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没有小孩”
——听石英老先生讲座感悟点滴
吴熙禄
10月11日上午,“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的会员在莱城区莲河学校“吴伯箫文学馆”听著名作家石英老先生讲文学课。我是听众之一。
老先生生于1935年,1948年参军,有着丰富的社会尤其是革命斗争和文学创作经历,讲的很生动,以接地气的演讲,诠释了吴伯箫接地气的文笔,对吴伯箫的人品和文品作了高度评价!与会人员获益不浅。
然最触动我的还是老先生回顾本人自小投身革命讲的一句话,“战争中没有小孩”!此言一出,我先是一愣,继而强烈共鸣——他用以自己的经历展示了一个道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的开国将领中,有不少是当年革命队伍中的“红小鬼”,怎么能说“战争中没有小孩”呢?不错,十几岁的小战士怎么看也是小孩,然这是从生理角度说的,体质上不符合成人标准嘛!然就心理年龄来说,前赴后继,血与火的考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战争使小战士跨过童年,心志一夜成熟,像成年人那样打冲锋或做战地服务,战火中的孩子不仅不让成人照顾,还要照顾他人,过早地担负起了大人的劳作,成了小大人!
在残酷的敌后斗争中,不仅在战场上“没有小孩”,作为支持前线的后方,同样涌现出人小志大的少年英雄。放牛的王二小,作为千万红色少年化身的小英雄雨来,若没有战争,他们都是依偎在大人怀里撒娇讨要嘴头吃的顽童啊,然烽火燃起,立马“长大了”,为了革命舍生忘死!当十五岁的刘胡兰为了掩护同志,毅然迈向铡刀,慷慨赴死的时候,众人面前的孩子瞬间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诚然,困苦砥砺前行,能使小孩迅速成人!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信仰。君不见,在生死困苦面前,多少没有革命信仰的成人,向困难、向敌人缴械,沦落为革命的叛徒,社会的可怜虫!苦难就像熔炉,剥离渣子,炼出金钢!
苦难是最速成的教育。当我们看到一个没有了父母的六七岁孩子,站在板兀上炒菜,伺候卧床不起的祖父时,赞叹之余,似乎也应该扩充一下石先生的名言,“残缺家庭也没有孩子”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俗话,都是实话!
有哲人说,人小时没受苦,是一大不幸。原先我们似乎不认这个理,然当今天的啃老族、父母陪读司空见惯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应该服了!和平年代,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世人追求的,然眼见在福窝里养出的巨婴,动辄打骂甚至杀害亲属的恶少,我们是不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娇生惯养的家庭没有成人”!
石先生“战争中没有小孩”的感悟,反示了另一个沉重的话题,即小康生活实现的家庭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本人所言,皮毛而已,希望引起共同重视!一个外国哲人说过,人饿了好办,一个面包就解决了。然吃饱了以后的事情很复杂!现在,我们正面临”吃饱了以后事情”,是不是很棘手啊!

吴熙禄,男,汉族,大专学历。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