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之前,汉人无桌椅,坐、卧、用餐都在用草或苇子编成的席子上,即席地而卧、席地而坐。现在所说的“入席”、“坐席”,皆源于此。就坐时,宾主、长幼有序,不能随便坐,必按照一定的先后、方位的次序,这就有了后来的主席、首席、席位、席面等等。因此,席,就不再是简单的吃饭、睡觉、小栖的地方,而演绎为地位、身份的象征, 因为古人吃、坐皆在席上,当然不能随便穿着鞋子上去,入席时,必脱其履。臣见君,不仅脱履,还得脱袜,以示敬意,即跣足为敬。如今在东南亚国家进入寺庙时仍然保留着脱履的礼节。可想见,古人不仅要每日洗脸,还得洗脚。袜子也得像样儿。不然,一入席就尴尬了。
那么,从“席地而坐”如何演变到桌、椅的?这与游牧文化的传播有关。
东汉末年,随着汉、匈文化的交流,游牧民族将一种生活用具带进中原,这就是 “床”,但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床,而是一种有靠背﹑能折叠的坐具,方便携带。久骑马上,偶尔下马撑开折叠椅坐一会,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吧。因是胡人所用,中原人称之“胡床”。
这种坐具传入中原地区,首先为上层人士所用。《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到南北朝时,这种坐具在汉人中就普遍使用了。因为有了坐,便有了桌子,此时汉人告别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开始使用桌、椅。
隋代,因统治者厌恶胡字,遂根据其交叉的形状,改称交床。胡床,直到现在我们生活中还能经常见到,有的地方称马扎。晋南一带现在还称马扎为交床。
胡床(交椅)本是胡人打仗时所携带,当然一般士兵不可能有这个待遇,是将军用于短暂休息的。因此能使用交椅者必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汉人广泛使用交椅后,自然也将“席位”的等级文化应用于交椅,于是“交椅”就成为权力的象征。也有直接将座位称作席位,皆源于此。
知道了交床的来历,就容易理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不可能是躺在床上赏月,因为古时建房因为保暖的需要,窗户一般开得很小,躺在床上不可能方便地看到月亮。这里的“床”是指马扎,坐在院里的马扎上,才可能方便地“举头望明月”。也能明白《长干行》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当是绕着坐在马扎上的小女孩,炫耀手里的青梅,而不可能是围着女孩的床乱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