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文化●大溪故事
卢新民
大溪乡,地处信江河畔,这里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丰富。信江蜿蜒流淌,九连岗水库、神岭水库景色怡人;千亩桃林,万亩脐橙,万亩泡桐,生机盎然;岭底林场,种养殖示范基地,郁郁葱葱。这里文化底蕴丰富,宋代状元何涣曾隐居九连岗,岭底有明洪武年间建的关山塔、清道光间修建的章氏祠堂,明著名理学家张吉死后敕葬于貊皮岭,明崇祯皇帝在胡坊村敕建天官第;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工艺精品大溪铁剪。很高兴有机会能围绕“余干文化、大溪故事”这个话题与大家一起分享。

大溪风光
牛头湖山庄
虎珠岭村
九连岗水库
状元隐居九连岗
何涣,又名何焕,祖籍浙江永康,生于余干社赓镇湾头何家,字仲浩,又字潜庵。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何涣以出色的策论以及才华在进士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余干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据《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载:“(宣和三年)三月,亲试举人,赐何涣以下六百馀人及第、出身有差。”状元及第后,朝廷任命何涣为承事郎、太学博士,在翰林院,替皇帝起草文书。
按理来说,作为堂堂状元,在史籍上应有较多记载,然而关于他的史料极少,连同治版《余干县志》对这位余干状元的记载也仅寥寥28字:“何焕,习泰乡人,宣和三年进士第一,以立章名于世,所著有《四书注解》。” 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也不清。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何涣生不逢时。在何涣中状元那年(1121年),金国与宋朝相约合力攻打辽国。可当金兵势如破竹,连连攻占辽国名城时,腐朽的北宋王朝却一直不出兵,直拖到次年二月才发动攻辽战争,并连吃败仗。此后,金国与宋朝有了矛盾,并由燕京之争结下冤仇。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即何涣中状元后的第四年,金灭辽后便发动了侵宋战争。数月之后金便占领了宋许多城池,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陷了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俘虏了北宋徽、钦二帝及宫中后妃、宗室、贵戚等约3000人,还有宫中库藏的金银、绢帛、珍玩、宝器、图籍、天文仪器、仪仗等,几乎洗劫一空。因此,与何涣有关的记载文字就可能在此时被毁。
北宋亡后,何涣誓不出仕,回到家乡,在余干大溪、社赓、九龙三乡镇交界处九连岗一带筑斋,专心著述。他著有《国书注解》(国书就是国史)、《四书注解》(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注解》,是研究儒家经典的重要参考书。何涣去世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六月,应他的哥哥宣义郎(从八品)、利州(今四川广元)通判何洙的申请,朝廷给何涣之子推恩授职。
岭底章氏流韵长
大溪乡东南与梅港乡交界处,有座望仙峰,峰下有个岭底村,这里的村民多数姓章。据章氏族谱,余干章氏先祖在元朝时为躲避战火,由福建蒲城举家迁居江西饶州。这里有个故事。传说岭底章氏祖先来到大溪这一带,因无粮充饥,得仙人指点在信江捕鱼,告诫他直到天黑方能回家。章氏先祖打了不少鱼,眼看天慢慢转黑,他背起鱼筐回家,却发现越背越重。仔细一看,原来一筐鱼变成一筐金子。章氏先祖于是在决定在这一带定居,便请来方圆百里最出色的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走到岭底一带,见这里背有望仙峰,旁有信江水,叫做背有靠山、见水生财,是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定居。
岭底章氏早期建筑格式为八字门头,一丈高的围墙以及炮台拔地而起,每个八字大门两边有系马石鼔,墙面离地五尺处饰有六尺长二尺宽的石雕,由两尺见方的红岩石板拼成,还雕有暗八仙和历史故事。雕龙画栋的房屋,精细雕刻的石墙,无不显示岭底章氏的财富和气派。
精美石刻
后来,又有一位风水先生经过岭底,见岭底村风水虽然好,但仍有欠缺之处。因村子除了背后有望仙峰,旁边还有个源头岭,压迫太重,便建议村民在岭底村前建一座塔来化解,保护章氏子孙在岭底福寿绵长。于是在明代洪武年间,村民集资,在这里建起一座关山塔。塔由红石砌成,八角五级,下设莲瓣束腰须弥座,塔身各层高度和直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最上一层设莲瓣宝盖,盖上有覆钵和宝珠状顶刹。这座关山塔高约5米,塔体端压稳重,耸立山村秀野之中,气势轩昂。果然,从此以后,章氏子孙在岭底人财两旺,据说明清两代岭底章氏,马走饶州七县不饮外家田里的水,盛极一时。
岭底章氏祠堂最早为清代道光年间所修,二层五间三进,飞檐黛瓦,朱雀(南)、青龙(东)、白虎(西)三个方向各有圆窗。戏台和祠堂合为一体,左右厢房出将入相,玄武(北)位有院落可容千人。后世子孙家中添丁,每年正月初一在祠堂拜谱,请“本家先生”续谱。有时还在这里摆百叟千人宴,盛况空前。
然而十年浩劫,章氏祠堂被付之一炬,给人们太多的惋惜和对往昔岁月的慨叹。2019年底,章氏祠堂重新修缮,远近章姓子孙纷纷前来庆贺,盛况再现。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貊皮岭下布政使
大溪西北信江边有个貊皮岭,这里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张吉英灵埋葬之处。
张吉是余干后街湾人,字克修,号翼斋,又号默庵、怡窝,晚号古城。他与胡居仁两人,都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据文献记载,明代堪称理学大家的共有15人,其中余干就有胡居仁、张吉两人,在当时为余干赢得“理学名区”的美誉。

张吉天资聪颖,年轻时他看到当时一些儒生为了走捷径,投机取巧,往往只从《五经》中挑选章节,寻章摘句,作风浮躁,极为反感。他认为“士当兼治《五经》”,因为诗、书、礼、易、春秋皆圣人之言,主张全面学习。所以,后来他索性关起门来,刻苦钻研各种经书以及宋儒之书,时间一久,洞悉经书大义,感叹说:“世间万物的真理全在其中啊!”他甚至说,不读《五经》,做任何事都不方便。他还慕名前往岭南,向当时的大学者陈献章(白沙)求教。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张吉中进士,被朝廷授予工部主事(从五品)。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建筑、农田水利、屯田、山川、道路、桥梁、舟车、城郭、官署修缮等事务。张吉仗言直谏,因为弹劾奸人李孜省、妖僧继晓等,被贬往数千里之外的云南景东任通判(知府副职,六品)。
景东是个边缍小县,“其民鄙戾”,张吉“申明礼,治土官长及夷民”,“先以孝悌礼义,民有事至公庭,谆谆晓谕”,用古代经书上的礼仪教化当地人。他以“慎独穷理,改过求仁”作为座右铭以自励。当地有个土官叫陶洪,很有威望,世代掌握当地的大权。百姓便将新来的张通判的所作所为告诉陶洪。陶洪于是想拉笼张吉,见张吉家贫还没有家室,就想给张吉张罗一桩婚事,并送给他许多银器,但张吉婉言谢绝,并将银器全部退回。陶洪让儿子陶启跑来向张吉求教,在张吉的礼教之下,陶启对父亲孝顺多了,慢慢知书达礼。于是边陲之民渐渐了解了中州之地的礼仪文化,当地民风变得淳朴起来。
后来,张吉调任广东肇庆同知(知府副手),筑堤防,治水灾,绵亘三县,当地百姓称堤为“吉堤”。他又设计建造了一个防水冲击的“窦”,百姓称“张窦”。任广西梧州知府时,同样在当地以圣贤之道教化全郡百姓士子,向大家宣扬礼仪道德的标准。在张吉从仕生涯中,他始终用经义对百姓进行谆谆的教化。所以说,张吉不但是个理学大学、研究经义的思想家,更是个践行经义的政治实践家。
不久,张吉升为广西兵备副使,他“推诚御下、申教令、严武备”,在府江(今桂林一带)练兵。当时府江一东一西有两伙强盗,他们狼狈为奸、互为呼应,在当地为患。张吉扼守要害地带,并注重做好间谍工作,做到知已知彼。东边那伙强贼非常慓悍,张吉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先集中力量对付东边强贼,数月之间,斩获甚众。西边强贼听闻,乖乖投降,就这样一举将当地猖獗的贼寇讨平。
后来,张吉又任两浙(浙东、浙西,今浙江)盐运使,最后官至贵州左布政使(从二品,掌一省之政,相当于今之省长)。年老后,张吉告病返乡。死后敕葬于余干大溪乡貊皮岭附近。貊皮岭旁边有个布村,该村张姓多数系后街湾五房逸安公后裔,而张吉系逸安公之孙,故葬此地。因张吉曾为贵州布政使,故该岭又名布政山,该村称布村。据记载,张吉墓原高3米,直径9米,墓前原有石碑、石牛、石马等。百余年后,天启七年(1627年)朝廷下旨,又在余干东山岭建古城祠(张吉晚号古城),专门祭祀理学家张吉。可惜,几百年朝代更迭,张吉墓不知何时被盗,如今墓址只遗墓坑。令人高兴的是,布村即将以重修张吉墓为核心文化景点打造秀美乡村,500多年后,理学大家、布政使张吉的名人佚事将再次焕彩,成为当地一张闪亮名片。
崇祯赐建天官第
余干大溪乡胡坊村委会胡坊村南,有崇祯皇帝敕赠“天官第”门楼一座,封建时代,凡经此门楼通过,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这“天官第”是什么来历呢?
“天官”原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天神。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全称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传说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间罪福,故称“天官赐福”。唐代以后,把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的吏部官员也称为“天官”(类似当今纪检、组织部官员 )。
据胡氏宗谱,余干大溪乡湖坊村是余干胡氏始祖惟操公的第三代孙永年公的世居地,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明代,该村叫做余干县富云乡宦家巷。明朝末年,该村的胡荣(字阳山)以武职迁往云南腾冲西街,后长子胡琏、次子胡璇分别考中进士。而据记载,整个明代,腾冲当地的进士仅有三人,故胡氏兄弟进士几百年来在当地文坛上传为佳话。
胡琏,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初任山东曹州令,勤政爱民、官声卓著。《腾越厅志》记载,胡琏“尝买义田,以济本州贫民。”后升任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他鞠躬尽瘁,以治河卒于官,英年早逝。
胡璇,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初名胡璋,字大器,又字宝树,别号二峰,官至吏部验封司主事郎。
胡氏父子忠心护明,深受崇祯皇帝恩宠,敕赠胡琏工部郎中,赠胡璇吏部郎中,并敕赠其父胡荣承德郎吏部主事,验封清吏司主事。因胡氏父子皆为朝中吏部天官,为表彰胡荣父子扶朝有功,崇祯特敕赠“天官第”门楼,建于胡氏祖籍地江西饶州府馀干县富云乡宦家巷,即今余干大溪乡胡坊村委会胡坊村。
“天官第”门楼为八字式牌楼,青石砌筑,红石基座,门楣上嵌有一块上刻“敕赠承德郎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胡荣”的条额,门楼背面墙上左嵌有竖写红石刻“崇祯戊辰科三甲进士胡琏”;右嵌竖写红石刻“崇祯甲戌科三甲进士胡璇”石额,背面还置木构架廊亭。前立旗杆石、下马石等。明、清曾多次修缮。现建筑为六十年代末重建。
胡琏、胡璇是明末进士,胡氏父子受明崇祯亲赐“天官第”天恩。明朝灭亡之后,还曾有几个南明小政权。胡璇忠心事明,南明时被加封为太仆寺卿兼工部侍郎。他在护驾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奔缅途中,在铜壁关与永历君臣失散,并痛失二子。后来,胡璇隐居于腾冲宝峰寺、青峰寺终老,故后世别号“二峰”。王灿在《胡二峰先生传》中云:“二峰抱有用之学,未尽厥用,励志明节,义悬天壤,岂仅滇西一人哉。” 意思是说,胡璇满腹才学,可惜处在明朝灭亡之际,才学不能施展,但他仍然励志奋发,深明节义,在滇缅边缍以义闻名于世,在滇西之地,他这样的明朝遗臣的行为是非常突出的。
又据腾冲《清微宫碑记》记载,胡氏兄弟在中进士前曾捐资修建药王宫。
胡琏、胡璇著述颇丰,尤以胡璇居多。王灿在《胡二峰先生传》中云:“(胡璇)著有《二峰文集》、《诗集》、《南疆纪事》诸书,惜已散失。”胡璇还撰有《重修宝峰寺佛殿碑记》、《天应寺碑记》、《重修华严寺碑记》、《金轮寺佛殿碑记》、《护珠寺碑记》、《关帝庙碑记》等,今尚存。
“天官第”门楼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幻,仍矗立在胡坊村口。“文革”期间,天官第门楼遭造反派洗劫,惨遭拆毁打坏,只保留几块破残的石板。天官第门楼被毁后,湖坊村曾连年遭受火灾,在“文革”后湖坊村民将此门楼石板简易重修在原址上。如今,“天官第”字样的石板有轻度的破损,但字迹清晰可见。
胡坊村南有座洞仙峰,这里还有个传说。宋末元初时这里曾建有一座庙,前后两进中间一天井,内供三佛四菩萨。相传万历年间,庙中神台上的菩萨有些奇怪,山南陈坊村的村民去烧香,菩萨就会晃动,而山北胡坊村的村民去烧香,菩萨则纹丝不动,风水先生说胡坊村一定会出贵人。果然,到了崇祯年间,胡坊村就出了胡琏、胡璇两位进士。后来这庙就归胡坊村管理,在庙中增祀了胡氏祖神。此庙后来在文革中被毁。
大溪铁剪名远扬
余干有许多优良的民间工艺,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晚清时期,我县精湛的剪刀制作工艺声名远播,县城的傅福安,他制作的铜剪曾参加过国际工艺博览会并获得金奖,为我国赢得了荣誉;而在大溪乡,这里的“徐大顺”牌铁剪也曾远近闻名。
2006年我在宣传部当记者时,曾采访过“徐大顺”铁剪的传人徐建辉、徐建和兄弟。据了解,徐大顺是徐建辉兄弟的曾祖,从贵溪迁来余干大溪,“徐大顺”这个老品牌就是由他一手所创,迄今大约有160多年的历史。徐大顺当年系铁匠出身,心灵手巧,打制的铁剪刀刃锋利耐磨,比别人的剪刀工艺技高一筹,因而名气越来越大。后来,他在每一把剪刀柄上都打上“徐大顺”这三个字的印记,久而久之,“徐大顺”这个剪刀品牌就不胫而走。
“徐大顺”剪刀的特点是刀口锋利坚韧,两片刀刃咬合非常吻合,既可剪纸、布匹等非常薄的东西,又能剪薄铁皮不卷口,非常适合于家庭使用。“徐大顺”剪刀是正宗的手工产品,每一把都经过了打坯、嵌钢、捏柄、打眼、淬火、打磨、装轴等工序,其中淬火和打磨还必须反复几次,这真应了那句俗话:“慢工出细活”。可以说,每一把“徐大顺”剪刀都是经过人工精心制作而成的手工艺精品。
可惜的是,这样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工艺优良的剪刀,市场上却很难买到。据了解,“徐大顺”剪刀的钢口配方是大溪老徐家的秘方,据说“徐大顺”剪刀钢口配方一直遵照“传男不传女”的家规。因为是纯手工生产,加上价格较低,利润小,老徐家第五代子孙都不想继续从事剪刀生产。目前“徐大顺”剪刀每年加起来不过两千把,生产经常处于半停顿状态。这些数量非常有限的剪刀主要被出外打工的乡亲们带到外地少量销售,如附近的万年、鄱阳、余江等,还销至广东、福建等省。
“徐大顺”铁剪工艺和傅福安的铜剪一样,也正面临失传的命运。本人曾写过一篇文章《余干的名片上应该有哪些内容》,文中提到,余干名片上应该印上“天下第一剪”。大约2007年,一家以生产高档铜剪闻名全国的苏州某民间工艺品商行曾主动与我县联系商讨合作事宜,明确表示“历史上余干傅福安铜剪、大溪徐大顺铁剪,代表了剪刀业的最高水平,堪称‘天下第一剪’”。
但愿有一天,“徐大顺”铁剪能够作为一个品牌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响誉天下。
大溪乡是一方有着美丽山水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土地,更是一方发展的热土。近年来,大溪乡在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迎来了更快的发展,2016年起,大溪乡以打造赣东北“林果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脐橙、水蜜桃、百香果、马家柚等等特色林果产业,九寨坡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累计投资8000万元,种植桂花树、罗汉松、紫薇、红叶石楠、日本樱花、茶梅等6000亩林木,杨源村的千亩桃园已迎来八方游客,乡党委提出了“大山净土,溪畔清风”这个政治自然生态口号,以“大善若溪”为美好愿景,带动全乡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大步迈进!
万亩脐橙
百香果
九寨坡生态园

杨源采桃节
作者简介:卢新民,余干县文广新旅局办公室主任,余干县作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