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涵自传【卷四】《独木之桥(76)》
[张涵自传朗读版]
文/张涵(韵娘·吉妮)

76.三类学校九个志愿,只报一个拒绝服从
1981年8月15号下午五点,是提交志愿的最后期限。
我一早乘车换车,找到趵突泉南门(或北门)。
想象中那种人山人海的景象没有出现,趵突泉门外那块长方形的水泥地上,除我之外再无一人。
从小听话,遵纪守法,且之前的学生生活和运动生涯所有事情都是统一安排集体行动,所以,看到窗户关着,就不知道也想不到可以上去敲门询问。
我首先上去核对地址,确认那扇紧闭着的墨绿色双开小窗就是通知里说的接收志愿的地方。保险起见,我不能走远,只在附近来回溜达,一边继续思考自我辩论和说服。

想想,再想想,沉住气,从头到尾,重新好好地想想!
去个二类、三类学校是我极不情愿且内心极难平衡的,也是我一生永将深感遗憾的,而一类大学山东就只山大一家,所以这就只剩了山大。如果我只报山大,那就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选则“服从分配”,这样,如被录取,虽然未能考出山东导致自己食言令人羞愧,但366.5进入山大我并不吃亏;如果未被录取而被调剂到某个地市的师专,那就必须要去,否则明年丧失高考资格。所以,如果要想不被调剂到师专,就得选则“不服从分配”,那我虽能再考一年,但就要承担明年又遇某种意外的风险或初试那种没有意外就是莫名丢掉近一百分的后果,而后年我将因为超龄而不能报考外语类,但报文科又要考数学,那意味着我将与梦中的大学擦肩而过且终生无缘。虽然“万一考不上,我就当做家”的口号我曾喊过不止一次且跟“三啃一拿”同样公开响亮,但在心里,我却并没把那当成一个认真的选项。那样,“当年明明考上却好高骛远挑肥拣瘦结果最终一事无成”的悲剧标签可能伴我终生。我将终生待在机场,从零开始尝试写作,万一灵感不来或明珠暗投,我将陷入投稿、退稿、投稿、退稿的无限循环,像之前我作词谱曲并寄到《歌曲》编辑部的《伞花》一样,最终不了了之。那那我会不会追悔莫及?会不会痛不欲生?我到底是该务实求稳、见好就收、报个三类大专呢,还是应该不忘初衷、相信自己、背水一战再拼一年呢?

其实,自从拿到招生简章,上面这些车轱辘话,我已经白天黑夜、翻来覆去、掰开了揉碎了地对自己说了几百遍上千遍。只是,想来想去,我还是拿不定主意。
走了几个来回,已是热汗淋漓,腰伤发作,刺痛难忍。西南角那个矮矮的花坛后有块小小的阴凉,我走过去蹲下,继续纠结和重复上面那些难以给出正确答案的问题。
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中午,我到北面泉城路上买了点吃的,匆匆赶回,那儿还是空无一人。
是不是我找错了地方?我赶快上前,再次认真核对面前的门牌号码和通知单上的地址:没错啊,是这里。
腰疼头热的实在撑不住了,我在西南角小花坛后那面墙下的阴凉地里坐下,弄脏裤子就弄脏裤子吧,只要我两眼能够看到那个墨绿色小窗户的动静。
我把手里的志愿表再次展开。假设真的报个师专,九月初,我将到某个脏兮兮的小城市的师专排队报到。可怕,我还是应该再考一年……

这些天来,这几张表,就这样被我一会儿展开,一会儿卷起,再展开,再卷起,已被弄得皱皱巴巴巴,但三个学校九个志愿,我还是一个没填。我想像每次考试那样,拖到最后一刻,由老师强行收卷,万一有误也不会自责。我知道这不够果决帅气,但我原本就是这样。
夕阳西下,晚霞初起,远处的两扇小窗“吱啦”一声向外打开。一个人头探出窗外,左右看看,没人,他手都没松就要就势关窗。
我一跃而起,奋不顾身地大喊着“等等等等”就冲了上去。
奔到窗前,我将手里的志愿表在那个狭窄的窗台上展开,拿出钢笔,当着他的面,一笔一划地写上“山东大学”四个字,然后在“不服从分配”的选项前打了个对勾。
这是决定我命运的时刻,我的手忍不住有些颤抖。

隔着窗台站在我的对面,这位五十来岁的先生嘴巴张着,眼光在我和那一个志愿、一个对号和剩下的八个空白志愿之间连续来回扫描了好几次,最后还是决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额外对我给予提醒。
“三个学校九个志愿,你只报一个?!”他一字一句,用他好像江浙那边的口音,说完了还大张着嘴巴。
“嗯。”我点头确认。
“你还选了不服从分配?!”他眼睛瞪得老大老大。
“嗯。”我再次点头,“如果我选‘服从分配’并被调剂到哪个大专但又不去,明年我就不能考了,对吧?”
“对。”他认真思考一下我的问题,郑重确认。

不知他这样收表第几年了,反正他的职业素质挺高,无论怎样震惊和疑惑,都不忘手腕上那一直都在滴答流逝的时间。他举腕去看:“正好五点!”说着,他轻轻收走了我的志愿表,接着轻轻关上了那两扇墨绿色小窗。
但,两扇小窗一关,我立刻就后悔了,不是担心不被录取,而是担心会被录取!不知怎么,我突然之间就坚定了之前那个不很坚定的决心:坚定不移,再考一年!
回到航校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艾华的来信:张立新,正如我所预料的,我被山东师院录取(尚未收到通知)。我很喜欢这所中年学校。希望你也照我的样子遵守承诺。我想知道的只是1981年社会青年考生仅有的幸存者的初步命运,和你想知道的一样。艾华ON AUGUST 15, 1981
他用英文签名,字迹龙飞凤舞,跟他上次一样。
我纳闷:8月15号?昨天?我还在趵突泉门外等着提交志愿,他就已经知道了录取结果,而且还跟他预料的一样?!这事还能预料?哎,对了,考生那么多,昨天等着交志愿的怎么一直就我一个人?还有,我问也没问就等了一天,要是那位先生觉得外面没人根本不来开窗,我会不会真的错过最后期限?
有点后怕!
待续,下期更精彩,努力更新中……


张涵,曾用名,张立新,张焓。曾是山东省飞机跳伞队专业运动员,山东省会外语类高考状元,留美MBA,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全职教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特大跨国外企NP、UDI职业高管、CPC、JDC、JDC-SOUTHERN中国首代,世界银行独立咨询专家,世界银行GEF中国项目英语培训首席专家,专职写作者(全球速成《张涵英语》、张涵自传《拥抱沧桑》、影视剧本《独木之桥》、《张涵杂文正论》等),业余音乐人(2008北京奥运全球征歌大奖作品《WE SAIL(我们航行)》、一月网转千万并被各大网站收录的爱国歌曲《中华在崛起》及《张涵百首诗歌集》(大歌/小歌、民美/通俗、抒情/说唱、中文/英文)、现代歌剧《快快长大》词/曲/编剧(创作中)。

自传作者张涵女士出售同名百集网剧、40集电视、单集电影剧本《独木之桥》,协助售出,两成致谢!行业淡季才是事业良机,资源共享方能合作共赢!欢迎联络,共赋新篇![握手][握手][愉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