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对诗教文化的经典论述有几个重要的创新点:一是指出了教育是文化,文化则包含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论证了诗教的基本特质是人文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也是科学文化教育,更是人文与科学交融的教育,因而是杨叔子人文与科学相融的绿色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诗教育人功能可简括为培育人性与灵性,前者指陶冶以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的精神境界,后者指启迪以原创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智慧。具体说是“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对己);“观、群、兴、怨”(对外);“创新”(对己并对外)(参见《杨叔子槛外诗文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207页)。三是创造性地论证了诗教—文化过程也遵行“知识—思维—方法—精神”这样一条具有文化教育整体性、普适性的“下学上达”途经。且据以指出按不同教育层次、不同育人重点要求、循序实施的具体方案,对校园诗教起着切实的指导作用。四是杨叔子依据文化整体性原则,论证了诗教文化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高度统一的整体。诗教既具上述二方面的文化整体性特质,所以诗教是一种文化,是中华特色的教育文化。杨叔子是诗教文化这一科学范畴得以成立的理论奠基人。
诗教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范畴由笔者于2004年10月发表的《中华诗教与校园文化建设》一文中提出:“中华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化元典精神的艺术映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载体。中华诗教是以中华诗歌为载体的教化方式,是被历史证明为有显功卓效的教化途径。这种特殊的教化内含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教文化和诗教精神。”并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校园精神与诗教文化”中作出初步阐述:“一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校园精神是指由价值判断、理想模式、思维方法、道德情操等因素构成的校园观念文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经》)。这应算作我国最早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在此精神指导下培育出的人才必具有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明德’、‘新民’、‘至善’;
‘格’、‘知’、‘诚’、‘正’、‘修’、‘齐’、‘治’、‘平’;‘独善’、‘兼济’等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元典精神,也是从育人的层面反映出传统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鲜活形象地写照在优秀的中华诗词的锦篇绣章中。至今读来仍觉亲切、动人,具有极大的感染教化力和不朽的艺术魅力。这就是诗教文化”(梁东主编《当代中华诗教文论选萃》第345、348页)。
马凯同志十分关注当代诗词与诗教事业,发表过许多重要文章与讲话。2012年9月28日,在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启动仪式致辞中论述了诗教文化:“在孔子诞辰日启动‘诗词中国’创作大赛,再次向世人展示,尽管经过历史曲折,但先贤们创造的中国诗教文化传统并没有断失,相反仍在延续和发展。”马凯同志的这段言简意赅的论述给人以三点启示:诗教文化是中国先贤对教育文化的伟大创造;诗教文化传承有绪,道路曲折,仍在发展;诗词创作是诗教文化的必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