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仙桥头说古今
文/吴志跃
迎仙桥头是陆城最繁华的地段,历史以来都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与河垂直交汇的是迎仙街、大街,陆城最繁华的街道,桥头东北侧是县府,西北侧是下街仔头,有餐饮、客栈等门店;桥头南侧是大街、马街,东南侧的东南茶楼倚河而建,茶楼主体伸出河中,上下两层,上层可摆16张桌,而且是陆城一流的厨师主厨。舢板船从上流河田、螺溪运载山货,木炭经这里到乌坎港山海,外地的商货大船来桥头缷货。一河碧水泊泊流淌,两岸沙滩如银,河边修竹、垂柳,酒幡随风招摇。商贾官吏、游学才俊、草根百姓,闲来登楼轻斟慢酌,品那一河清风,不也乐乎?这是东海这个江南水乡,商贸重镇如诗如画的历史画面。
史料对螺河两岸建设的记载很少,据《陆丰县志》载:"邑南门外当新旧墟间,长一十三洞,宋宝佑甲寅(1245年)知县肖泰夫建。"这里指的是迎仙桥,距今近七百多年。
陆丰县是在1731年从海丰县析出,县衙就设在螺河边。河边是沙滩,沙滩上是民居,民居与县衙相隔有一条大路,也就是县衙车马、官轿出入的大道。但据长者回忆,这是一条河边沙滩上的大河堤,黄土路面,宽仅三、四米,解放初期还保留着,仅容两辆手拉板车对向通过。县衙门前这条路周围百年前可是不简单的商贸中心:路的下面是很宽的沙滩,从陆河上游开来的舢板船满载着山货来这里贩卖,下游从乌坎港入来的水货也来这里赴市。当然卖的无非是柴草、木炭、鱼菜、粮食、布料,还有碗钵等群众生活的必需品。货在沙滩摆卖,船泊迎仙桥下。附近就有茶楼酒肆旅馆,热闹非凡。
螺河的上游是在高山峻岭中穿梭,山有水缠绕更显刚强,水有山依托倍感温柔。山水相恋,千载斯守。或是在山间小涧中欢快跳跃,或是在石隙中潜行低吟,激流奔泻时形成壮观的瀑布,声如雷鸣。真正是一路走过一路悦耳的歌声。中游出了河口镇地界,河床宽,落差小,又是另一番景色:河面宽阔平坦,两岸修竹茂密。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倒映于河中,如同一幅活动的山水画。过了东海镇的望洋大桥是下流了,距离入海口仅十公里,涨潮时的海水已上朔到桥下,其景之美在于月圆之夜,天上明月高悬,河面泛着银光,海浪轻拍。入海口一带沙滩上是茂密的马尾松林,原是人工种植的防风林,品种专一,行距齐,而且树林的地面是纯白如银的沙子,这个地方一不留神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斜阳夕照,金色的阳光在树冠中漏下来。晚风、树丛中条块状的金黄色阳光,整齐的树林、细软的白沙,还有百鸟投林的壮丽景观,名胜景区美的元素她都具备了,笔者每一次到这里就要想起《南屏晚钟》这首歌,踏着《南屏晚钟》旋律穿行在螺河边,那真正是一种美的享受。每当月圆的夜晚,城区和周围农村的靓男俊女结队来这里踏青戏水,互诉衷肠。山水之美因之增添了诗情画意。
她的美丽如未施粉黛的村姑,清纯、朴实,但更多的是挥不去的贫穷、落后。两岸银滩虽美,但一遇汛期洪水,河边民居就受浸;六九年之前,龙山桥是木桥,木的桥柱,木的桥面。站在桥上可透过脚下的木缝看到河里的游鱼,很美。但落后就是落后,当时解放军拉练,汽车只能一辆一辆驶过。七五年大旱,螺河早已断流,洁白的河床象沙漠一样美,群众在河床中央的“溪路”,即河床中最低的地方挖坑,然后安上一个破箩,第二天才能在破箩中勺回一担水。
螺河,我们的母亲河,您灿烂的历史,美丽的容颜我们为您自豪!改变落后,把您建设美丽是两岸儿女共同的心愿。弹指五十年,我们努力着,您在变化着。五十年,螺河穿城河段新建了龙潭新桥、龙潭桥、玉印公园九曲桥、龙山桥、人民桥、神冲桥,扩建了迎仙桥和金钗桥。八座跨河大桥精美如画,每一座桥都有一段故事,诉说的是两岸儿女对母亲的爱。其中人民桥是全镇群众每人捐献一块石料,(没捐石料的捐5毛钱,由各个居民区负责收集)建起来的,桥建成后取名“人民桥”以示纪念。建起了两岸坚固的石堤,再有洪水到来,浊浪排空、激流飞溅,我们不再惊怕,把它当作是很难得的欣赏大自然壮观的一道风景。
我们喝着母亲河的甘泉长大,母亲河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七0年之前,陆城的群众是从河里挑水回来吃用的。七0年前后东海建设了自来水厂,有了自来水。是在当时穿城河段相对的上游,即龙山桥下取水上龙山东坡的水塔,没有净化,没有加压,仅靠山坡高地的落差直接通过水管送出来,它的意义就是在城区的上游取水,直接送到居民点,还没有进户,全镇分散设几个取水站,群众来站接水,每担水收一分钱的“水牌”。这水量很小,群众接水要排很长的队,取一担水几乎要用一午的时间。后来将水厂建到宽塘村,取望洋大河的水,同时不断更新设备,现在不仅陆城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邻近农村乌坎、望饶一带都用上陆丰水厂的自来水,而且水量大,住在十楼的人家还要装减压阀。变化太大了!唯有不变的是对母亲河的爱。
从霞湖高速公路入口处开始,北岸的龙潭山至金钗桥,南岸从半岛酒店至神冲桥头,全长4公里的东河两岸都是宽敞的河边大道,平坦宽阔的路面,华丽的街灯,四季常绿的花草,每一段都是美的风景。我与春风皆过客,清流泊泊长留忆。螺河,我要为您辛劳,为您放歌,因为我是您的儿女。
作者吴志跃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