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参军三十周年
作者:吴熙祿
壮志未酬抚旧照
弹指一挥三十年。
红星五角头上戴,(1)
赤旗两面挂领前。(2)
长车呼啸陇海路,(3)
高炮怒吼震祁连!(4)
营房数座大漠立,
孤月一轮长城悬!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注:
(1) 红星,当时的帽徽为红色五角星。
(2) 赤旗两面,当时的领章。
(3) 陇海路,连云港至乌鲁木齐的铁路线。
(4) 祁连,祁连山。
到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屈指一算,我等参军已三十年了。面对镜框中略带稚气的军人照,三十年的岁月使我感慨万千!
这三十年是我人生的基本部分。在前是年少,在后已是余年了!诗的首句原为“老态龙钟抚旧照”,战友徐立全看后认为我等还未老到如此程度,建议将“老态龙钟”改为“壮志未酬”。我基本赞同,但似乎拔高了我:“志”是有的,但谈不上“壮”;如果将“壮志”理解为“人生激情”,倒也无可非议。于是我勉强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一九六五年农历十一月,我们莱芜县部分农村青年应征入伍,离开农村走入军营,进驻兰州市空军高炮二十团新兵集训队。我很庆幸,参军时部队刚改了装,全军上下着装恢复红军时期红五星、红领章的佩戴。“红色的帽徽红领章,红色的战士红思想”的歌声,至今回响在耳际!因此我当兵时的留影,都是身着“红军”服装的照片。这对于我这个非常崇拜毛泽东的人来讲,是历史的顺心,一生的欣慰!
三年兵,比起同期战友不足道哉,然却是我一生的奠基!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即跨入军营,驻扎国防重地。使我这个农村青年甚感荣光;也因随部队东征西“战”,大大丰富了我这个农村孩子的阅历。记得快轮到我连入越作战时,越南战争结束,就差一步未临前线!然临战前的心情还是“享受”过了,这也成了日后闲聊的“资本”。
怎能忘记,一曲“看见你们格外亲”,把解放军的威望推向高峰!的确,当年文革中的解放军作为中流砥柱,为稳定全国局势起了巨大作用!曾记得我在《陕西日报》社实习兼帮助办报时,几次被报社同志请上轿车,借我军装上的帽徽领章的作用,避免了沿途一些动乱分子的干扰。解放军的威望在我这个小兵身上也大放异彩!对此,我初上车时并未意识到,车中听报社同志解释,顿悟“自己”身价!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确实感到骄傲!
这是诗的前四句所表达的一部分心迹。当兵光荣的底蕴是解放军的崇高威望!
诗的后四句意在展现我防空部队的“派头”和风采!
参军时我等从泰安乘军列沿津浦路南下,至徐州西行直奔兰州!于是才有了“长车呼啸陇海路”一句。诗的第六句“高炮怒吼”并非实战,而是我防空部队在祁连山下的实弹演习 !那震撼大地的炮声至今回响于耳际!
诗的末二句,我由当代边防军人的艰辛,联想到故国历代戎边将士的悲壮!当年我们的营房、阵地就在“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外。(1)大漠之中,从古时军营的帐篷到我等现代军人住的钢架房,军史历历,记录了历代塞外征人的艰辛!部队装备、将士生活条件变了,然报国之心一脉相承!
长城、明月作证!
注:
(1)“春风不度”引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此需要辨明的是,现在一般唐诗选本,均把“黄沙”写成了“黄河”。其实这是误传。有的选本的注解曾指出过。“黄河直上白云间”的描写,既不符合玉门关外的地形地貌,也破坏了此诗的整体意境!“黄河直上白云间”显示的是山河壮丽,而“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描述才符合夲诗的基调——荒漠悲凉!
(地址在玉门关外祁连山下,是当年我们空军高炮十四师保卫的城市。唐诗“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的地方!)

吴熙禄,男,汉族,大专学历。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