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帮瑞,字维贤、号凤泉,河南省宜阳县莲庄乡莲庄人。明弘治八年王帮瑞出生于莲庄村一户中产农户家中,生性刚直,颖悟好学。8岁入私塾读书,三年读完四书五经。12岁就能吟诗作赋,写八股文、百家姓和千字文 。明正德十一年中举。正德十三年与宜阳李文同榜中进士,吏部初授王帮瑞庶吉士。明嘉靖中,易官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

明嘉靖二十九年,居住蒙古河套地区的鞑靼酋长俺答屡犯边境,京师大震。王帮瑞奉命总督九营,至兵部尚书丁汝夔因事下狱。奉命摄兵部尚书事兼督团营,不久升任兵部尚书。在平叛俺答叛乱之后,嘉靖皇帝很器重他的胆识和才学。嘉靖二十六年,任他为宁夏巡抚。他在严格管理军务戍边外,亲自到宁夏各地区,调查人民生产生活情况。在调查中发现宁夏虽然处在黄河沿岸,但大部分土地都不能用黄河水灌溉,加上连年干旱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于是他就带领部下身先士卒,从黄河岸边的山上挖凿隧道,开渠引水浇地。并广贴布告,动员当地人民一起引水,由于工程量太大,加之经验不足,施工效率不高,见效慢。有些人就诬陷他,这种办法是劳民伤财,因而被免官。在他离开宁夏时,就在督都府门前的照壁上题了“虎去山还在,山在虎还来”十个大字,表明他同宁夏人民心连心。和一定要治理好山河的决心。回京后他又上书奏明皇上,阐述了他一定要治理好宁夏的雄心壮志和理由,嘉靖皇帝看后奏折大悦。嘉靖三十一年,二次派他出任宁夏巡抚。王帮瑞刚毅坚强,光明正大,戍边安民,这次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发动各地官府和人民。在很短的时间内,开挖了三条大渠,纵横灌溉800余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宁夏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得益于王帮瑞外御强敌,内兴水利。水浇地后,粮食多了,钱多了,经济活了,生活富足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地头盖了庙,取名“尚书庙”。每到过年过节,初一十五都要摆上供品来纪念他。至今在宁夏人民中,还奉祀着他的塑像和牌位,这成了一种风俗。

明嘉靖三十年,王帮瑞上书皇上,条陈兴革六事。极力反对宦官掌管军机兵权,理正情切,受到皇上的赞赏和采纳。后为奸相严嵩党羽栽赃诬陷,于嘉靖三十二年,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帮瑞削职除名,回老家宜阳莲庄为民。逾七年,朝中缺少谏臣,更无治军重臣。这时嘉靖皇帝认为,要戎政重振,“非王帮瑞老尚书不可”,就下诏书,宣王帮瑞入朝,官复原职为兵部尚书,统领三军。复职一年以后,明嘉靖四十年,以疾卒于任上。王帮瑞卒后,嘉靖皇帝亲向吊唁,恸哭。在悼词中写道:“苍天非兮,玉柱倒;大地叹兮,金梁倾;寡工哀兮,卿长逝;卿有灵兮,忧朕躬。”赠封太子太保,谥号“襄毅”。归葬洛西,周山东麓,后人称其为王襄毅公。

王帮瑞,出身微寒,少年时曾于灵山寺私塾就读。他五叔王言是个秀才,也是他的启蒙老师。灵山寺私塾的老师是位老翰林,学识很渊博。这对他一生影响很大,因此他对其后代要求也特别严格。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王正国,明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是三甲44名,官至刑部侍郎。次子王正修,举人,曾任壶关知县。三子王正直,为贡生,曾任广平通判。孙王滋,举人。王冲,恩贡,曾任柘城教谕。曾孙王汝楫,贡生,官河州,保定州知州,西安知府,工部员外郎。在任严于执法,爱民如子,为王家争来好名声。使宜阳王氏,在明朝成为望族。
王帮瑞一生著述较多,有《王襄毅公集》传世。有诗《题甘棠驿》《游灵山寺》《卫公新凿渠成喜而有作》《韩城八景》共15首,《有谢恩疏》《宜阳新增筑砖城记》《重修灵山报忠寺》等三篇文章,约4000字。

最近在洛阳新区孙旗屯三山村发现,明嘉靖皇帝“遣礼部尚书兼翰林院 大学士严讷”为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襄毅公王帮瑞所立古碑:碑高约三米,宽1.2米,上面浮雕“二龙戏珠”非常精美,石材考究,额已被 打碎,边上有云龙纹。上部正中阴刻“皇帝谕祭”4个大字。下面有从左至右竖排十行碑文,字体较大,楷书写就,刚毅遒劲。后半部分介绍王帮瑞“赋性刚毅,督学正风纪,督下京畿营之正本,以及被兵遽遭送等风范功绩,皇帝要为他“至恩补行易文”等内容。碑立于嘉靖四十一年三月,是王帮瑞卒后第二年。
据查,周山村南原是王家坟,有大冢三座。解放初期,神道 两侧还立有石马、石羊和碑刻很多,现已矢为平地。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我们应对其墓地和碑刻进行保护。让一代明臣王帮瑞的功绩,永存史籍,载入史册,万代流传。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