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莫沟行
作者:和文高
编辑/洛阳四绝

十月九日,双节过后的第一天,节日的气氛依然沉浸在一片的欢乐中,应焦作孟州市诗友的盛邀,偃师市作协副秘书长、古风创作研究会会长刘龙喜,偃师市作协外联部部长、副秘长、古风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文高,古风创作研究副会长武金轩等主创人员一行12人,到隶属于焦作孟州市西虢镇莫家沟村,进行文学采风活动。
金秋十月,早晚天凉,寒风徐徐,飘叶变黄。
我们乘坐三辆汽车从偃师高速出境,高速路口的汽车排成了长龙。
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跨越黄河大桥,往东不远,就进入了孟州市的西虢镇。
这里是河南西北部,北依太行,南滨黄河,是太行山丘陵向黄河平原过渡地段,气候在南北气温带的中心,似冷非冷,似热非热,适合农耕,四季分明,也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广阔田地上,有个闻名全国的“人类生存环境优美村庄”叫莫家沟村。
该村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沟,背靠顺涧水库,远望湖水一片,村的西边有汶水河贯穿南北,可谓田丰水茂,鸟语花香。
相传,莫沟村早在元末明初就有人居住,在明洪武年间,莫姓人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入到孟州,见此地背靠土岭,面向汶水,田肥土沃,便在此结伙挖洞掘窑,安家落户。经过几十年的辛勤集累,莫家在此建起了两座大院,在当时的孟州属顶级建筑。
四周村户认为这里是块风水宝地,纷纷空手到此,建屋筑庄,挖空窑洞就可以成家立业,繁衍后代,这样就有了莫家村。
贵客来到我家堂,
莫笑我家无瓦房。
土窑好似神仙洞,
寒冬暖来酷暑凉。
这是对该村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莫家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了村里文化人的聪明才智,利用窑洞做文章,集思广益,着力打造宜居宜业,休闲旅游,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村庄,让城市居民来农村体验农民生活,享受自然质朴的田园习俗,深入挖掘窑洞文化,严格进行生态修复,分批进行绿色改造,保护现有的植被生态,努力恢复了原有村落的历史人文风貌。
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开设了特色小吃,地方古玩,特色商业一条街,恢复明清窑洞,民国民居,保护古树木,改造旧河流,全面进行各类生态保护。
村庄逐渐形成了乡间溪流,湿地文化,保护候鸟,农家客栈,绿色田野,特色美食,对村内步道,进村牌楼等主题工程进行修复改造。
进村映入眼帘的是,环村观光旅游小火车,古色古香的火车厢,色彩斑斓,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弯延的火车道,盘旋起伏,观光游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火车开动,象一条长龙,一会儿江南水乡,一会儿苗岭山寨,真是一路风光一路欢笑,是村庄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古道青砖,苍树参天,烟薰窑洞,翠竹绕院,曲径通幽,黑槐遮脸,无处不体现出古村庄的特色。
村边的打麦场,恰似历史重现,发黄的麦秸垛,陈旧的石磨石碾,古老的铁角车,架轘的老车杆。
路边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红柿子,象节日的红灯笼一样呈现着热烈的气氛。
迎面不时走过挑担的小货郎,边走边吆喝,叫卖着。喷香的爆米花,香中也有甜。
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依坡势盘旋着下到水边,一片清澈透明湖水,在斜阳下泛起涟漪,一叶飞舟在水面上起伏,一对情侣在向我们招手微笑。
钢索玻璃桥上,人来人往,横跨东西,五颜六色象一道彩虹。
美丽水乡,莲花浮萍,水鸭双双对对,飞鸟时隐时现,来此的游客也象小鸟一样的自由,各个景点是不收一分钱的,没有商业化的气味,更象人间的世外桃源。
通过近年来该村人民的不懈努力,乡村旅游规模逐渐形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受到了上级多个部门的表彰和嘉奖,先后入选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央文明办授于的“全国文明村”,农业部授于“中国美丽休闲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于“中国人居环境示范村”等。
还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全国性宣传媒体跟踪报道,在全国乡村旅游中创造了奇迹,引起了社会上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烟村自然依清幽,
鸟语花香数莫沟。
窑洞文化做的好,
旅游观光无乡愁。
2020.10.10于聚贤斋


作者简介:
和文高简介
和文高,河南偃师人,中共党员,曾任偃师县服装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偃师县轻工鞋厂厂长。
现为洛阳市作家协会员,洛阳市职工作协会员,偃师市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长,副秘书长,偃师市古风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洛阳市诗词协会偃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偃师市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