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陶山房见闻
作者:张敬光
一天下午,我走进了颐高三楼的语陶山房。
山房主人带我参观满屋的宝贝,来到一幅拓片前,一一介绍了碑的年代、位置、碑文内容等信息。这时,进来一位戴眼睛的年轻女士,从包里掏出一块一厘米见方的空白石印。山房主人拿起来看了看,便翻书查找合适的印模,比较了几个,终于选中了一款。然后找出一张薄薄的透明的拓纸,盖在印模上,用一支细细的毛笔,醮了点墨,专心致志地描红。描好了,把描好的字覆盖在空白石印上面,在上面洒了点清水,小心翼翼地按了按,揭开一看,不是很清晰,又重新做了一遍,这次拓出的字清晰可见,于是让那位女士自己去刻。
这时,一位中年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进来了,小男孩到案边坐下,找出碑帖,铺开习字本,开始临摹。不一会,山房主人走到小男孩身边说:“月字的外面的这一竖是向内弯的,你看你写成了往外弯了。”又过了一会,山房主人又来到小男孩面前看了看说:“左边的这一横与右边的横是水平的,你看你写的高低不平了是吧?”不一会儿,山房主人又看了看小男孩写的字,说:“我给你写一个你看看。”边写边说,介绍了横与竖如何起笔、如何收笔。演示完毕,小男孩又坐下来工工整整地临摹,运笔舒缓,气定神闲。
女士的印章刻完了,山房主人拿过来仔细看了看,说:“这两个笔画再修一修就很完美了,已超过我了。”我问“她学了多久了?”“才一年。”“那真是青出于蓝了。”
这时,又来了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求山房主人写两幅字。山房主人铺开宣纸,坐在案前,拿起毛笔,全神贯注地开始书写。第一幅写的是“泠叶茶间”,写完后仔细端详了一会,放在了地板上。又拿来一张宣纸铺开,重新写了一遍,这次比上次写的更好了。把初写那张团了团扔掉了。第二幅写的是“茗之坞”,写完后又端详了一会,铺在了地板上。拿起手机,查看了一下“坞”字的古体字写法,又铺开一张纸,又重写了一遍,这次比上次写的更完美了,堪称精品。
过了约半小时,山房主人把写好的字铺在工作台上,找出语陶山房的印章的印泥,在左下角盖上了红印章。盖章时,先重重地按了按,然后又把四周来回按了按,两幅完美的作品便诞生了,来者看了,非常满意。
在语陶山房,主人说,他天天抽时间看书,并送我一本《中国篆刻》,上面刊载了《语陶山房庚子刻陶随笔》,文中说:“我在子穆师的熏陶和影响下,陆续收集了千余件战国陶文和历代残石及碑刻拓片”、“临习了大量的战汉陶文、滑石印、宋元押印、将军印、砖文瓦当……”文后附有山房主人的四十一枚印章图案。还送我一本《语陶山房》画册,里面是山房主人的画作和书法,还附有山房主人的简介:谷伟,1979年生,济南市莱芜区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莱芜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汶源书院特聘专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书画展并获奖。
作者简介:
张敬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任语文教师、机关秘书、兼职记者,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曾获《战地新歌》征文三等奖,市政府调研征文三等奖,省建设系统征文二等奖。莱芜区作家协会会员。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