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韩鲁华教授结缘
文/胡云山
我越来越相信,人与人之间如果有缘分的话,迟早都会结缘这样一个见解、一个道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事实。
怎样算是结缘?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做好出发准备的人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会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得以实现。
具体到人来说,就叫做有缘千里来相会。
比如,我与我的“百优”导师韩鲁华教授结缘就是最好的例证。
缘分本为梵语,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到底什么是缘分?有人问隐士,隐士想了一会儿说:缘是命,命是缘。此人听得糊涂,去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问佛祖。佛祖不语,用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于是顿悟:缘是不可求的,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

缘分既是等来的,也是争取来的。但有一个先决条件是缘分只属于做好准备的人的。
我和韩教授结缘,既是等来的,也是争取来的。
去年11月2日,星期三,接近正午时分,我的邮箱收到一份电子邮件,全文如下:胡云山先生你好!有人介绍你的情况,劳烦把你创作方面的资料发给我看看。谢谢!韩鲁华。
虽然不曾有机会与韩鲁华教授见过面,但我知道他是研究贾平凹的,对韩教授这位为人严肃治学严谨的学者有所了解。
我有一点激动,当即回复道:尊敬的韩教授,感谢您对我写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定当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我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写作情况如下:我叫胡云山,笔名胡涛,现供职于洛南县卫计局。我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时代坚持文学阅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积累,九十年代中期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文学写作,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著有小说集《黄牌警告》、散文随笔集《一轮明月》、长篇小说《成携》、随笔集《从成携说起》、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奔走》等五部专著。
中篇小说《援越故事》在《延河》发表后,入选贾平凹主编的《现场2011-2012年文学双年选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白露来了打核桃》在《延河》发表后入选《2013年陕西文学年选》,散文《子贡的仁孝让我感动得落泪》入选董小军主编的百人散文合集《百位文化名家解读中国精神》。曾获得《小说选刊》小说笔会中篇小说奖、《小小说》选刊创作奖、《散文选刊》原创散文奖、商洛市山泉文学奖、首届蒲松龄散文集奖。2000年加入陕西作协。陕西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

我整理好后当即发出。
邮件发出后没有得到回应。
原来是我把邮箱号发错了。
我当夜又重发了一次,并向韩教授表达了歉意:尊敬的韩教授,昨天把您的邮箱号写错了,真是对不起,请您多谅解。
三天后的星期日早上九点四十八分,韩教授回复说:胡先生好!邮件收到,近日事多连着外出,复晚,见谅!我的推荐已经结束。有机会我会尽力为你说话的。祝福你!韩鲁华。
我用手机短信回复道:韩教授,您好!您的回复,我已看到。没关系的,谢谢您。随后去西安,一定拜访您。我写的东西既平庸又粗糙,以后还要请您多多指导。
(以下应该韩教授回复,录入者推测)谢谢理解!有机会自当请教交流,祝福你,韩鲁华。

后来,商洛市作协向省作协文学院推荐了我。
12月14日《陕西日报》公示了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入选人才名单,其中作家类74人,艺术创作类78人,合计152人,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12月21日,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和省作协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简称“百优计划”)的有关情况。“百优计划”旨在通过“师傅带徒弟”方式,培养扶持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作家艺术家专注于文艺创作,以促进陕西省文艺长期持续繁荣发展。
12月22日起,我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和省作协联合在曲江为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培训,聆听了金一南的《苦难辉煌》、蒙曼的《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修养》。
今年3月9日,省作协在政协大酒店举行了“百优作家”签约仪式,韩鲁华教授因故未能参加会议。

我一直都对拥有人生智慧和具备人文情怀的大学教授心怀敬意,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有机会走进大学,当面聆听他们的指教。同时又清楚地知道我今生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我压根想不到这个机会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竟然意想不到地来了。
3月22日,我电话联系上韩教授,并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拜访了他。
《圣经》有言: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
我与韩教授一见如故。韩教授和我谈文学,谈贾平凹,说他和贾平凹交往三十多年,贾平凹从没在他面前说过任何人的不是,让我在为人为问方面向贾平凹学习。在写作方面既要有数量,更要图质量,五年内要在国家级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韩教授还说,在他为我担任导师期间,要为我写一篇评论文章。韩教授送我一本他去年末出版的佳作《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文学对话录》,该书阐释了文学在至高境界上是相通的,只是追求至高境界的方式、路径各不相同这一主要观点。

《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文学对话录》是韩教授和贾平凹的访谈对话录,是对贾平凹三十年文学创作的整体回顾,内容涵盖其主要作品的创作思路、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幕后故事等。对话将其作品放到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历史中,进而放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加以考察,探寻贾平凹三十年来在文学创作上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归之路,重新定义贾平凹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并呈现出作品内外的真实的贾平凹,是一部了解贾平凹及其创作的完整而珍贵的文学对话录。
韩教授给我的题字内容为:“以贾平凹为榜样、老师。”我深表佩服和感激。
聊到午饭时间,韩教授不喝酒,我们一块在校门口的米家牛羊肉泡馍馆吃了一顿泡馍后,我向韩教授道别离去。
4月初,省作协文学院要求我们“百优作家”上报五年创作计划,而且在上报前必须由其导师审定。我拟写好写作计划后先发给韩教授,韩教授看过后,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指导意见:云山好!计划书看过。对你此后五年的创作上的雄心,表示理解与敬佩!

从计划中可以看出,你五年中主要精力将在长篇小说创作上,中短篇小说创作次之。这样设想可以。
下面我从更上一个台阶的角度,谈点想法,供你参考。
第一,还是要读些书。作为长期生活在县上的干部,一般是与社会基层生活紧密相连的。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观察生活与表现生活。这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从思想精神上开阔视野,提高境界,站得要高,看得要远。夯实自己本身的思想与文化素养,就得多读些书。建议读些中国、世界社会史、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经典名著。
第二,现在的创作,不仅仅是数量问题,而是如何提高层次,面向全国,走出陕西。因此,创作上一定要求精。五年中,能完成一部高质量的长篇小说,要比写几部不能产生多大影响的长篇小说好得多。这方面,柳青、陈忠实的创作经验值得很好的学习,平凹虽然高产,但是每部作品都是构思准备好几年。
第三,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创作是个苦差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就意味着要与深入思考、甘于寂寞结了缘,生生死死都是要苦苦的一个人走下去,千万不要为一时之名利所诱惑,要有大志向、大目标,要向大师学习、看齐。现在当代文坛不缺作品,缺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陈忠实说,他要创作一部死后当枕头的作品,因而有了《白鹿原》。平凹说创作就是他的生活,再忙都要创作,因而才有了《废都》《秦腔》《古炉》等一系列大作品。这些都是于寂寞中完成的。
送你几句话:多学习、勤思考;沉住气、细琢磨;感时事、悟人生;通古今、应世界。

我是一介书生,做事比较迂腐,别人怎样我从不过问,但我始终坚持尽心尽力尽职做事情。说得不妥请见谅。
有空儿就多来聊聊天。
祝福你创作上能够取得高质收获!韩鲁华。
韩教授语重心长的针对性指导意见对我来说既中肯又真切,我除了心存感激之外,一定会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改进。
我与韩教授加了微信。
从此之后,由于韩教授事务繁忙,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常见面,但却在虚拟的世界里,因为神交偶尔能得到韩教授的点赞、鼓励和祝福。

【写在后面】感谢萧军老师用3个小时进行了一次相对艰难的语音录入,完成《与韩鲁华教授结缘》。
据他说,身边没带云山先生的散文集,只好对着以前发给朋友的文字照片,用另一部手机进行语音录入,然后再把照片放大,一字一行一段进行校对。
连续在头条推送的两篇文章,既是对胡云山老师、韩鲁华教授两位良师益友之间深情厚意的致敬,也是对文学大哥云山先生英年早逝的怀念。
文学依然神圣,征途需要成携。这组文章能够唤起大家真善美的回忆,欢迎各兄弟平台转发,共享。



作家简介:胡云山,曾用笔名胡涛,山湾。陕西省洛南县西峪河人,大学文化。教过11年书,干过大半年企业,从事过19年行政工作,现供职于洛南县卫计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从自己建构起的文学地理西北天良县和商洛西峪河中提取素材,开始业余文学写作,在《小说选刊》、《延河》、《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延安文学》、《西安晚报》、《商洛日报》和《商洛文艺》等报刊发表文学150余篇。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黄牌警告》,散文集《一轮明月》,长篇小说《成携》,随笔集《从<成携>说起》、长篇小《一个人的奔走》等6部专著。共计发表出版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多次获得创作奖。中篇小说《援越战事》入选贾平凹主编的《现场2011-2012文学双年选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白露来了打核桃》入选2013年陕西文学年选。2000年加入陕西作协。陕西作协第三届签约作家和百优作家。2020年8月英年早逝在追梦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