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铁生,辽宁人,现居深圳。八十年代初开始写作,诗歌痴爱者。出版诗集九部。

山风吹空林
卫铁生
之一
叶子落下,风还在吹
山林传来木鱼声
一条蜿蜒小径,空出
到达和出发
之二
风很瘦,林子空荡
枝头蝉衣,熄了茂密的山色
一个哑巴踩着枯叶
去祭祖
之三
折断的树,在众多肃穆中
露出白色茬口
夜,翻过一座山
风声舔舐月光的林子
静得出奇
之四
深秋,林木谢尽繁华
樵夫和他的孩子
背着枯枝和吹斜的炊烟
在山坳,传来窸窣声
之五
去盛唐送客回来
看到山风吹枯郁郁丛林
恍然间写一首醒世诗
禁止烟火,山下有长安
之六
画一片没有树叶的林木
无辜的风,吹江山
如果感到冷
那就用大红色救济日出
在曾经的红杏枝头

榆钱儿读诗:
生命深秋的简笔画。色泽淡静,画境清寂,线条从容。而看似不经意的那几笔,跳跃灵动,直是空山清音,醒心醒世。我的这个下午坠入其中,很静,却不悲,不冷。心微笑,轻松而平宁。
山风吹空林
卫铁生
之一
叶子落下,风还在吹
山林传来木鱼声
一条蜿蜒小径,空出
来路与归途山风吹空林
*站在四季之末,才有可能踞于俯视的高度,才有可能回眸来路,看清归途。原来此生,不过是一幅简笔画,不过是穿越山林的一条小径,空灵清寂。蜿蜒处,木鱼清越叩心警世;无边落木萧萧下,却不凄冷。原来此生,若微缩的一宇宏观,一目了然,却又值得把细节放大了看,几多沉吟,惟不闻叹息。
这样的高度,后来者不必急于抵达;脚下的每一步,都决定着前路画境杀青的品质。
之二
风很瘦,林子空荡
枝头蝉衣,熄了茂密的山色
一个哑巴踩着枯叶
去祭祖
*终于抵达此境,终于抵达内心。
一切身外的喧嚣与繁华与色彩,都隐遁而轻,而远,而空,而静——“风很瘦,林子空荡/枝头蝉衣,熄了茂密的山色”。
抵达此境,一切言辞都是废话。不再滔滔,乃因终于明白了生命根之所在,心之所依,魂之所归。“一个哑巴踩着枯叶/去祭祖”,通透者,惟心是瞻。
之三
折断的树,在众多肃穆中
露出白色茬口
夜,翻过一座山
风声舔舐月光的林子
静得出奇
*“折断的树,在众多肃穆中/露出白色茬口”。那么多的伤口,不再喷血,不再义愤填膺,不再呼天抢地,不再祥林嫂般喋喋诉怨。
何也? 相对于“夜,翻过一座山”,相对于出生入死的绝境与挣扎,那些挫与折,不过是小巫之于大巫。
此刻,“风声舔舐月光的林子/静得出奇”,此乃生命至坚至韧,游刃有余之境;其内涵之情境,诗境,智境,禅境,非历长夜高山者,何以喻之?
之四
深秋,林木谢尽繁华
樵夫和他的孩子
背着枯枝和吹斜的炊烟
在山坳,传来窸窣声
*谁说林木谢尽,人间唯余肃杀? 你看四野荒山冷秋,移动着两粒最富生气与希望的身影——“樵夫和他的孩子/背着枯枝和吹斜的炊烟/在山坳,传来窸窣声”。艰辛沉重的画面,熟悉的平民布衣命运写真,温情又傲骨嶙峋的生命——两粒动人的身影,足以走穿秋冬,引来山坳野花烂漫的春天。
之五
去盛唐送客回来
看到山风吹枯郁郁丛林
恍然间写一首醒世诗
禁止烟火,山下有长安
*山上权贵,山下百姓。山下欲长安,而难得长安;君不见,“山风吹枯郁郁丛林”,百姓蹙蹙眉头,何日云朗风清?
山风自何? 源于山上。源于欺弱凌下,奸诈机巧,骄奢贪欲,源于人性中种种卑劣的一触即燃的“烟火”,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禁止烟火,山下有长安”。烟火不禁,山下焦虑难宁;山下若揭竿,山上亦自焚。权据一方者,为长安计,切切!慎慎!
之六
画一片没有树叶的林木
无辜的风,吹江山
如果感到冷
那就用大红色救济日出
在曾经的红杏枝头
*岁月,秋深冬近。别悲别怨别冷啊,把一轮红太阳捂在心里头,会有欣喜:不冬眠的心态,依然红杏惊艳春意闹腾。

榆钱儿,汉中人,现居广州。退休教师,爱好广泛,喜欢诗歌音乐绘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