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京古观象台
作者/石继增
今日,小雾,寒露前夕,渐觉微凉,到建国门桥西南的北京古观象台游览,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象观测台之一,建筑庄伟,仪器精美,历史悠久,中西文化交融,地位独特,举世闻名,今游,获知颇丰,特记。
建国门桥西南边,
古观象台在路南,
庄重古建多壮伟,
仪器精美名世传。
圭表漏壶计时间,
刻度游表结构全,
简仪浑仪浑象器,
造型花饰工精湛。
中西文化均体现,
相互交流共筑建,
南怀仁与郭守敬,
天文巨匠有贡献。
茫茫万象光芒悬,
观天探天旭敬天,
欲揽日月闯宇宙,
心怀壮思造化玄!
作者介绍:
石继增,北京育英中学原副校长,曾任北京市中华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校长。
编者的话: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观象台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仍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8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投稿咨询:
曹 魏(九二一文化智库都市头条编委,资深新闻媒体人)微信:caoweichina 邮箱:7742049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