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诗人刘希涛拜访董加耕,祝贺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挂牌成立
文/陈敬标
顾中华会见上海作家、诗人10月3日晚,盐城网络作协副主席、盐城鹤鸣亭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中华,在盐城紫薇阁酒店会见了专程来盐城参加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揭牌仪式的中国作协会员、“钢铁诗人”、上海出海口社长刘希涛等一行上海作家和诗人。
盐城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高定,盐城作协副主席、盐城网络作协主席管国颂,盐城网络作协名誉秘书长陈敬标,盐城网络作协常务副秘书长黄民生,盐城原市委党史办主任、老干部韩建勋等应邀参加了会见。

“盐沪本是一家人,看见你们格外亲”顾中华董事长非常热情地对刘希涛社长说。他告诉上海客人,他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2006年回家乡盐城创业,靠着党的好政策,借着改革开放春风,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同仁团结奋斗,鹤鸣亭论坛从网站起步、借场地办公,发展成今天的上市传媒公司,不仅在盐城等城市有了高大尚的办公大楼,在大上海的黄金宝地大柏寺地段也有了我们的分公司。他还向刘社长介绍:你们的副社长陈敬标(城北老伯),是我们鹤鸣亭论坛原创文学版块的首席版主,为我们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十多年,他不图名、不为利,是我们鹤鸣亭的终身优秀版主。

刘希涛社长也高兴地对顾董说:看到这么年轻、阳光帅气的顾董事长,我的身心也年轻了!盐城鹤鸣亭在上海也很有名气,不少人都知道!她是盐城的门户网站,是盐城的一张靓丽的名片,特别是从原创文学版块园地,走出了不少知名的作家、诗人、网络签约写手,为我们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我衷心祝愿鹤鸣亭越办越好,为盐城这颗黄海明珠增光添彩!
陈敬标向顾中华介绍了刘希涛老师“钢铁诗人”称号的由来。他告诉中华:刘老师醉心文学、痴迷诗歌,他为了不脱离生活、写出好诗,放弃了原来的干部编制,主动调到上海第二钢铁厂当了一名钢铁工人,写出了不少歌颂火红年代的脍炙人口的好诗,在全国众多报刊上发表了近500首钢铁诗。那一年,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上钢二厂看望钢铁工人。工厂领导让刘希涛一路陪同,听了刘希涛深入生活、在工厂一干就是十年的事迹介绍,江总书记说:你不愧“钢铁诗人”的称号,并与刘希涛亲切合影。此事经当时媒体报道后,成了文学界一段佳话。

盐城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高定,盐城作协副主席、盐城网络作协主席管国颂也对上海客人表示了热烈欢迎!他们希望两地的文学爱好者携手共进,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唱好最美的歌!
2020.10.3于盐城
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正式揭牌
文/陈敬标
2020年10月4日上午九时,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在盐城大丰区举行了揭牌仪式。盐城市作协副主席、盐城网络作协主席、《湖海》文学杂志主编管国颂,盐城大丰区作协主席冯晓晴,盐城大丰残联理事长刘正和,盐城网络作协常务副秘书长黄民生,盐城原市委党史办主任韩建勋专程到会祝贺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作协会员、“钢铁诗人”、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社长刘希涛偕同管国颂、冯晓晴为盐城分社揭牌。在热烈的掌声中,结着大红花的绸纱缓缓飘落,“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的匾牌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江苏省作协会员、大丰残联主任、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社长韦江荷主持了揭牌仪式后的会议。
上海出海口文学社副社长陈敬标介绍了盐城分社的概况:分社社长由韦江荷担任,两位分社副社长分别由黄民生和江苏省作协会员、实力诗人邹进担任。盐城分社直属于上海出海口文学社,她将积极配合总社,组织会员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遵纪守法,与时俱进,深入生活,深入民众,纵情讴歌新时代,尽力弘扬正能量,以文学社为平台,让更多的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在这里释放热情,放飞心情,增加友情。盐城分社的全体会员一定会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取得更大的成绩!

盐城大丰区残联理事长刘正和在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的作家、诗人和盐城、大丰文学界的领导表示热烈地欢迎!衷心感谢把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定点在大丰、并在大丰残联办公大楼挂牌!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尽心尽职地支持盐城分社各项工作的开展!
盐城作协副主席管国颂在发言中说:大丰有上海的飞地,上海和大丰地相连、人相同、习相近,现在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在这里挂牌,为我们这个鲜花盛开的地方提供了又一个文学创作的基地,目标已定,我们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手中的笔,写出好作品,来报答这个时代。

大丰作协主席冯晓晴在讲话中说:大丰是历史名人施耐奄故里,这里沉淀着厚实的文化底蕴,现在上海出海口盐城分社在这里挂牌,这对我们文化战线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种鞭策。分社社长韦江荷同志身残志坚,几十年来坚持在文学道路上砥砺前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值得我们学习。
盐城分社会员代表、大丰西团小学和大龙小学校长唐根明的发言充满诗情画意。他说:文学是品味高雅的生活,是心灵的放飞,是感情的流连,是人生的顿悟。融入文学的天地,你能感悟到情感的涤荡,灵魂的唤醒,生活的高雅。我们盐城分社的韦江荷社长三岁瘫痪,爬行求学,出版诗歌等作品数十部,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残疾人艺术家”。 我们出海口文学社,前辈大家、青年才俊都能从这里出发,向天际划出一道又一道绚丽夺目的彩虹!
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社长刘希涛最后发言。他说:今天,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在大丰揭牌,这是继国庆前夕叶辛主席亲自参加的上海"迎紫轩"挂牌庆典后,又一件让我们欢欣鼓舞的喜事!

由叶辛、李伦新、吴欢章等著名作家为顾问的上海出海口文学社,已出版了正品文学书籍180余种,有50多位诗友、文友走进了上海市作协、江苏省作协乃至中国作协的大门。叶辛主席欣然命笔,为文学社题写了社名、刊名。多年来,叶辛与众位作家诗人一起参加了“上海作家看殷行、看五角场、看江都、看宏波”等采风活动,写出了一大批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接地气、有内涵、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锻炼了文学队伍,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使上海出海口文学社成了众多文学社团中的佼佼者。叶辛还带头撰写文章,会员们创作热情高涨,佳作不断涌现,平均每个月都有十多篇作品在上海及省、市级以上纸质媒体上刊登。我们文学社的《上海诗书画》报已出了37期,《出海口文学》杂志出到第4期(每期96页,8页彩插),网络微刊也出到了90多期。文学社会员作品还积集出版了《我的自选作品》共7册。188名新老文学社会员以文学社为平台,交流创作,切磋技艺,必将走得更高更远。
我们文学社的顾问叶辛多次恳切地叮嘱文学社成员:“希望文学社的成员写出更多有光芒、有温度、有理想、有筋骨的作品。”
我也希望盐城分社越来越壮大,在盐城这块红色土地上,传承红色基因,写出更多有品位、有温度、有筋骨,能吸引人们目光、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好诗好文,来回报我们的社会,来回报我们的人民。
刘社长的精彩发言,激起了会场一阵阵掌声。

佛前的红莲
——写给“全国百名优秀残疾人艺术家”韦江荷
陈敬标
10月4日,我们驱车前往大丰参加“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盐城分社”揭牌。车至目的地附近,已是晚上9点多钟。车窗外,风雨交加;路灯下,一辆残疾车、一位身穿火红冲锋衣的骑手,正在等候……
城市
挂上了雨幕
小车
挥舞着光柱
一簇火红
让我的心头生痛
一道身影
让我的泪眼婆娑
一辆残疾车
在风雨中静伫
他等待沪上亲人
漠视风雨的撕妒
他迎候浦江清流
勘破红尘的迷雾
他就是江荷啊
在文山攀登
在诗河上溯
像一只涅槃鸟
啼血情愫
像一条重生鱼
向往彼岸桃花坞
你三岁瘫痪、爬行求学
只能在地上匍匐
你是在亲吻大地啊
聆听母亲的叮嘱
才形成
不屈不挠的性格
你的《爱的雨季》
《飞跃一道彩虹》
池塘里《清荷幽香》
斗龙港畔撒欢小鹿
你五体投地
虔诚向佛不分寒暑
才养成
与人为善的品德
你的《美丽逆光》
引得《痛蝶》飞舞
串场河水奔流不停
把自强不息的故事传播
你手动着残疾车车轮
是转动数万次经轮
让梵音在心田常驻

张海迪是镜子
保尔.柯察金是楷模
你出版诗歌作品数十部
心血结晶成300万文字
让你在文学殿堂立足
你捧上
“盐城市十佳自强之星”
“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
“全国百名优秀残疾人艺术家”
各种金杯耀眼、烫手
你还是说话会脸红
你还是对朋友掏心窝
你还是对文学走火入魔
你是佛前的红莲
你是玉立江湖的清荷
注释:《》中文字,是江荷诗集书名。
2020.10.6

红色土地上见偶像
文/陈敬标
10月3日上午,阵雨不断。
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的一行人员,冒雨等待在盐城新港大酒店的大门前。美丽的礼仪小姐瞿冰和英俊潇洒的王念朝舰长更是兴奋地注视着
前方驶来的车辆,恭候着贵客的光临(图一)。
来了,来了,在出海口文学社副社长陈敬标的陪同下,细雨中走来了82岁、依然精神抖擞的、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回乡知识青年董加耕(图二,右二)。
瞿冰赶快上前献花,董老笑容满面。(图三,右一)。
哟,还遇到了老熟人,当年在大丰农场插队五年的上海知青、出海口文学社副秘书长李亚飞(图四,中)。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自然是一番喜不自禁的交谈。(图五)。
原上海大学老年大学校长姜继平(图六,左一),原东海舰队瑞金舰舰长王念朝(图六,左二),也喜上前来向心中的偶像致敬。
文学社刘希涛社长向董老赠送了《诗人刘希涛》和新出炉的《上海诗书画报》(图七)。
和同为知青,相识多年的盐城老友陈敬标再度喜相逢(图八)。
“来到大盐城,都是家乡人。”董老提议,大厅服务员帮忙,“咔嚓”,留下了这美好的瞬间(图九)。
2020.10.3于盐城

董加耕的风雨人生
文/袁德礼
看到上海诗人刘希涛一行赴盐城拜访董加耕先生的图文,使我想起十年前,我写董加耕的情景……
董加耕的名字,在上世纪60年代几乎家喻户晓。1961年,他高中毕业后立志务农,被树为全国的知青典型。他的名言“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忧天下”,成为教育青年学生时经常引用的座右铭。他的形象曾鼓舞许多青年喊着“学习董加耕,一心下农村”的口号,投身于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
实际上,早在1961年,刚高中毕业的董加耕就应该“一飞冲天”了。在这之前,他是学校学生会主席、团支书,还被推荐入党。那一年,他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在96分以上,并且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脱离农村到城市上大学,是多少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夙愿啊,更何况还是中国第一学府!
但是,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放弃北大,回乡务农,并将名字“董家庚”改为“董加耕”,意为加倍努力耕耘家乡。在家人、老师、同学、社会的一片谴责和质疑声中毅然扛起了犁耙。
他不去上大学,是因为放心不下家乡的父老乡亲。当时,全国都在挨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县已饿死了十几口人。他的老父亲,由于饿得受不了,喝了用发芽的慈姑做的汤,结果毒发身亡。一想到这些,他的心便不由得一阵阵发紧。
10天以后,董加耕用一根扁担挑起自己的书和行李,回到了家乡———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董加耕在农村利用所学的知识,改水田为旱田,稻、麦、棉、绿肥轮作。结果,不仅粮食丰收了,水乡还第一次长出了棉花,董加耕被选为了生产队长。
完全出于当农民的一片赤诚,做梦都没想出名的董加耕却转眼间成为叫响全国乃至世界的人物。1962年8月8日,《新华日报》以《目标始终如一》为题,率先报道了董加耕放弃北大回乡务农的事迹。1964年初,共青团江苏省委、中共江苏省委先后发出学习宣传董加耕的决定,随后,《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纷纷发表文章和社论,充分肯定了董加耕的壮举。其中《人民日报》指出:“董加耕所走的道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路。”随后,董必武、邓小平、薄一波、彭真等也号召向董加耕学习。在耀眼的光环中,董加耕也由生产队长跃为不脱产的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团中央委员等,一直坐到第三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和执行主席的位置上。
一时间,董加耕的事迹变成了新闻报道、宣传画册、连环画、话剧、歌曲……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苏联、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求爱信雪片般飞来。而他的个人志愿,也变成一个时代一代人的“选择”,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高唱着“学习董加耕,立志干革命”的歌曲,投身到上山下乡的时代洪流中。
此后的命运更是超出董加耕的预料。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风浪中,这个原本一心只想务农的年轻人,接连被抛上抛下。
主席寿筵头号客人
董加耕成为全国青年学习标兵后,先后9次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他的事迹几次进了中小学教材。
新中国成立那年,毛泽东56岁,从那时起到去世,毛泽东只给自己过过一次生日,那就是1964年的71岁生日。这一天,毛泽东用自己的稿酬张罗了3桌还算丰盛的寿筵。尽管是个特殊的日子,但毛泽东甚至没有请自己的子女,而是将董加耕、邢燕子、陈永贵、王进喜这些当年的楷模列为贵客,并和自己同桌。几十年过去,董加耕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激动不已。
那一年的12月26日,正值三届全国人大召开会议,那天散会前,服务员通知董加耕、邢燕子、陈永贵、王进喜4人,会后就地稍等。
待大会代表和其他主席团成员逐渐离去,周恩来从后台上来,走到主席台后面的一个休息室,不一会又和朱德总司令带领4人来到大会堂一个小宴会厅,宴会厅里呈“品”字形放了3张餐桌。稍后,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容光焕发地来到宴会厅,这时大家才想起今天是主席的生日。
毛泽东坐定后,周恩来把董加耕拉到主席的左边,和主席膀子靠膀子坐在了一起。主席的右边坐着邢燕子,同桌的还有陈永贵、王进喜、钱学森、罗瑞卿等人。大家坐定后,毛泽东说:“今天既不做生日,也不祝寿,而是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今天不仅要吃饭,还要谈话嘛!”主席首先问董加耕:“读了几年书?”董加耕回答说:“读了12年,高中毕业。”主席说“好!”随后,毛泽东和董加耕从读书看报纸谈到盐城的“二乔”(指胡乔木和乔冠华,两人均是盐城人),席间,毛泽东不停地嘱咐董加耕:“你是农村来的,要多吃菜。”
这次主席寿筵,董加耕被人称为“主席寿筵上的头号客人”,也被人视为董加耕光辉的政治顶点。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为共和国走完了光辉的人生历程,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被唯一特许在主席身边守灵7天7夜!
五起五落荣辱不惊
董加耕没有想到,在耀眼光环的背后,一场暴风雨正在袭来。1966年5月,董加耕当选为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红色风暴”席卷整个中国。
刚刚上任的董加耕成为“造反派”们锁定的目标,他们诬陷董加耕是刘少奇培养的“黑标兵”,县里还成立了“董加耕问题联络站”,外面还有“五湖四海调查团”,董加耕也成为当时盐城年龄最小、职务最高的“走资派”,而“造反派”给他网罗的罪名有100多条,编成了“反毛泽东思想100例”,“造反派”们不停地让董加耕背“毛主席语录”。终于有一天,董加耕因为背错了一个字,给“造反派”们留下了把柄,将他升级为“现行反革命分子”。
在深挖“5·16”分子运动中,董加耕再次受到冲击,被称为“盐城地区‘5·16’反革命阴谋集团头子”,家中被抄,全家被隔离审查。后来,周恩来了解到董加耕在深挖“5·16”事件中所受的迫害,要求为他平反,并提议增补他为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
1974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见到董加耕,问了他在深挖“5·16”中所遭遇的迫害,最后说:“那些整过你的人,现在还和你在一起工作,心里感觉别不别扭?”他只平平淡淡地说了一句:“不能以错对错。”总理听了,禁不住夸奖他说:“这样好,不愧是小董!”
在周恩来的关心下,董加耕成为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1975年春,董加耕又被选为了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并出任了团中央“十大”筹备组的第二副组长。当时,团中央“十大”的筹备工作由王洪文主管,筹备组组长是谢静宜。江青曾想拉拢他,请他和邢燕子在钓鱼台看了一次电影,以示“关怀”。谢静宜更是点名要他去北大、清华作“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报告。可他却说:“这个内容我怕讲不好,如果是有关上山下乡方面的,叫我去讲讲还可以。讲这个,我还是不去了吧。”
相反,在另外一些事情上,他却毫不退让。董加耕是周恩来逝世后治丧委员会的成员,曾带家人去天安门广场吊唁。上面传达了不许到天安门广场去的通知的第二天,中国青年出版社有12个人抬着一个花圈来向他请示,能不能把花圈送到天安门广场去,他说:“你们去吧!我要不是值班离不开,也跟你们一起去。”后来,这件事被追查,谢静宜指责他是“立场问题”,张春桥则在日记中写道:“小董不可靠”。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底当时党中央副主席汪东兴批准董加耕回到故乡,仍旧回葛武公社董伙大队参加生产劳动,又回到他生活的起点。他这才有了一种像一粒随风飘荡的种子又落根大地的充实感。1982年春天,他又一次被“解放”,担任盐城市郊区郭猛乡主管乡镇工业的副乡长,1987年提任郊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在此期间,董加耕又被人“盯”上了,在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时,他又因曾是“文革”中团中央筹备组负责人和曾经被江青“深夜召见”等原因,被隔离审查了13个月,直到1994年中共江苏省委撤消了对他的错误结论,并重新任职。
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落差,董加耕平静如初。他说,一个人的品质、理想和追求,不是由他所处的位置来决定的。历史扭曲了我们,我们自己要掌握好平衡。他以为,帽子可以戴,黑锅也可以背,但为人民服务既是一个共产党员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也是义务,一点都不能含糊。
1996年国庆节,一批共和国老劳模应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董加耕又见到了邢燕子和侯隽。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们热泪盈眶,深感人民群众没有忘记他们。
患难夫妻相濡以沫
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董加耕始终以一种进取的姿态不断前进,这与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分不开。他与爱人郝鸿鸾是同乡,结婚几十年来,他俩相互尊重,互相体谅。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宣传董加耕到达高潮,他的事迹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董加耕,一个20岁刚出头的小伙子,顿时成为无数青年人心中的偶像,通过各种方式向他求爱的人也络绎不绝。但和认准了弃学务农的道理一样,在对待感情问题上,董加耕也相信自己认准的人。董加耕找对象的标准是倾向于能吃苦会干活的农村青年,但要有文化。这个时候,邻村的一位姑娘进入了董加耕的视线,她就是郝鸿鸾。
18岁的郝鸿鸾是小学教师、民兵教导员。但此时董加耕的母亲认为郝鸿鸾是农村人,不太同意,而郝鸿鸾的父母认为董加耕不读大学做农民,太傻,以后肯定会过苦日子。虽然两人互有好感,但关系一直不敢公开,只是将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给对方留着。那时,不仅在国内,越南、苏联等国外女青年的求爱信也络绎不绝,都被对郝鸿鸾忠心不贰的董加耕“顶”了回去。1965年10月,董加耕划着小船,拖着个大木箱,将郝鸿鸾迎娶回家,开始了两人风风雨雨的人生。
即使在董加耕多次受审查期间,两人的爱也从没有过一丝动摇。在深挖“5·16”期间,董加耕被监禁起来,那时,郝鸿鸾正怀孕待产,董加耕在监狱中省吃俭用,将省下来的20斤粮票托人带给妻子增加营养。而郝鸿鸾也不时带着鸭蛋去探望小董。
现在,董加耕和郝鸿鸾生活在盐城市区纯化路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家中的设施也很陈旧简单,有些家具甚至还是1960年代购买的。董加耕说,他只想和老伴一起过平静的日子,因为过去几十年,他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起伏,有时感觉对不起郝鸿鸾。而郝鸿鸾却说:“这辈子嫁给老董,我不后悔……”
昔日楷模余热正旺
董加耕对名利看得很淡。他曾从全国人大常委到一名普通农民,后来落实政策当上了公社副主任。董加耕开玩笑说“这相当于从副部级‘升’到了副科级”。
2000年,董加耕从盐城市政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用16个字总结了自己走过的人生路:“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
有人跟董加耕开玩笑:“人家官越做越大,车子越坐越小,你怎么官越做越小,车子却越坐越大?”董加耕笑着说:“何为大,何为小,党和人民最伟大,计较个人得失最渺小。”
由于董加耕是名人,多年来,来找董加耕做“形象代言人”的企业或个人络绎不绝,还有人请他做销售策划,甚至还有人许诺重金以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公司,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在政府分房时,按条件董加耕完全有资格分到一个最大的,但他却要了一个最小的房子。这就是他的“大小”观。
也正因为如此,董加耕至今还是不少人心中的榜样和偶像。1998年,大丰市一位患了绝症的病人专门写信给董加耕,说自己从小就学习董加耕,榜样几十年不倒,很难得,在不长的人生中,想见董加耕一面,探讨人生,感受榜样的力量。
董加耕退休后,他自告奋勇担当起盐都区关工委副主任和老区扶贫开发促进会副主任,几乎每天还在为青少年教育和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忙碌。他仿佛还像一团火,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时隔几十年,董加耕仍然初衷不改,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他思维清晰,谈锋甚健,豁达开朗。面对董加耕,透过他一副款式过时的黑边眼镜,可见其眉宇间充满不敛的笑意,言谈间时不时一串打油诗或顺口溜,令人捧腹开怀,咀嚼有味。
2009年3月29日,重庆气温陡降。南山某知青山庄,气氛热烈,近百个来自重庆、成都、云南、上海的老知青在欢迎他们曾经的“偶像”———董加耕。
在一片掌声中,董加耕在长桌一端坐下。他的身后有五幅巨大的画像,从左到右依次是,恩格斯、马克思、毛泽东、斯大林、列宁。周围墙上的玻璃壁框里,挂着无数的老照片,上面的年轻人英姿勃发,甚至还挂有一面鲜艳的写着字的红旗。现场全都是些50开外的人,他们手里几乎都拿着一本书———《知青心中的周恩来》。董加耕是该书的作者之一。正是因为该书,这些来自天南海北,40多年前分赴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的半百之人聚在一起。
“你知道的,当时,这就是最大的偶像,好比现在你们年轻人心中的刘德华。”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位女士说,“大学不上了,到农村搞了个大丰收:毛主席亲自接见,扛着锄头的宣传画贴遍全中国。那个号召力和影响力不得了!”现场所有人都拿着书让董加耕签名并合影。闪光灯频闪,无数的手在紧握,还有人大声唱起了那个年代的革命歌曲……
“我是一支盐蒿”
当时代的波涛归于平静,“知青”这两个字始终是董加耕身上最显著的标签。2013年4月,他写了一篇文章《贴心“三农”,为中国梦的圆满实现献余热》,然后署上:“江苏盐城知青董加耕”。
新时代的年轻人已经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董加耕仍是一代人青春记忆中难以抹掉的部分。这些年,他不时受邀出席全国各地组织的各种知青活动,每到一处,老知青争着跟他合影,要他签名。他的老家盐城市建了一个董加耕事迹展览馆,据说至今已有30多万人次参观。
如今,他的名片上,印着众多头衔和荣誉:“荣获共和国百颗星之一”、“荣获共和国百名英模之一”、“荣获建国50周年50人之一”以及“毛主席70岁生日宴会4位工农客人之一”……
眼下,董加耕头发已经花白,不过腰板依然挺直,还在力图发挥“余热”。他仍然关心农村建设,资助贫困儿童,也不时被一些机构请去座谈或宣讲。他到学校讲要坚定理想信念,到机关讲反腐败。
每次宣讲,他几乎“都站着讲,不觉得累”。他也深知,如今是市场经济的年代了,“你愿意听我就多讲,不愿意听我就少讲”。
“对那段岁月你没有一点感触?”记者追问。董加耕沉默着想了想,拿起笔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是一支盐蒿———一种生长在黄海滩涂边生命力极强的灌木植物,涨潮时淹得要死,退潮时干得要死。最终没有死。逢到雨水丰盛,会长得更旺盛。
写完后,董加耕反问记者,“你是怎么看那段历史的呢?”没等记者回答,他自言自语地说,“涨潮退潮都是要死,可我有理想,没死成。现在好多了。我这么老了不是还在为农村做事情吗?”
这就是理想的延续”
几十年前,因为各种各样的背景,几千万知青怀着激情和理想来到农村,洒下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直到1979年,绝大部分知识青年回到城市。
2008年,中组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一份文件再次引发世人关注: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
“这就是我当年理想的延续。”对这项决定,董加耕想了想说:“中国农村从来都缺少有知识的青年,当年我不读大学回家务农,也就是想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改变乡村的贫困面貌。现在,中国广大农村仍需要有知识有理性的青年去改变,特别是西部地区。”
他表示,现在的知识青年下农村,还是应抱有“当时我们下乡时的理想和热情,真正对农民、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是去镀金,也不是去观光,而是踏踏实实地改变落后的面貌。这既是物质的改变,更是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不过,他对现在的农村有些担忧:以前的农村乡情淳朴,但农民的生活非常苦;现在,农民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更多的人都盯着钱。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当时知青那种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孝悌”二字也不那么神圣,“有些人,连孝顺父母都不知道了”。
董加耕抚着自己花白的头发说:“作为老知青,不管如何评价过去的历史,但我一直记着一句话———青春万岁。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需要温家宝总理说的仰望星空的人!”

点评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