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诗歌为人民服务

我读过很多新诗,我的感觉是现在很多诗都是口语、大白话,甚至口水话。大体说来就是,一批不知文学为何物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自得其乐。难怪新诗自诞生以来,否定的声音便不绝于耳。比如我看过这样一首“诗”:
秋田狐
红色的秋田狐鱼钩
又尖
又细
又锋利
大锐角的钩型
上钩率极高
脱钩率极低
用了几次
我就不用了
因为这是
日本货
这样的话也算诗?那我们随便描写一个事物,一个想法,岂不也是诗吗?
原本诗歌是文学品种里的轻骑兵,因其篇幅小,平民话而受欢迎的,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几乎识字的人都会吟诵一两首,然而诗歌发展到今天又有谁能把这类诗背一两首出来呢?
比较出名的现代诗人,除了徐志摩、戴望舒、海子少数几个人写的,新诗有多少可以反复读,可以进入典籍的?
对于现代诗歌的创作不断的探索,革新,这是好事,但前提是让读者能看懂,能接受,并且被认可为诗。否则,现代诗这种体裁也是没有意义的。
古诗的好在于它有格式,但格式不是限制,就像运动员一定要在指定的赛道里赛跑一样,才会有观众看,你撒开花了到处乱跑,观众自己瞎跑也能跑成那样,还要特地去看你瞎跑?这就是为什么发展到现在诗歌越来越沦落。因为它已经不是诗了,但诗人还以为自己在写诗。
诗歌被誉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然而诗歌发展到今天,遭遇到它诞生以来最大的阅读危机,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放弃了诗歌阅读,究其原因大概是与所谓的一些先锋诗人的理念有关。
现在 一个个诗人比赛着看谁写出了更朦胧更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句子,然而这些惊人的句子首先是让你读不懂。貌似来自火星的字句组合。“诗人们”,咱能不能好好说话?好好说话能死人吗?
还有的诗歌,活生生的把诗人与读者理解的独木桥拆除,读者自然难以理解。说白了,就是没有承转起合,上下句没有过度。
有的诗人还自诩自己比喻的神奇,其实这样考验读者的诗往往会让读者考砸,今后读者也就敬而远之。
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仍在细细品味唐宋经典诗词,而冷落了新诗呢?因为好多新诗没有那个“味”。
唐人许浑有诗曰:“吟诗好比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就是告诉我们写诗要有内涵,不要无病呻吟,写诗要有意像,意境,有的放矢。
今年抗疫期间许多诗歌又回复到大众当中,许多朗诵诗走上了舞台,引起观众的共鸣,受到了称赞。可惜疫情过去之后诗歌又恢复到它的不明不白之中,似乎要痴心不改的让读者读不懂想不明,活活把诗歌推上绝路和读者绝交。
诗人们,醒醒吧!让诗歌为人民服务,别让诗歌自绝于人民。



王仁爽,笔名红漄,华夏精短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中国作家网在册会员,辽宁大连庄河人,大专学历,一汽解放大柴有限公司,爱好文学,曾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和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篇。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

剑鸿,于建宏,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主任,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副校长,大于庄人民的骄傲。虽为官却无丝毫官架子,为人小巧,但凡人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找剑鸿帮忙,他定全力以赴!是同事们心中的好大哥!工作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深得人心!相信善良有才情的剑鸿大哥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