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隆里
文/罗南科
在骄阳似火的夏季里,很多人都在期盼绿树翠冠之下的休憩,而我却期盼艳阳高照下的忙碌,因为这份忙碌伴随的努力让我有幸踏入梦寐之地并紧紧的拥抱住她——美丽的隆里。
隆里,一座耳熟能详的古城。生长于锦屏的我,无数次听到人们谈论起她,其始建于明代,坐落在贵州锦屏之南,拥有600多年的漫长历史。隆里古城不仅是一座维护明王朝大一统的军事堡垒,还是一颗镶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明珠。倍感遗憾的是家与隆里短短的距离下,我却因种种原因从未有机会涉足,直到今夏的一场考试让我被当地事业单位录取,我才得以走近她。获此机遇我颇为欣喜,要知道隆里古城不仅仅深深吸引着我,她还能挽留住无数游人驻足欣赏,可见她的魅力之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深入的去了解隆里、融入隆里,直至更好的建设隆里。
隆里,一座独具魅力的古城。初来乍到,我就发现古城里蕴藏丰富宝藏,小城里尽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精致又不失宏伟的楼阁、洁白又散布青苔的马头墙、蜿蜒又不失规划的石子路......漫步在大街小巷不免四处张望,幽静的庭院里有人刺着绣、布满雕花的屋檐下有人品着茶、藤蔓缠绕的围栏上有人凉着缎,应接不暇,古老的文化和灿烂的历史时刻浮现在眼前,浪漫古朴。环顾古城周围,古城依山傍水而建,处处绿树成荫,风景优美,尤其是在这夏末入秋之际,环绕古城的成片稻田如同大地铺满了黄金一般,耀眼夺目。这些因金黄色而标志着成熟的水稻,正迫不及待的让人们去感受丰收的喜悦。说到这里的人们,他们操着一口绵绵的“锦屏话”使人折服,充满亲和力的柔和语调不断勾起常年在外的我儿时的回忆,让我感受到回家的温馨。
隆里,一座焕发生机的古城。小小的古城里,我总能看到慕名到来的游客,或是成群结队的背包客,又或是大巴满员的旅行团,我想定是隆里“新面貌、新发展、新风尚”的文明之美被更多人发现了。这里除了“古城”具备的一切,还有着越来越便捷有序的交通、有着越来越干净整洁的环境、有着越来越红火的各大产业......当游客漫步在龙须河畔,看见河水清澈见底;当游客游走在青阳门前广场,发现孩童欢声笑语;当游客路过房前屋后,感受居民安居乐业。人们安康富足的生活加之那无数张扬起的笑脸,会构成一副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好图画,这不就是一座惬意小城该有的样子吗?也是近些年当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果反馈,更是古老之城迸发新活力的生动写照。
隆里向我张开双臂,我有何理由不投向她的怀抱?好客的隆里总给人一种宁静质朴之感,这是她的身份特征,是与过度商业化的丽江古城、嘈杂喧嚣的西塘古镇、高价消费的凤凰古城等景区最大不同之处。隆里的宁静质朴造就了她的独一无二,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快速变化的当下让人动容、令人欣慰。但我们在庆幸之余也要清晰的看到美中不足,隆里的宁静质朴换个角度看却是发展受限的体现。隆里因缺乏宣传而导致知名度不高,她作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这一“共识”仍不被众人熟知;隆里因特色打造不明显而被淹没在中国古城名录中,云南有“疗伤圣地”大理、浙江有“互联网新起之秀”乌镇......而贵州的“夜郎遗珠”隆里却还悄无声息。隆里的发展,如果说经济是基础,旅游业的不温不火使得经济效益不能最大化,不能很好的反哺当地建设,是问题所在,那么如何做大做强隆里的旅游业,让产业更好的惠及百姓,就是发展的方向所在,而如何在不断“开发”的过程中让隆里依旧保持“宁静质朴”,就是冲出发展重围的考验所在。
我的外公
初春的天气,一场小雨就能把人拽回冬天。昨天早课间歇,我赶回宿舍添加衣物时,接到家中打来的电话,被告知外公因病去世,享年92岁,听到这一消息,我久久不能平静。
记忆里,我和外公相处的次数并不多,能够回想起来的几次,常常伴随着他蹲坐在灶房中的画面。外公总爱背对窗户就着火塘,眯缝着眼睛,微笑着向围坐的人讲述过往的事。他蜷缩着伛偻的身体,却看得出年轻时身材高大魁梧,画面里静静聆听的我,显得十分矮小和沉默,好似不是他的亲外孙!
依稀记得初三年级那年正月,我独自一人去外公家,刚到村口,就被从村脚田间赶回家的舅舅撞见,晨雾缭绕,我的名字被叫唤了好几声,我才有所回应。走近的舅舅,他单手提着装鱼的水桶,另一只手还非要帮我拿沉甸甸的袋子,不忘叮嘱我:“来到外公家就要像在自己家一样,不要生疏。以后要常来,也别带什么东西了”。走过细长的街巷,来到三层结构的杉木房前,还没等到进屋,由里向外弥漫的呛人烟气就迎面扑来。进门穿过堂屋站在灶房前,斜向,一个老人弯着腰背对着我,双手正在翻动火塘中燃烧的木棒,动作迟缓又不失力量。火塘中,木棒太大或是夹生的缘故,导致燃烧不充分,不停冒着滚滚浓烟,撑架上沙沙作响的不锈钢水壶已被熏得漆黑。看来老人已经十分习惯这烟火气了,墙边一排镶嵌着白色瓷砖的灶台没有使用陈记,布满厚厚一层灰。眼前这位老人,像油画里的肖像画一样,每一帧都刻满了岁月的印记,他就是我母亲的生父,我的外公。我轻声叫了一声外公,他侧过头来注视着我,笑着问道:“就你一个人来呀,你妈没来吗?”话音未落,就从堆满杂物的角落拿出一根小板凳来,喊我过去坐下。我坐着不久,也习惯了灶房里的烟火气,刺激之下,能够强忍住双眼打转的泪水。
当天,我同外公以及大家围坐火塘,吃了顿别有一番滋味的稻花鱼火锅,在早春寒冷的天气里,身体愈发暖和,加上午后太阳渐渐露出笑脸,促成了出门踏春的最佳时机,因而不时有邻里进门邀上山去砍新年柴,既是为了祈求好兆头,又是为了运动身体、减减肥膘。舅舅怕我闲来无事,便也邀上我,我用“家里也忙,迟点还要回去”的理由答复了他。支撑起外公的瘦弱身体,已再不能上山下海了,就连窗外久未见的暖阳对他也毫无吸引力。这会儿灶房里只有我们两人围坐火塘,火塘里的木棒早已被烧得只剩下些发白的炭火,显然多余。不久,外公就拿起火钳将炭火夹了起来,抖了抖灰后,放进一旁的鼎罐,盖上铁盖密封,化成木炭,等来年冬天,便是最好的起暖资源。平时沉默寡言的我,和外公独处,多少会有些坐立不安,好在外公是个性格开朗的人,他从不缺乏对我的主动关心,屡屡问起我的学习生活情况,每每回答,他都会喜笑颜开。外公还对我即将到来的高中学习生活表现出极大期待,鼓励我要加油学习,努力考上大学:“我是个没有文化的人,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你妈也没读过几年书,你要搞好成绩,读出个大学来回报她”。这鼓励声是那么铿锵有力又充满希望,完全不像一个年过80岁的老人发出来的,我隔着火塘也能感受到那股劲儿,尤其是在讲起我母亲的那一刻。
外公膝下有5女1子,我的母亲排行老二,舅舅是家中的满子,这是我熟知的外公家的关系组织。在我的印象里,小学五年级那年,四姨妈因病意外早世,沉浸于悲痛的母亲向我揭开外公家我所不熟知的一面,四姨妈是她的胞妹,无意间得知外公先后娶过两任妻子一事。这次偶然的机会,抱着多陪伴外公些时间的用意,也有几分对亲人亲疏关系的好奇,外公的侃侃而谈,我听得比以往都要认真仔细,早已正襟危坐,一副镇定自若的模样。外公声情并茂的讲述,犹如打开一本长长的故事书,一言一语,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饥不择食的时代、那个朝不保夕的环境。外公说:“我们家里人口多,粮食总是不够吃,每年还没到中秋节,谷仓就敞亮了。那时候你舅你姨都还小,你妈一放学就会喊三公家的和隔壁家的几个娃儿,三五成群的跑到人家田头去,去捡拾收割后遗落的稻穗。一个个拿着竹篮在田埂追逐打闹,真怕他们滚下坡去......”,外公说话时,止不住嘴角的上扬。他的一字一句,让我看见了母亲的童年生活。外婆去世那年,母亲才上小学三年级。因家庭贫困,负担沉重,外公总要常年在外奔波,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照顾年幼四姨妈的重担自然落到了母亲头上。外公说着母亲小小年纪本不该承担这些事情的时候,昂起的头已缓缓低垂下来,但他目光始终没有远离我,并感叹到:“有些时间没见,我的孙儿都长这么大,再不见,就快认不出来了!”还说我比我母亲长得高大,强调起母亲在她几姊妹中,个头最矮小,但又是最聪明、最乖巧、最能干的一个,街坊邻居索性叫她“巧儿”。外公念叨起母亲的小名,也难掩满脸的骄傲。而后,外公谈起母亲因顾家,没能完成小学学业,谈婚论嫁也比其他姊妹迟晚的这一段,明亮的说话声骤然低沉下来,他那深邃的眼眶已经再也隐藏不住滚动的泪水了。
面对我身前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满含热泪的父亲,我的脑海不受控制的重塑着他的人生脚步,他走过生活坎坷的路、目睹妻女撒手人寰的场面、熬过子女分离的日子,饱经沧桑,一生艰辛而平凡。看着外公对过往生活散布的遗憾而感到自责与无助,我的心口与四肢全然失去了控制,想要安慰,却无从下手,只能放任心中对他的怜悯和敬佩不予管理。那天下午和外公相依,我深深感受到了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震撼与温暖。
得知外公去世的那天,外公的后事已全部料理完成。母亲告诉我,没有及时通知是因为我在外地求学,路途太过遥远,务工的哥哥早早就在家,能代替我戴孝尽孝。我从小就不拘泥于形式,所以对家人没有予以责备,只是外公悄无声息地离去,给我的生活留下了一堆无法割舍的回忆,不知如何释怀。

作者简介:
罗南科,性别男,94年出生,今年26岁,大学本科学历,现居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从事服务群众的工作,热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