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登观音山
文/ 叶浙生
题记:舟山观音山,位于嵊泗岛与岱山岛之间的衢山岛上,是舟山群岛北部最高峰,既是佛教胜地,又是旅游佳地。观音山上,山峰高耸,数峰连环似莲花,最高点海拔314.4米,比普陀山的佛顶高出30余米。
去年初秋一天,我与6个老兵去衢山岛"探家”,一下船便打车前往观音山。我们是带着朝拜的心情,又一次登上了心中的圣山,更怀念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出租车上,司机为我们当起了义务导游,向我们介绍“东海第二佛国"观音山的轶事。观音山被称为"观音得道第一山",相传,南海观音菩萨在此做道场三年,禅封天下名山后,却忘了给身下的山取名,后来才去普陀山下安身,观音山名由此而来。观音山顶常有云雾缭绕,山头若隐若现,似天庭仙境。夏秋季节,白云飘绕山间,时浓时淡,扑朔迷离,变幻莫测,与天宇相连,似仙人下凡,冬暖夏凉,如“观音”驾雾,是观音山的一大特色。这些对我们曾在老兵而言是了然在胸的,但谁也没有去捅破这层“纸”,我们透过车窗欣赏路旁久违的景色。
驱车来到上寺(洪福寺),当年上寺、中寺有一个连队驻守。上寺(洪福寺)位于次山顶,大殿结构十分精美,殿中供奉观音立像和十八罗汉。山顶上原哨所还在,边上耸立一座玉佛白塔,是寺院最精华部分,白塔十一层,每层安列佛象200余尊。登上白塔的顶层,山景、海景尽收眼底。司机绘声绘色地讲解起西北面山峰的景致,“将军点名"、“形似熊掌"、“卧鼠追日",……这些景观,巧夺天工,形象逼真,让人忍俊不已。故地重游的,我的思绪飘得很远,也倍感亲切。从白塔下来,在次山顶,我向四周眺望,南面山笼连海,碧海如练,美如仙境。东边远处是颇为壮观的大盐田,是全国著名的“岱盐"主要产地之一。北边,那似超然无语姿态目送山客的高大寺门。西边,则是蜿蜒起伏的山峦。
沿下山公路步行约80米,我们来到中寺(普庆寺),中寺是寺院活动中心,气势最为宏伟。主殿高达6米,两旁竖立观音36化身大理石雕像。主殿的后西侧即为地藏殿,置放香樟木佛像700尊。而主殿的东侧是千佛殿,1000尊汉白玉佛像,晶莹洁白,栩栩如生,做工精湛,为全国之罕见。据说,1986年、1987年两年6月份观音菩萨得道那天,来山朝拜的上海游客,均见到了观音坐莲千佛相伴,万道佛光普照的神奇现象。因此,千佛殿玉佛均由四方香客、佛教信徒捐赠而建的。
再沿公路往下步行约百米,我们来到下寺(洪因寺)。大殿供奉大理石观音佛像,寺院深深,殿堂为上下两层,均为木质结构。这里,曾是炮兵营的营部,寺后有一处前辈挖掘的储水井,井水格外清甜。这里曾留下我青春的印迹,今天却没有往日的欢闹。我叩问,散居四方的战友,你们过得安好吗?我俯瞰山下,119医院不见了,两个炮兵连队不见了。
我们当兵时岛上有陆军最大的一个团,后来缩编为一个营、一个连,到现在的无一兵一卒。虽然部队撤编了,衢山岛永远是几代官兵的第二个故乡、精神的家园。官兵们情感的牵挂,融入了改革强军的征程中,融入在猎猎迎风的军旗上。临风畅想,心潮激荡。我的胸中顿时迸发出“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的狂放。因为,这里是我军旅生涯的起点,似飞机起飞前的滑行。
从山顶一路走来,峰岚中氤氲着清幽的氛围,松竹多情,清泉潺潺,每一株翠草,每一座山峰,在脉脉含情地浅唱低吟着,令老兵们情有独钟,陶醉不已。战壕、掩体、炮位,那上面滋生厚厚的苔藓,遮蔽了曾经守岛官兵的峥嵘岁月。一些残留军事标志,但愿永远是历史的人文景观。祈愿愿国泰民安,永远和平! 夕阳西下, 到了要惜别观音山的时候,但愿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柔情和真心!远处传来寺里阵阵诵经声,仿佛在我们送行,惜别思绪在斜阳中蔓延……

作者简介
叶浙生,男,60岁,江西大学毕业,银行经济师,下过放,当过兵。遂川龙泉诗词学会理事。
诵读者简介
玉华,河北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