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说:“情欲信,辞欲巧”,“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含章”蕴藏文采意;“玉牒(dié)”:重要文件,和“金科”意同,即金科玉律的意思;“秉文”,指写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要充实,而语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诚,而文辞要巧妙。这就是写作的基本法则。美文作家秀彬秉持这一法则,写下了大量素心向美,以诗为文的美文,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许。我今天联评的这两篇美文《明月在,彩云苒苒几时归?》(以下简称《明月在》)、《国庆约中秋,佳节喜相逢》(以下简称《国庆约中秋》)同样美不胜收。由于两文在“志足言文,情信辞巧”上有共通之处,故两文作一综合评论。
本文打算就两文的讲究语言技巧,追求表达谐美的修辞辞格作一番分析、探究。
第一种修辞手法叫比喻(譬喻):就是用具体事物来比另外事物或抽象概念的修辞手法。其中明喻的结构形式是:本体+“像”、“如”、“犹如”等明喻词+喻体。《明月在》中第1自然段“有一种修为......便是心如止水”,本体是“心”,明喻词是“如”,喻体是“止水”。第2自然段有“人生如一道风景”;“生命的意义,便是一望无垠的荒原”;“照彻着蕴藉如彩云一样美丽的往事。”;第4自然段“伤怀人如芦苇一样清瘦的身影”;“水银一样的柔光”;第6自然段“在如潮的蛙声中”;第7自然段“那轮像清霜一样洁白的寒月”;第9自然段“月亮,仿佛是一枚亮亮的印章”。
第二种修辞手法是体现在两篇美文中的“对偶”辞格。对偶是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方法。这一方法已经成了作家每文必用的修辞手段。正因为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作家的美文美不胜收。
对偶的外延最大,对仗与对联的外延全部包含其中,是从属关系。对仗与对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部重合,是交叉关系。

《明月在》第1自然段作家说“有一种修为”“便是心如止水”。接着出现的对偶句,起句是“把人间的喜怒哀乐洗去”,对句是“把昨天的春夏秋冬沉澱”。名词“人间”对名词“昨天”;联合短语“喜怒哀乐”,对联合短语“春夏秋冬”;动词“洗去”对动词“沉澱”。字面意义相对,韵律相对谐调。是一种精妙的骈文对仗。
为了体现写作主旨,文章一开头,作家就指出“有一种修为,叫‘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便是心如止水”。“不困于情,不念过往”,语出丰子恺的《不宠无惊过一生》:“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我好!”下文,作家又提到了“太上忘情的境界”。“太上”指圣人,圣人不为情感所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清.林觉民《与妻书》:“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宋.刘镇《水龙吟》词,有“笑多情司马,留春无计,湿青衫泪。”其实直捷了当地找源头好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尾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之出典于此。白居易、林觉民都是性情中人,是不赞成“太上忘情”的。作家也是性情中人,所以他说:“这种‘太上忘情’的境界,芸芸众生,纷纷人事,有几人能看穿悟透?”
第3自然段,作家引录了宋.晏几道的《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光看字面不甚了了,要联系前面的词句,并作一番诠释。前面的词句有“记得小苹初见......琵琶弦上说相思。”词人和艺妓小苹初次见面,小苹穿着有两重心字的小衣衫。小苹轻弹琵琶,委委倾诉相思。晏几道觉得当时明月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作家有感于“彩云苒苒,随风而去”但“明月尚在,还是把皎洁的清辉,朗朗地照彻着蕴积如彩云一样美丽的往事”。
本文是为了追怀“如彩云一样美丽往事”,所以作家借鉴“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意蕴,撰写了美文标题:《明月在,彩云苒苒几时归?》
第8自然段,起句“青涩岁月中的豆蔻年华”,对句“风华正茂里的激扬文字”,方位结构短语“青涩岁月中”对方位结构短语“风华正茂里”;状中短语“豆蔻年华”对状中短语“激扬文字”。起句“闯荡天涯时的古道西风”,对句“白发皤然后的竹篱黄昏”。方位短语“闯荡天涯时”,对方位短语“白发皤然后”;定中短语“古道西风”对定中短语“竹篱黄昏”。
《国庆约中秋》中,第2自然段,起句“佳节喜相逢”对句“家园共韵光”。名词“佳节”对名词“家园”;动补短语“喜相逢”对动补短语“共韶光”。
体现在《明月在》、《国庆约中秋》两文中还有第3种辞格,即叠字(连续应用重叠)的字来状物、表情的修辞手法)这在美评23《寒暑均平,秋补颐养》中己作过分析。现在只找出例句,不作分析。
《明月在》中有:“芸芸(众生)”、“纷纷(人事)”、“(彩云)苒苒”、朗朗(地照彻)”、“翩翩(穿梭)、茕茕(孑立)”、“静静(地晕染)”、“酸酸甜甜(地萌蘖)”、“盈盈(的乡愁)”、“越飘越远”、“款款(地蜿蜒)”、“袅袅(地轻唱)”、“亭亭(的翠影)”、“光秃秃”、“匆匆(的足音)”、“悠悠(东逝水)”、“明月(年年)”、“皎皎(无尘)”、“亮亮(的印章)”、“深深(地留痕)”“苒苒(而行)”、“苒苒(归来)”。
《国庆约中秋》中有:“风风雨雨”、“熠熠(生辉)”、“一只只(白鸽)”、“一枚枚(稻穗)”、“一颗颗(浊汗)”、“浓浓(的桂花香)”、“一角一隅”、“圆圆(的月亮)”、“圆圆(的中秋)”、“圆圆(的祈盼)”“一串串”、“一瓣瓣”、“一盘盘”、“渺渺(的香气)”、“莹莹(的秋露)”、“盈盈(的月光)”、“冉冉(而生)”、“款款(洇漫)”、“金梭银梭”。
正因为有这大量的贯穿全文的叠字,才助就作家天马行空的思绪,或小家碧玉或大家闺秀的描摹。那么地空灵,那么地婉约,那么地柔美,如夏花般绚烂,如秋叶般静美,空山鸟语,空谷幽兰,蛩(qióng)然足音,缥缈、幽远,你会感慨:此文只应天上有。
体现在两文中的第4种辞格是“倒装”(特意颠倒语序而构成特殊句式,以加领语势的修辞方法)。这在美评23中已检示,分析过。本文只提出例句。

《明月在》中有:“把人间的喜怒哀乐洗去”(这一句本来的语序是“洗去人间的喜怒哀乐”,是动宾短语;而现在的句式,则是状中短语。)、“把昨天的春夏秋冬沉澱”,“朗朗地照彻着蕴藉如彩云一样美丽的往事”、“双双在落红中翩翩穿梭”、“伤怀人如芦苇一样清瘦身影”、“逝去的美丽,便复活在他的身心”,“在如潮的蛙声中”、“款款地蜿蜒于荷塘月色中”、“还在招摇着亭亭的翠影”、“青涩岁月中的豆蔻年华”、“风华正茂里的激扬文字”、“闯荡天涯时的古道西风”、“白发皤然后的竹篱黄昏”......
《国庆约中秋》中:“晕染着国徽上稻麦的金黄“、”沐浴着碧天里月光的洁白”、“在骀荡的秋风中摇曳着金黄”、“在和煦的秋阳中跌落着晶莹”、“编织着幸福生活的锦绣。”
上文讲了“倒装”辞格可以加强语势。何谓语势?即语句的煽感性、感染力、亲和性、激励性......谨以《明月在》中倒装辞格句群:“青涩岁月中的豆蔻年华,风华正茂里的激扬文字;闯荡天涯时的古道西风,白发皤然后的竹篱黄昏”为例,略作分析,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一排比句群里有四个倒装句式,第1句的本意是:豆蔻年华的青涩岁月。“豆蔻年华”一词源出杜牧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梢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自此,人们便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尚未成年的十三四岁少女。当然,在该句中有了外延,它也应该指向少男了。倒装前后皆是定中短语,但倒装后,强调了虽然岁月青涩,却有令人怀念的豆蔻年华。展现了作家怨而不恨的平和心态。而且该句群是以年龄段来排列的:“豆蔻年华”——十三四岁;“风华正茂”——青年;“闯荡天涯”——中、壮年;“白发皤然”——老年。作家强调“峥嵘岁月,深深地留痕”,但“初心如月”,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月在,一片冰心就在”!
第2句中“激扬文字”源出毛主席《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该句应该是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置身文革的青年时期。原句本意应该是“激扬文字里的风华正茂”,这样,方位结构“激扬文字里”就做了主谓短语“风华正茂”的定语。成了定中短语;倒装后虽然仍是定中短语,但强调了我们是在“风华正茂”时,问过苍茫大地,指点过江山社稷,也许那是幼稚、冲动,但勇气可嘉,不失为人生亮色!

第3句的本意,应该是“古道西风时的闯荡天涯。”“古道西风”源出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该元曲三、四、五句出现了七个物象: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元曲,寓情于景。这七个物象道尽了覊旅之人的彷徨无助、凄凉悲苦的心情。但作者无怨天之心,只是借用“古道西风”一词来说明“闯荡天涯”的艰辛。古道西风,涉艰履险,是创业的必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嘛!倒装前的本意是“古道西风时的闯荡天涯”。“闯荡天涯”是动宾短语,中心词“古道西风”是定语,这构成定中短语。倒装后仍然是定中短语。但却道出了创业的艰辛,比原意强势许多。
第4倒装句的本意是:“竹篱黄昏后的白发皤然”。“竹篱黄昏”可以看成主谓短语,也可看成定中短语。“竹篱”一词取自宋.王琪诗《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描写洁身自好的梅花,为不受尘埃侵害,而甘心依傍竹篱茅舍。“黄昏”则撷取李清照词《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作家合两词成一新的短语,是为了表达垂垂老矣的作家和同辈人,甘于淡泊,不慕名利的心态。倒装前的含意,远不如倒装后的句式阐述人生真谛,表现人生淡泊、恬适的情致深刻、到位。
其实,这4个排比句式,又同时使用了“暗喻”辞格。“豆蔻年华”暗喻年幼无知;“激扬文字”暗喻动乱的青年;“古道西风”暗喻中年的创业维艰;“竹篱黄昏”暗喻夕阳暮年。

此外,该集句群,还用了“对偶”辞格:“青涩岁月”对“豆蔻年华”,“白发皤然”对“竹篱茅舍”。
综上所述,这个集句群,用了“倒装”、“暗喻”、“对偶”三种辞格,这叫辞格“套用”。
这种写作手法,叫“妙极机神”——深入到精深奥妙的地方去”;叫“博文以该惜”——用较多文辞,详尽地抒发情意。”
最后,就《明月在》谈谈该文的遣词造句问题。“遣”;动词,运用,使用的意思。晋.陆机《文赋》:“譬若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歌者须使用声音,方能“应弦”,而运用词,是造好句子的根本。本文标题拟得好。宋晏几道《临江仙》词,末两句为“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也许受晏词的启发吧,作者摈弃了晏词狎妓的情思,择用了“明月在”这一方位短语,和名词“彩云”、动词“归”,重新组合成一个追怀往事,不忘初心,瞻念前程的设问句。该标题叠词“苒苒”用得精准到位。“苒苒”有八九种解释,其中有一解为“气味或烟尘轻飘的样子。”“苒苒彩云”,正是取此意。“国旗冉冉上升”,这是我们自小就熟悉的句式。“冉冉”形容轻柔下垂的样子,魏.曹植《美女篇》:“柔柔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旗子在上升的过程中,旗面成下垂状,所以用“冉冉”,也还有慢慢的意思。该标题就语法结构言,是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的复句;就音韵言,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抑扬顿挫,有韵律美。更妙的是这一标题和第9自然段的“童年何事长望月?月华曾经照何人?流年悠悠东逝水,明月年年只望乡”的设问、陈述,形成呼应和情愫的无缝链接。妙哉标题!荀卿曰:“观人美辞,丽于黼黻(fǔfú)文章。”
倒装集句群里第4个排比句“白发皤然后的竹篱黄昏”中“皤”错成了“幡”。我想这不会是作家的笔误,因为“皤然”一词,反复在多篇美文中出现过。

在《国庆约中秋》中,第5自然段“当一枚枚稻穗在骀荡的秋风中摇曳着金黄”一句中,“骀荡的秋风”组词不当,不成立。“骀荡”不能形容“秋风”。“骀荡”,在《新华词典》上是这样注解的:“景色使人舒畅。例:春风骀荡,春色骀荡。《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解的:(1)使人舒畅(多用来形容春天的景物):春风骀荡。(2)放荡(注:这是古文中的解释,语见《庄子.天下》:“惜乎!惠子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但是古文中却无“骀荡春风”一词)
一句话,“骀荡”不能和“秋风”匹配。使“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风,“常以肃杀而为心”的秋风,怎能令人舒畅?怎么和“骀荡”搭配?
韩愈《进学解》曰:“《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于是“春秋谨严”这一主谓结构短语,就成了衡量文笔严正不苟的成语。依此衡量:在“骀荡的秋风”这一状中短语中,“骀荡”作中心词“秋风”的状语,是不严正的,不谨严的。
我以三百字的篇幅,谈一短语的严正与否,煞费苦心,作家本人和读者诸君,乃至方家,然否?谬否?请明察、指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嘛!
国庆中秋两节并至,除2031年是下一次并至,其他皆为约19年相遇一次,一般只相差一天。两节骈至,感慨系之,谄诗一首:
国庆、中秋喜相连,华夏儿女舞翩跹。
向美美文篇篇好,求实评论章章鲜。
二0三一瞬息到,君己耄耋我变“仙”。
世争茫茫难自料 ,秋愁黯黯独成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