们提笔著文总是子曰、诗云什么的,而你偏要置疑,偏要刺探,并把对经典的质疑、批评写成文章,后被元代藁城县令董文炳,整理编辑为《滹南遗老集》。我注意到里面收集你的诗作多是写个人感情的,轻率自然,反对模拟雕琢。记得你有一首诗叫《别家》,“到了身安是本图,何须身外觅浮虚。谁能置我无饥地,却把微官乞与渠。”就算是从未上过学的人,听了也会感受到作者追求生活平安,不愿为官的思想。当初白居易写诗时,也是把诗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不懂,他就回去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为止。这点,你们挺像的。你最推崇苏东坡,称他是“千古第一”,我也最佩服他了,当然不只是因为我们都姓苏!其实我有一点小小的窃喜。因为在写作风格上,我和你还有点相似呢!我历来都认为文章首要是真情实感,而词句华丽却无关紧要。不知是你的观点影响了我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在同一个地方呆久了,连文学素养都一样了。
最喜欢听从藁城九中退休的大伯讲你的《滹南遗老集》了。他说现今的教授们把你尊为“金源学者”,全国多所高校都在研究你的《滹南遗老集》,说这卷书在全国都可以炫耀。那些专家教授们看到你的“辨惑”都感到惊奇,感到清新,都会心悦诚服,点头称是,另眼相看。他们甚至认为,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唐朝的韩愈。
大伯每每讲起你的“辨惑”,就像滹沱河上游开闸放水,什么“五经辨惑”、“论语辨惑”,一股脑全泻下来,越讲越上瘾,说个滔滔不绝,连绵不断。他说,《新唐书辨》提到一句话,“疾雷不及掩耳”。宋子京把它改成了“雷霆不及塞耳”。你在“辨惑”中写道,捂耳朵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它,反而改出毛病了。
《滹南遗老集》里有这么篇文章,山西有个叫王述的,先前很穷,花钱买了个官做,就使劲贪污搜刮。后来钱捞够了,就特别清廉,人们又都称赞他。你“辨惑”道,所谓清廉者,穷也不会改变他的操守,所以可贵;而他因为没钱而贪婪索取,捞够了后停止,这还能称为清廉么?史臣将它记录下来,以为这是一件令人称颂的事,真没见识呀!莫非反贪污还分什么贫富先后吗?可见你的卓识宽广远大。
司马迁的《史记》,不论文学价值还是史学价值,都无以伦比。由于它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历代文人学者鲜有微词。你却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写了《史记辨惑》,分析,提意见,当然也有赞扬。

你很佩服陶渊明的文章写得好,见识高,仰慕他的生活态度。但你也写了“靖节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此心若识真归处,岂必田园始是家。”细细参悟,又体会到你是在“辨惑”。你抓住一个“悟”字,便提出你的质疑。“即使真的悟出了人世间的根本道理,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你要是真的认识到人性要回归本真,回归自然,那也不一定非要走回家种地这一条路呀!”别人看到的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你也看到了。看来你对陶渊明的评价也和鲁迅说的那样“渊明并非浑然静穆,所以伟大。”
你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始至终,观点鲜明。你这类批评“挑毛病”的文字很多,像《孟子辨惑》呀,《议论辨惑》呀,《君事实辨》、《文辨》等,在这就不一一说了。
当然,长辈们也说到了你的死。说你70岁那年,与好友同游泰山。见一处地方风景秀丽,环境优雅,叹为仙境,遂生终老之想,便在那里找了一块大石头,瞑目而坐,安然而逝。你从神奇中来,又在神奇中去,像得道高僧一样,坐化升天。
你不仅是织锦人的骄傲,也是整个藁城的骄傲。你去世后,藁城的文人贤士,乡绅名宦,出于对你的敬仰尊重,自发在县城为您修建了祠堂“滹南遗老祠”。元代名儒吴澄亲作碑记,祠记中对你的赞扬,溢于言表。

你离世至今已有800多年了,不管你去世多久,你仍是织锦人的骄傲。你的文学风范、文学成就永远为世人所崇尚,更为织锦人称道、学习、光大。你像一泓清泉,在织锦人、藁城人乃至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灌溉、渗透、净化。织锦村人受你的影响,注重文化教育,使得学子攻读努力攀登,家长不遗余力,形成一种崇尚文化素养的浓郁氛围,求学之风日盛,人才如雨后春笋辈出。在清代,几百人的小村庄,就有武举人一名,贡生两名,秀才六名。到目前为止,织锦出了300名大学生,占全村人口的10%,这在全镇来说,是按人口比例最多的。
你是织锦人的骄傲,你是织锦人的自豪,你是织锦人奋斗的驱动力,你是织锦人前进的目标。

作者简介
郭红娟 笔名:苏小妹 红杜鹃 80后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人,《华夏思归客石家庄分会》 特邀编辑,《遗風文学社》副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作品语言犀利,文笔细腻,发表过多篇小说、散文、诗歌、新闻。2017年参与了《织锦村志》的编写。现正在红袖网写长篇。

主播简介
心无落尘,实名刘洁。热爱诵读,喜欢唱歌。宁夏朗诵协会会员,以文抒怀,以声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