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安 兴 老 哥
文/喻大明
🌹说起和老潘的认识有30多年了,80年代初,我从部队复员后被安置到县政府工作,当年被派到县委鲁台工作组,一年后又回到机关,开始了我从事一辈子的机关后勤财务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去印刷厂印制一些表格、信封、材料纸之类的活。我们县衙的活算是大客户,有一次去提货,厂长带我到生产车间去看排版、印刷、装订,向我介绍那车间主任潘安兴,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熟人。每次订货提货都会顺便到车间里去看看他,和他说上几句话.。通过交往,感觉他人朴实平和,话语不多,说话总是面带笑容,待人很和善。他也和我一样,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因为个性合得来,我们的交往就多了起来,久而久之成了朋友。有时他会送我一些边角余料废纸装订的小本本给我孩子做作业用,虽然说是边角余料,因为是机器切割很整齐,书本脊背还涂了胶水装订得好看又好用,孩子也很喜欢。
🌹那个年代因为忙于工作和生计,我没有社交圈,除了单位的同事,社会上的朋友老潘算是第一个。潘哥说一口汉腔黄陂话,为人低调,说话土得掉渣,知道他是老三届下放汉口知青,但是一点儿都看不出他是个文化人,大概是满瓢水不荡的缘故吧?开头的交往只是因为投缘,没有往文化那方面去想。听他们厂长介绍,潘主任可是我们厂里的秀才,笔杆子,满肚子的文化,就是会写不会说,当不了大官。我还以为是写文革那些政治性文章。

🌹因为我喜爱毛主席的诗词,85年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文学教授,黄陂滠口王士毅老先生退休回家乡,在县工会诗词创作辅导班时,我一时兴起,也参加学习了一段时间,受到刺激也学着写一些小段子。1986年湖北省楹联学会在木兰山成立,1987年1月黄陂县第一个率先成立湖北省县级楹联学会,我有幸被学会秘书长林家义先生带了进去,帮忙做一些跑腿的事儿,征稿排版印刷学会的文件和出版期刊《古蕾新葩》,在这里我看到了老潘撰写的文稿和诗词歌赋,这个时候我才认识到他在古典文学和诗词方面的特长,使我感到惊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怪不得人们总说,人不可貌相,海水水不可斗量。因为自己的穷事儿太多又在电大学习财会,对诗词歌赋并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虽说穷哥们儿惺惺相惜时常交往,很少谈及文学写作的事儿,偶尔也会出于好奇向他提问诗词格式。却从来没有认真的去向他拜师学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珍惜身边的人,不能不说是我终生的遗憾。所以我们的关系算不上是师徒关系,因为文化层次相差太远,所以也不配叫他潘老师,只能以潘哥相称。这些年黄陂文艺期刊约稿我都不愿意掺和,一来是没文化怕出丑,二来是因为我知道黄陂社会的消极负面太多了,不愿意为别人歌功颂德抬轿子,粉饰太平,顶多为亲戚朋友过年、办喜事儿或者熟人店铺开业写副对子。
🌹从很多黄陂出版的地方文学期刊中,我看到了老潘大量的作品,还有他写作出版的文学诗词楹联专著,让我刮目。在街坊们的眼里,他是个穷的要饭的下岗工人。谁会想到他是湖北省楹联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会员,声省内外的名人?带着对潘哥的崇拜与敬仰,我去了家里拜访他,他的家就在城东南滠水河故道边儿原来印刷厂养猪场猪舍改造的住房,进到小院儿看到的是两排低着头才能进屋的黑瓦房,每家住一间,大概有30多平方。进屋一看让我惊讶不已,透过屋顶一块玻璃亮瓦,屋里的光线半明半暗,泥巴墙泥土地,两张木床是一家4口的卧榻,一乘旧衣柜,一张不足一平方的吃饭用的小方桌,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只台风扇算是现代化的家电设备,他的家没有卫生间,没有客厅,更没有空调,用木板做的架子上堆满了书籍和文稿,在这样简陋的住所,这样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主人居然是一位高产作家,相比我等平民百姓生活环境,令我肃然起敬!

🌹这些年,他被聘请到盘龙城管委会编纂史志,撰写机关工作文稿,挣得微薄收入维持生活。逢年过节趁他在家休息,我也偶尔去他家见个面,拉拉家常。他的生活特别简单,好像没有串门和游玩习惯,长年累月都是在一张破桌子上伏案写作,他家满屋里堆的都是书稿和全国各地作家、友人寄来的书稿信件,他没有电脑,那么多的著作,所有的写作都是用纸和笔,这些古老笨拙的书写,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劳动代价?
🌹老潘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心态特别好,始终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党无限的忠诚,不管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他从来不抱怨,满腔热情的书写党的阳光,歌颂社会主义制度。他总是用积极的心态去观察社会,观察身边的新生事物,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光和热。他是社会底层的小百姓,却有着宽广的胸怀。他说,我撰写歌词诗赋,没有人给我报酬,为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留下历史的记忆印记,人人应该尽力而为,为黄陂的文化大厦增砖添瓦。他说,人的一生就那么长,好歹就那么几十年,不求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也不求光辉伟大,至少也得为社会做点什么,不给自己身后一生的无为留下遗憾,对得起后人,对得起自己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是的,多少专家和名人有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一辈子专心致志,执着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成了大事,成为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
🌹疫情期间,在乡下禁足,闭门写作。静下心来,半年时间,竟达到150多篇,题材有诗歌、散文、论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化各方面,经常在公众号看到他的作品。很多朋友开玩笑,说他放卫星成了高产户。



🌹作者喻大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生,黄陂姚集人。参军在部队入党立功提干,转业到政府机关工作,黄陂楹联学会创始者之一,曾任黄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