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魂》作者家乡广东四会黄田镇概貌图
乡魂,中国农民生生不息的不灭灵魂
——评罗宗志的长篇小说《乡魂》
李晓鸢
《乡魂》这部小说以二十世纪中后期发生在南国边陲某偏远山村南岗村的故事为主线,以建国以来近六十年的真实历史及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南岗村在土改、合作社、四清、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直到改革开放等大的政治背景中的动荡沉浮和发展变化,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小山村作为视角,透过这个小村几十年的风物变迁和人情世态,集中地展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万变不离其中的古老根基。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南岗村村长罗晓、县委书记周时发、南岗村青年阿建等几个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浓烈深厚的个人感情,作者用自己凝练深沉质朴平实、富于表现力感染力的生动语言,揭示了建国以来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等较为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对于农村的深重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社会冲突甚至心理危机,也充分表现了新一代农民面对新的历史局面新的社会形势做出的积极响应,尤其难得的是,作者以自己对于农村生活对于农民兄弟的透彻了解和深刻理解,写出了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心声,他们的苦难,他们的善良,他们对于生活的平实质朴的理解,他们对于人情风气的能动的被动的适应,写出了他们的宽容和隐忍,也写出了他们的诡诈和机敏,写出了他们之间的亲情,也写出了他们的矛盾。
作者罗宗志出版的长篇小说《乡魂》
这里没有曾经的“高大全”的虚假光环,也没有时尚流行的暧昧和堕落,作者用他对于生活的严肃态度,对于农民的深厚感情,对于农村问题的敏锐的洞察力,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去塑造形象,挖掘矛盾的根源,释放形象的心理能量,是严肃的探讨农村问题的一个深入思考的产物。这里没有为了所谓的“人性化”的潮流而牺牲正统的进取的崇高的追求,从而歪曲生活的真相去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更没有为了主旋律的方向而牺牲了人物的丰满和真实,从而牺牲了生活的底蕴和人物的心理的现实的弱点。这部小说就像一幅现代农村的全景图,以它独特的视角,现实的手法,古典的叙述方式,和传统的立场态度,去观察体验描写挖掘,从而使得这部小说成为那个刚刚过去的时代的一个直观的缩影,一个真实的记录,南岗村这一滴小小的水珠,也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全部光辉。
作者家乡的特产柑桔,古时曾列为贡品。《乡魂》中提到的主产业。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就几个比较典型的处理进行简要的分析,无法全面展现该作品的全部精华。
首先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罗晓这个乡村基层干部的形象。他的出场十分有特色,作者借用孩子阿建的嘴,叙述了一个看似平常却极有特色的故事,对于偷吃番薯的孩子的“恩威并施”,生动地展示了一个有责任心的宽厚长者、一个有能力有长远眼光的当家人、一个正直的有分寸的基层干部,一个善解人意体察民情、处处为百姓生活精打细算的领路人的坦荡襟怀和人格魅力,给孩子留下的深刻烙印,就是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开始时他的愤怒,他抓阿建时的情绪,一方面是他对孩子对南岗村的未来的责任和态度,这个态度直接体现了他嫉恶如仇的坚定正直的本色,那是一种真正发自于内心的愤怒和痛心,从阿建看到他时的恐惧程度上也能看出他的一贯作风(弥漫着煞气,咄咄逼人)和他在南岗村人们的心目中的威信权倾一方的牢固地位。这个张力一直持续了整个的处罚过程,当时的处罚手段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还加上了经济处罚(大张旗鼓地以一罚十),他因此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恶魔”。
当这一切都过去,阿建的父母正计划着如何度过孩子的错误给贫困的家庭带来的雪上加霜的难关时,罗晓又亲自扛着一箩番薯送到了阿建家,那一番感人至深平实质朴的体己话没有任何水分,点点滴滴都渗透到阿建及其父母的心里,孩子转变了对罗晓的看法,这一起一落之间的巨大落差,正是罗晓的胸襟和情怀。这个出场,不仅展示了罗晓待人处事的态度立场,也侧面说明了他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处处为群众着想的良好作风,也生动地揭示了罗晓的性格特色,一个鲜活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跃然纸上,读者好像一下子就熟悉了罗晓,认可了罗晓,他就像读者的一个熟悉的朋友,在读者的心里扎下了根基。从这里开始,小说中的罗晓经历了政治斗争政治运动的大风大浪,他的作风和特色却紧紧围绕着这个我们熟悉的罗晓展开行动展开思想。
黄田是革命老区,也是柑桔主产区。目前柑桔产业依然逢勃发展
对于罗晓的性格的深入挖掘,在罗晓于文革中被抓的那场戏中有最出色的表现。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并没有把罗晓写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只为了原则信仰空洞说辞而毫无惧色的铁汉形象,而是充分描写展示罗晓在受审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有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全部弱点,有恐惧有怯懦有退缩有动摇,但是罗晓除了作为一个土改时期的老党员老干部的觉悟和经验,他还有着一个朴素的正直的本分的善良的农民的起码的道德和良心,也有着一个机智稳健扎实老练的农民的狡猾和睿智,而罗晓正是靠这些朴素的道德良心伦理观念和机智狡猾的人生经验混过初审批斗,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周县长,并在这个艰难时期学会了忍辱负重,在被迫害的情况下依然暗中承担着乡亲们的厚望承担着当家人的责任,这里通过对罗晓革职后村里形势的简短交代以及几个乡里父老对罗晓的安慰,进一步表现罗晓的为人和品行以及在村民中的威望和凝聚力。这一段的心理描写十分简朴平实,却有着沉郁苍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源于它的真实质朴,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不虚夸不渲染不拔高不回避,直面现实直指人心,既写出了罗晓的普通的一面,又展示了他的朴实的崇高。在人物经历极端事件的过程中,作者能够深入到角色的心理,体会把握人物的命运和反映,在保持人物特点个性一致性的前提下,升华人物的闪光亮点,挖掘人物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动荡中体现人物平凡人格底下那些不同凡响的独特个性色彩,又一次说明了作者的笃实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以及通过寻常情节和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挖掘性格特色的纯熟功力。
最为可贵的是,罗晓经历了数次运动被批斗被撤职迫害甚至被抓进看守所的挫折之后,却没有心灰意冷,改革开放伊始,罗晓这个南岗村最早的土改干部,饱经风霜之后焕发了新的力量,与时俱进,没有成为改革开放的保守派,来不及休整,来不及反思,又带着村里人走上了发家致富奔赴小康的新路,吸引港资,开发资源,事事想在前面干在前面,正如他自己表达的那样:
“我是吃乡亲们的奶水长大的,我没法忘记她们。我要把我毕生的精力,毫不保留地奉献给我的乡亲。我生是乡下人,死是乡下鬼,我的根在这里。因为,这里有我的乡亲、有我的事业、有我的梦想、有我的灵魂。”
柑桔连片种植,再现当年辉煌
作者用饱蘸深情的曲笔,塑造了这个“乡魂”的生动形象,这个乡魂是中国农民生生不息的不灭灵魂,是拳拳赤诚的大地之子,是前进的动力和希望,也是生存的支撑和基石。他更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绿色大地上到处可见的一株普普通通的小草,一滴平平凡凡的水珠,他出生在动荡多难的战争年代,与年轻的共和国一同成长,经历了上个世纪所有的振奋人心的时刻,也承受了那个年代的所有的苦难和灾乱,他终于为南岗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把他的所有热情所有力量所有憧憬,甚至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奉献给了敬他信他怕他恼他的南岗父老,甚至在死后,还为南岗村做了最后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他的精神他的奉献又鼓舞了南岗村民,纷纷为项目捐资入股,为家乡的富裕子孙的前途奉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小说以罗晓的儿子子承父志当选为村长有很深的寓意,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罗晓的精神代代相传,希望大好的江山代有才人。在罗晓这个形象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心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中国农村的主流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农民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对农村发展的信心希望,更主要的,也寄托了作者对生他养他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的父老乡亲的全部感情。正如作者在引子中说的那样:
“事情发生在过去的年代,有快乐的笑声,有辛酸的泪水;喜怒哀乐,恩怨情仇,真可谓百味人生!
回忆那过去了的,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哪些可值得回味、欣赏、怀念、继承与发扬;哪些需要借鉴、摒弃、革新、鞭挞与惩治,让后人温故知新,明鉴识途,少走些弯路,多开拓进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柑桔丰收景象
当然,小说题名为《乡魂》,写的是以罗晓为代表的三代人的奋斗故事,乡魂不是一两个人的精神世界,乡魂也不是一两个人的能力所及,农村的进步发展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业,农民的觉醒成长更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罗晓只是众多中国农民的一个代表,一个浓缩的典型,即便在本书中,作者也不是围绕一个人物展开的线索,对于罗晓这个典型人物的分析,只是选取一个视点,深入小说的精髓,希望由此浅显分析能见出小说描绘的大千世界,再由小说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见出中国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一斑。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相信也是作者的初衷和希望。
作者善于营造朴实生动又曲折富于悬念的情节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善于调动细节描写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或者于不经意间展示更为广阔的背景更为广泛的生活,着墨不多却意义深远。善于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交代故事背景和内容,人物性格贯穿一致语言风格与人物身份教育背景相协调,足见作者叙述故事驾驭语言的功底。尤其是在文化市场向钱看的风气下,作者能以严肃的立场、庄重的态度、朴实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情节,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感情为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农民树碑立传,为农民英雄摇旗呐喊鼓喉作歌,为农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寻求出路,探索前途,这种精神有极大地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令人感佩值得学习。
作者家乡四会荣获“中国柑桔之乡”美誉
[ 李晓鸢,网名:梦也无声,女, 辽宁沈阳人,现居住北京。八十年代后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控系,后考入辽宁大学攻读古代文学硕士,现为著名影视编剧、作家、诗人。曾创作长篇小说一部,短篇若干,诗词一千余首,诗词评论60余万字,与同事合作影视剧本《海之门》等几十部在中央和各地电视台播出。]
《乡魂》评论作者:梦也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