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云山
韩鲁华
十月一日,一大早天就下起了雨。
这天是国庆,是中秋,也是云山安葬的日子。我未去送云山最后一程,不是因为天雨,也不是没心,实在是心太过伤痛。九月十九日,郭华兄引领,去云山家中——洛南一个山村探望病中的云山,他平躺在床榻上的那一幕,如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晚上到商洛学院歇息,彻夜难眠,云山那纯厚刚毅的音容总在心头萦绕。九月二十八日中午,看到云山去世的消息,又是一夜难眠:这么一位厚道健壮的汉子,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云山已经安葬,这几天,雨一直还在断断续续地下着,淋淋淅淅。

我与云山相识,纯属意外的机缘。云山入选陕西省“百优”作家,我被省作协安排为他与喜林、则纬的导师。从此,结下文学友情之缘。与他在第一次相见,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憨厚刚毅的汉子。至于他文学上的成就如何,那时确实还不了解。也许是第一次相见,相互间都非常的客气,无非是他表示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在我的指导下,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回报社会,不让我这导师失望。而我给予的也多是鼓励的话,并建议多读些世界文学名著,不要赶时髦,更不要看那些自恋式的鸡汤味道的文字。同时多看些哲学、社会、历史与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基层的作者,不缺生活,常常缺的是艺术与思想的升腾,缺的是艺术视野的开阔与思想境界的高远。那次交谈,他记住了一句话:不要站在洛南写洛南,而要站在全国乃至世界写洛南。

与云山更亲密的接触,是在2018年8月8日洛南寺耳之行。这年四月,我受聘商洛学院,有个私心就是为要做的贾平凹文学地理研究提供方便。贾平凹于1985年曾经去过寺耳,到过花骨朵山。贾平凹那次洛南寺耳之行,不仅留下一篇《游寺耳》的美文,更重要的是,创作的中篇小说《远山野情》,是构成贾平凹“商州系列”不可或缺的作品。我想看看作品中所描写的环境背景。与云山谈起此事,他爽朗提出他来安排。本为课题研究,商洛学院提供车辆差旅条件,可云山执意自驾车接送陪同,跑前跑后,实在是让我于心不安,而又感动之至。不仅如此,他还找到当年陪同平凹的郭华兄和张宏运学兄做向导兼解说。我们看了平凹住的房东家,老车站,吃饭的饭馆。当然,最主要的是去《远山野情》所叙写的背矿的沟岭。唯一遗憾的是未能爬到花骨朵山的顶峰,据说花骨朵山那边就是潼关,当年人们就是下到山那边去背金矿的。当年如此热闹的山沟峻岭,如今是草木漫山遍野,除仅仅能看到一条线似的当年小路痕迹隐现之外,已无路可寻,无法到达山顶,只好在半山腰仰望那如花似的花骨朵山峰。也正是这次洛南寺耳的考察,使我对云山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路途中,一有间隙,云山就与我谈文学创作的事。也正是这次寺耳之行,让我醒悟到,云山对于文学是有着自己的见解与体悟的。或者说,云山是粗壮的相貌之下,则是蕴含着一个通透的心,灵慧于内。不然,如此粗壮的汉子,何以写出深情的作品呢?
从此,我们成了兄弟。

后来接触多了,相互熟络了,交往也就自然坦然了,言语也就无拘无束了。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坦诚相待,相互间都身心愉悦。每年三几次的见面聊天,清茶一杯,率性而谈,总能碰出些火花来。话题自然多是文学创作上的事情,有他个人写作上的困惑,也有目前文坛上的问题。说是指导,其实就如同兄弟般拉家常一样,相互切磋探讨,最终是各有所获。坦率地讲,云山不属于灵巧之人,也没有那么多的灵秀之气,他的文学写作纯属于那种下死苦的劳作。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已经辛勤劳作总有三十年了,也有作品集子问世。读了他的作品,感觉到这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作家,生活底子很厚实,文字书写很实在,没有花拳绣腿,但生活的味道,人生的慨叹,社会时代的气息,泥土的芳香,则是融会于字里行间的。

年前,我们相见,他说他根据这几年扶贫的经历体验感悟,正在写一部写实性的作品。我对写时事性的东西没有多大兴趣,但听了他的叙说,觉他是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融入到了具体生活工作之中,从中发现了生活深层掩埋的悲怆与火花,尤其是那一缕缕人世间的温情。我被他深深感动,当下就与他约定,待他新的作品出来,我们二人做次深入的对话交谈,写篇文章,也算是与他结缘三年多的一次合作。如今,云山已去,对话自然是无法完成了,这将成为终生的遗憾。现唯能做的,就是待读过他的新作之后,写篇评论文章。
这,也算是对于云山的一个交代。更重的是对云山的一种怀念。
上午动笔写这篇怀念云山文章时,还是阴云沉沉,偶有细雨。如今天在放晴,白云间不仅露出了蓝天,还有了阳光。
是云山在天上看着我露出了笑脸么?
2020年10月4日

【编后语】近日,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 、西北大学贾平凹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授,商洛学院客座教授、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航空学院专业带头人、陕西省“百优”作家导师、商洛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顾问韩鲁华教授发来了怀念陕西省“百优”作家胡云山的文章并叮嘱:
“萧军好,写了一篇怀念云山的文章,先发你。若有可能,劳烦你编发一下,以示对于云山的悼念。如若可能,将云山写我的文章同时发,也算我与云山师生一场的交代,谢谢,祝福你。”
受韩教授委托,《馨香盈秀》平台同期编发这篇《怀念云山》胡云山老师的《与韩鲁华教授结缘》。欢迎广大读者朋友阅读、转发、留言。
一轮明月在,曾照云山归。愿文朋诗友、兄弟姐妹们相互成携,彼此关照,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韩鲁华,男,汉族,生于1955年9月, 陕西大荔人,祖籍山东省鄄.城县,1984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分配到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曾任该校副教授,文史教研室主任、教学部副主任等; 2003年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退休,曾任该校中文系主任,人文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受聘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 基地、西北大学贾平凹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授,商洛学院客座教授、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航空学院专业带头人、陕西省“百优”作家导师、商洛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顾问等。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教学与研究,在陕西作家研究领域尤其是贾平凹研究上于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在人文杂志、小说评论、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西北大学学报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有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作家研究文集等全文转载收录。出版《精神的映像---贾平凹文学创作论》与《穿过云层都是阳光一-贾平凹文学对话录》(与贾平凹合作) 、《当代新乡土文学叙事比较论稿》专著,与人合著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主撰 《中国当代文学主题发展史》卷)、《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概论》 、《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等专著、教材,主编《秦腔大评》、《高兴大评》 ;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项、3等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等奖2项、2等奖2项、3等奖1项;主持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主持2项、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2项,指导参与各类项目多项。
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评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第八、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澹秀成果奖初评评委、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柳青文学奖评审专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