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风轻、蘋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
在诗意的白露之后,
寒露,蒙上了一层寒凉的威慑。
每当此时,耳边总会响起父母的叮咛:
“天凉了,记得加衣裳。”
亲人的爱,
总会紧随时节的脚步,如期而至,
天气再冷,
耳边总不乏一声关切,暖意洋洋。
这个寒露,不太冷。
寒露,标志天地从温凉转向寒冷。“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草尖上凝结的露珠,散发出寒气,串串滚落,沾湿行人单薄的衣衫。天寒露重之时,最显人心的温柔。秋风再紧,父母的关怀也不会迟到:天凉了,记得加衣裳!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归家的人,都有一袭披肩抵薄凉,一声关切暖心房。
寒露,万物藏热心。正午,天地沉淀出浓郁的底色,放眼望,红叶似火,南飞的鸿雁,蓬松的羽翼下悬着一颗火热的归心,在晴空中写下思念的轨迹。

人间深处,金菊满堂,丹桂飘香,柿子枝头笑,蟹黄味道长。馋嘴的孩子肚子圆圆,老人们笑着说,寒露过后,秋才有神形,才有味道。
不经一番寒凉,怎见人心温暖。迎着深秋,我们要稳稳地走。心中,始终不忘温和的呼吸、柔软的关怀。
那么在寒露时节我们应该如何注意养生呢?
衣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最重要的是脚部,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记住,“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可是一条很好的养身之道。
此外,秋季腹泻多发,还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食
寒露时节养生保健,“防燥”至关重要。对付“燥气”,喝白开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为防“燥气”,这个时节的饮食应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宜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以及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豆类及豆制品,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山药等以增强体质。有条件的,还可以煮一点百枣莲子银杏粥经常喝,经常吃些山药和马蹄也是不错的养生办法。
住

寒露过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心脑血管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也容易复发。在这“多事之秋”,应合理安排日常起居,尤其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是至关重要。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可多睡1小时,缓解秋乏。注意劳逸结合。特别是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适宜的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寒露时节,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但晨练要注意躲避早雾,避免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最好选择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
秋风肃杀,面对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忧郁、伤感的心绪。用什么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登高就是不错的方法。秋游登高远眺,高喊几声呼出胸中浊气,不仅陶冶情操,还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缓解压力,放松自己,对抑制悲伤的情绪大有好处。
秋风起,秋意凉。落叶纷纷下,满地尘飞扬。此情此景,似乎是在提醒着人们,天已凉,应注意添衣防寒,尤其是胃部和腹部的保暖。寒露后,秋将逝,冬将至,你感受到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