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 》
文/易 之 中
为什么要写诗?诗是用来欣赏与品味的。好诗是色香味全的诗。好诗是有味之诗。如果所读之诗如一杯白开水,白而无味,寡而无味,淡而无味,毫无诗味可言的话,那此诗便是白写之诗,无用之诗,无面见乡亲父老之诗。

何谓“味”?《说文》曰:“味,滋味也。”可见,“味”是由多种味道调和之后的味道。单一的“咸”味或“酸”味,不是“滋味”,或者说不是“美味”,只有经过调和后的“味”,才够滋润,才是美味。广东有句方言:“食得好和味呀!”那是指美味。如果单一“咸”味,那肯定就不是“和味”。只有调和后的味道,才能让人感觉到“滋味”,也即“和美”。
“味”源于食物。始于食物。后来,人们才把感官刺激之“味”,转化为艺术审美之味,成为审美鉴赏的重要理论。文学审美中的“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象思维”,也是唐诗宋词中的重要审美思维,表达思维,写作思维。

“味”在口,只是属于生理感觉,是物质享受,而“味”在心,则是属于心理感觉,是精神愉悦。为什么要写诗?自悦他悦社会悦。为么要读诗?是为了享受精神的愉悦。美诗,有韵有味之诗,往往能够让人读之而精神得到愉悦,精神得到畅快。
滋味、美味,是一种调和之味。同理,诗的滋味、诗的美味,也是一种调和之味。菊花入诗,有色有香,但无味,所以必须赋其“人情味”,才能让读者品赏其味,而且,还能尝得有滋有味。例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又例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些菊花,都是经过大厨,大诗人,调和了多种味道而“制作”出来的。

论诗味,不能不说诗的韵味。“韵”是诗词的灵魂。诗词的“韵”,除了“乐韵”,还有“情韵”与“意韵”。乐韵不难理解,就是乐感,就是格律。情韵即感情之韵。“韵者,美之极。”感情要美,美情才能感人动人。诗词中的“意韵”的难度最大。什么是“意韵”?在学术界,通常把“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合称“韵味说”。诗词的意韵,简单来说,就是诗外之意。例如:“此花开尽更无花”。诗外之意可以让人发挥想象。你可以想象环境恶劣,有才之人难以发挥。你也可以想象,怀才不遇的人,借机会归隐。你还可以想象,此后无花可赏,更突显菊花的高风亮节。
韵外之味,诗外之意,是一种神思,是一种意会,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这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所以,写诗也是要讲天份的。不是天天写诗就能写出好诗的。写诗并不难,写出有韵有味的诗,相当困难。写出诗外之意,更是必须要有相当的功底。
202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