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辽文友共育文苑之花总第(78)期

天津总社/文惠 《龙里之旅》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诵读:学与问

(上)
2006年,我和老伴随同女婿女儿到龙里探望亲家。龙里是属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个多民族地区。

亲家住在龙里城里。亲家公是粮食局的干部,亲家母是龙里一中的教师,那时,他们都已退休。看到我们到来,热情的接待我们。他们用浓浓的乡音和我们交谈着,虽然有些话我们听不懂,但他们的热情和质朴,已经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不觉得拘束。

龙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县城。房屋依势而建。窄窄的街巷,起起伏伏。民房大部分都是由石条砌成的。分两部分。底层基本不住人,比较潮湿,作为厨房,或放些杂物等。,二层住人。
县城里挺热闹,大部分都是卖小吃的,基本上都是粉面之类的。还有很多卖草药的。据说山里的草药很多,当地人便上山採集草药来卖。路边也有一些店铺,大部分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女婿带我们到山上大草原转过,我们是爬山上去的。山路两侧,景色好美,远远望去,山势虽不高耸,但层层迭迭,犹如水墨画一般。

山路两旁有很多六七岁的孩子,还有的更小,女孩儿居多。他们手里都捧着一束束的花,那是他们自采的野花。看见我们就朝我们跑来。他们大多头发蓬乱,衣服不整,有的孩子的鞋露出了脚趾。这时一个小姑娘拦住了我,不说话,将一束花递到我手中,扬着头,静静的看着我。我知道她是在等我付费。我看着她那还没有洗净的稚嫩的小脸儿,和那渴求的目光,心里酸酸的。眼泪几乎要流出来。这才是多大的孩子呀,本应该在学校读书的。我将身上不多的零钱都塞给了她,其他的孩子见状,一窝蜂的跑过来。我们这些人把身上的零钱都掏出来也应承不过来,身上有糖果之类的零食的人们,也分发给了他们。

回来时路过一个苗寨,女婿说:“你们想看看吗?”我们当然愿意了。走到寨边,看见几个苗人坐在那儿,衣服褴褛,其中一个40多岁的男人,拄着一个棍子,一瘸一拐地走着。他比比划划的走到我们跟前,原来他是一个哑巴。听别人介绍说,他孤独一人,又有残疾,生活极为艰难。我老伴儿掏出五元钱给他。他不会说话,眼里充满了泪水,一再鞠躬感谢。虽然是在接受别人的谢意,但我心里很是不好受。龙里是以“龙”之乡里而自居的,这里景色十分优美。苍山翠竹,云雾缭绕,瀑布飞溅,是块宝地,可人们太贫穷了。美丽的龙里啊,你什么时候能富起来呀。

(下)
13年后,我们又来到了龙里。这里的变化太大了,简直不敢认了。城里二三十层的楼到处林立,路边遍布着豪华的商厦,超市,饭店等。人们衣着时尚,打扮靓丽。我家的亲家母已经81岁了,可看她比13年前还年轻。这几年,她参加了老年大学,学唱歌,学跳舞,学绘画。她的画作还不少呢,经常参展。现在又在画一只孔雀。她和她的朋友们天天都有快乐的生活内容。

我家亲家公已经86岁了。我们来时因肠胃不好,住进了医院。我们到医院去看望他。这是一个县医院,三座大楼,分别是内科、外科和传染科。我们进入内科大楼,里面宽敞洁净。病房有三个床位,比咱天津医院的条件还好呢。亲家公在医院已治疗三天了,基本好了。他气色红润,看见我们高兴地和我们握手。他很健谈,向我们兴奋地讲述着县医院的巨大变化。他告诉我们,这个县医院是新建的,建在山脚下,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医疗条件也很好。看他那又说又笑的样子,哪像个病人呢。
女婿知道我们喜欢活动,晚饭后告诉我们,离家不远的县政府广场上有跳舞的,要带我们去看看。广场上,人真多呀。华灯下,有跳交谊舞的,有跳街舞的,有拿着彩扇跳民族舞的。还有儿童游乐场所,有蹦蹦床,一个小姑娘蹦得很高,边蹦边欢快的呼喊着。有的小朋友在玩钓鱼,有的小朋友搭积木、画画儿、捏泥人,还有一些小朋友穿着旱冰鞋在广场飞快地穿来穿去。大树下、花池边、雕塑像下坐着很多乘凉的老人,他们说着笑着,欣赏着跳舞的人们和欢快的孩子们。我和老伴儿看到在美妙的乐曲中翩翩起舞的人群,不由自主的也跟着跳了起来。龙里的变化太大了。这里已没有了小小的卖花姑娘,没有了生活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百姓,没有了潮湿、低矮、破旧不堪的民房。广场上传来的音乐声、老人的说笑声、孩子们欢快的嬉戏声构成了一幅幸福祥和的美好的画面。

这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改革开放以来,像龙里这样的中小城市,有多少不是有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我心里好高兴好激动啊我的心里感慨万千,我们的祖国真是日新月异啊!
我祝福美丽的富饶繁荣发展的我姑娘的第二故乡越来越好!

作者:文惠,1943年生人,居天津,大专毕业,退休教师。喜好运动,喜欢欣赏文学和美声诵读,愿以诚心交朋友。

诵读:学与问,居天津,机关退休干部。喜欢文学,爱好诵读。愿以读交友,以诵充实美好生活。
☆ ★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 ☆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