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鸿雪诗词,关注更多精彩
合作加主编微信13566800111
投稿请发邮箱:
911392163@qq.com
鸿雪诗词

作者简介
野木,本名郭晶华,男,四川广元人,现年八十二岁(上八十三)。五七年开始发表诗作,诗风纵横时空,粗犷豪放,流畅洒脱,言浅意深,贴近时代,贴近传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次荣获全国诗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著有《野木诗选》等。

七律(六首)
白帝书怀
春游白帝非观景,蜀汉君臣庙里迎。
杜甫行吟登地缝。诗仙斗酒醉天坑。
八方才俊群英竞,四海华人众口鸣。
更喜夔门崖岸陡,好镌诗卷任公评。
中秋(依何革先生原韵奉和)
笑傲人间望太空,云稀雾淡月朦胧。
吴刚伐桂无新异,玉兔迎宾有不同。
故土复兴强囯梦,群仙暗涌返乡风。
神州更比天宫美,入世修真气贯虹。
清明行
云开雾散正清明,聚拢儿孙便启程。
松鼠争先忙引路,锦鸡断后慢飞行。
金光道道从天降,紫气团团自墓生。
孝善传承仁是本,谒陵孕德报恩情。
上高速
谁用"神通”造坦途?千山万水应需铺。
摒除徒步身心苦,迎取驱车意气娱。
朝去峨嵋观日出,夕登宝塔觅天枢。
何时方展凌云志?直上重霄建丽都。
注:“宝塔”一一指延安宝塔。"天枢”一一本指北斗一星,泛指北斗。
致净空上人(藏头诗)
净化灵魂看破身,空尘修性遁沙门。
弘佛尚道尊贤圣,法地依天正古今。
功盖金乌龙虎敬,德昭玉兔鬼神钦。
无边苦海催人醒,量纳寰球渡众心。
送别宝云(中华新韵)
自从调走无音讯,耆耄之年喜遇君。
寻梦车间勾记忆,追怀故旧觅童贞。
家长理短何须问, 聚少离多又欲分。
信步廊桥窥倩影,天飞细雨泪纷纷。

七绝(十八首)
上善若水(藏头诗)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界赋予人使命,善心独具唤群生;
若能人品皆如水,水润神州万物荣。
言信行直(藏头诗)
言系心声须谨慎,信而守礼倍谦诚。
行为续写风骚梦,直占鳌头恕不争。
戏水谣
耄耋方知万事空,恨无双翼上蒼穹。
与鳞为戏三江水,趣在追波饮浪中。
练太极偶得
虎臂熊腰步似猫,腾挪闪战水中飘。
鹤仙借我飞天翼?太上尊前讨妙招。
赶潮(续"又过苏堤第一桥“)
又过苏堤第一桥,手持竹杖好逍遥。
东坡笑我不输老,恋水迷山赶浪潮。
秋夜听虫鸣有感
新月弯弯照九垓,开门就是赛歌台;
谁招万类争相颂?鼓动诗潮动地来。
一个都不能落下
风狂雨骤去扶贫,为护资金跌破身。
走進渔塘观倒影,泥装浓抹更精神。
广元女皇温泉三咏
<一>开业
层峦叠嶂彩云开,喜气无边罩绿台。
人杰地灵泉水美,财神不请自追来。
<二>抚天
奇思妙想欲抚天,巧借温泉泡里边;
浪歇波平尘垢净,洁身自省梦方圆。
<三>冬泳(中华新韵)
穿云披雾上汤山,疑似瑶池坠眼前。
入水频添初夏暖,犹思黎庶透身寒。
山西五台东冶一家人娶媳妇突发龙卷风有寄(中华新韵)
飞砂卷起柱冲天,桌椅随风旋大圈。
宾客新人均不见,魂牵喜宴几时圆?
莲花赞
遙望荷塘漫紫烟,近看才是一湾莲。
身居污秽心无染,总把高洁献世间。
梅花赞
凄风苦雨梅初绽,雪压霜欺反借光。
若遇天公成尔美,自然阵阵送幽香。‘

菊花赞
同根同种亦同名,百态千姿异彩呈。
再美独枝难惹眼,众芳才可醉群英。
四季蘭①赞
悠悠四季吐清香,上品何须借口扬。
纵守阴山无雅赏,逍遥自在享安祥。
注:四季蘭,蘭之上品,四季吐芳,故名。
雪莲花赞
雪山深处隐枝莲,沐雨餐风似等闲。
出土不图身价贵,芳名博取世间传。
访发小不遇
乌云盖顶雨倾盆,燕子衔泥各自奔。
发小不知何处去?梨花依旧护家门。
祭爹娘
(步范国甫先生《最吉祥》原韵)
过年祷告祭爹娘,啟后承先贵守常。
不用三牲头磕破,心灵感应续贞祥。

五律(两首)
修心养性歌
气漏骸归土,神存性自调。
闻过当至宝,受赞戒矜骄。
有欲人先老,无求树不凋。
以财扶困好,累德道方昭。
封笔吟
谈笑无公务,专交大老粗。
推窗闻鸟语,闭户抱茶壶。
不续风骚梦,甘当孺子奴。
空闲多散步,尽量赛糊涂。
五绝三首
露问
朝露知时短,金轮雾化归。
晶莹鲜亮后,何可再光辉?
钓
江波梅影乱,静坐待机缘。
只钓贪婪者,公平大过天。
调侃吟(中华新韵)
(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八十已上三,去过鬼门关。
地府不收受,官司打到天。
词(四首)
西江月.冬访奉节
日照江波抹彩,雪笼白帝涂银。夔门往返吐千轮,间有猿声解闷。
莫怪百花谢世,休嫌冰冻欺身。平生自号喜游神,偏好骑牛慢進。
十六字令.登高
山!独竖清波刺破天。惊魂散,谁敢去登攀?
看!驾驭长风到顶端。书豪气,吟韵醉诗仙。
卜算子.上坟
雨洗众山青,风扫梨花掉;恰遇清明扫墓时,权和冥钱燎。
祭后喜鹊来,围绕陵园叫;慢步轻声走出林,犹凑悲摧调。
采桑子.给老伴
年轻懵懂不知爱,情窦初开;鸿运初开,哺女携儿绕灶台。
垂髦方解人间爱,灌满胸怀;福满胸怀,形影相随紫燕来。

插图剪纸: 吴少华(浙江)

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 徐吉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