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
锁青缙
余尝自省生平,以无一善及物为恨,独不能不羡张公一门加惠吾永无穷也。公尊大人中丞张伯翁与先君子为挚友,同负时名。中丞公在邦柱础,在家斗山,声施于今为烈,而余先子以名下赍志(1)终。且公与余同案友,亦先是儿女姻 ,公负名世,才承家学渊源,弱冠捷足去。余困诸生十二年而博一第,又十三年而结两榜,中间蹭蹬(2)时,无非仰公建树时,方且未免为乡人敢言,为乡人覆庇乎?犹记戊辰、己巳间,公补兵垣,讥弹不避权贵,直声亮节,荣施乡邦。至已酉蒙今上内召,由天部历陟右司马,所在树骏流鸿,必有铭钟,垂史册之日,无庸余赘。癸巳秋,钦赐颐养归里,循邑中先辈故事,联知交为五老会,杯酒间惓惓惟国计民生是念。乃击吾永荒残 ,地粮失平,慨然曰:读圣贤书,立朝固当为社稷毕忠智,居乡不能为梓戚恢兴除,奚以我辈为?旋授意仲氏越青公,以存恤减征。奏未几,伯氏蓝儒公补户曹,各体公志,竭尽心力,以求有济,卒未如愿。公忧甚,复请当事者,得删永粮,竹水川原七等旧名色,以川地画一,折亩征粮,如洛、偃等县例,余于是服公思深虑远也。若照旧色区别,不惟里书高下手凡上檄执明额以取盈者,似苦斡旋可若何,从此诸弊一清。更渐而开扩荒土浮数,自省旧规,可复吾永其有瘳乎。适庠生李子国桢等,乡民夏宗舜等走余津津德公不置,乞为言,谓区区一片石,知不足为公重,亦不足以罄感激,然不如是将何以为情耶。余益重永人士能慕义也,喜相谓曰:政愧无寸劳以敦乡情,何忍辞不文以 昧彝好?况尔我皆生斯长斯、聚族以斯,而子若孙,统在利赖中者耶。勉掇数言,俾付贞珉 ,不但揄扬(3)功德于万一,亦可为士大夫笃里者劝。
1、赍志:抱大志,无由实现。
2、蹭蹬:遭遇挫折。
3、揄扬:宣扬,发扬。
(摘自民国六年县志641页)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释文
马五三
我曾对自己的平生反省,因没有做一件善事而遗憾,不能不羡慕张玉调一家对我们永宁有无穷的恩惠。张玉调的父亲张伦和我先父是好友,同时出名,张伦对国家来说是栋梁是地基,对家庭来说是泰斗是靠山,声名一直影响到现在,而我父亲壮志未酬就下世了。张玉调和我既是同学又是朋友,从前两家还是儿女亲家,他凭借世族,承袭家庭的文化教养,二十岁就捷足先登而仕。可我却困顿十二年后才博得第一次成功,再经历十三年才又两次高中。中间我遭遇挫折时,无不仰慕他有所建树,为乡人的利益敢于直言,对乡人有所庇护。还记得戊辰、己巳年间,他担任枢部右堂时,讥讽弹劾不避权贵,敢于直言的亮节,名传全国,声誉乡里。到已酉年〔1645年〕蒙当今皇上征召,由刑部提升为右司马,立下大功勋,必定会记入史书,我不再赘述。癸巳年(1653年)秋天,皇上颁发旨意,让他告老还乡。他遵循地方上先例,联合同乡故知老友,组成了五老会。每逢酒席间,总是以国计民生为念,针对我永宁荒废残破,土地税收有失公允的现状,感慨地说:‘读圣贤书,在朝做官就应当为国尽忠尽职,在地方居住,如不能为百姓兴利除弊,这难道是我辈的作为吗?不久就授意仲越青,以体恤百姓来请求减轻民众负担,奏章呈上时间不久,伯蓝孺担任了户部官职,他俩共同依据张先生之意,尽心竭力,以求达到目的,然而终久未能如愿。此时他很忧虑,再次向上级请求,才使得能减轻永宁的土地税。原先的竹水川原等七类地,都以川地来划一,折合地亩交纳土地税,同洛阳、偃师县一样。我于是佩服他的深思远虑,如果按原先办法征缴,不论地方上再能干的人,面对上级额定的任务苦苦哀求又能怎样呢?张先生这样做之后,所有弊端一扫而光。而今后开垦的新荒地,自然而然就减轻了土地税收,可使永宁农民长久减轻负担。在这时,生员李国桢、乡民夏宗舜等人找到我,说起张先生的高尚品德,请求我给写些文字,且认为就是立块石碑也难以彰显张先生的功德,更无法表达乡民对他的感激。然而不这样做又怎样表明乡民对他的感激之情呢?我更看重永宁人民对仁义之士的敬慕,高兴地说:“在政绩上,我对乡亲们没有多少贡献。哪还敢推辞写文章而淹没高尚品德之人?更何况我们都是生于此地、长于此地。世世代代族居于此地,利害依赖此地的人”。谨以此文,使高尚品德得以发扬光大、也用来劝勉士大夫关爱故乡。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