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猴石山确如其名,其因千百年来的地壳运动、地质变迁,一座完整而独立的山峰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中间一分为二,变成底部相连,顶部彼此相邻的两座山峰。至于为什么在此地连圈养的猴子都难以见到的地方皆称为猴石,或许是源于南猴石山,亦或许是对猴子聪明伶俐的一种喜欢吧?腰猴石位于通河县城东北,六道河子林场辖区内。它位于南猴石山西北,与南猴石遥遥相望,仿佛牛郎与织女,南猴石高挑俊美,腰猴石雍容华贵。

2020年9月26日,天气晴好。按照预定计划,八名队员如约向六道河子林场进发,今天的目的地是登银头砬子。2019年9月28日曾在六道河子林场王场长和向导的带领下去过一次,因准备不足,未能实现登顶,一年365个日夜不说朝思暮想,也是常常记挂在心头,也许今天就是梦想成真的时刻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一部分人到向导所在山里的蛤蟆营去接向导,一部分人在去往蛤蟆营的路边等候。走下车来用望眼镜瞭望周围群山风景,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似曾相识而我们还一次也没有亲近的腰猴石,这一次是如此近距离,在它的右侧去欣赏它,左侧峰峦起伏、右侧山峰拔地而起十分壮观。正说话间,向导已经开车出来,大家也紧随其后向银头砬子进发。当车在一片黄豆地旁停止前进,大家纷纷走下车来,第一次和向导面见握手,并简单的向他了解银头砬子附近的地理、道路、登山难度等相关情况,他做出了非常实在并客观的回答,银头砬子路途遥远、许多地方要涉水过河,山也是比较高,恐怕难以达到目标。听罢,自己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果断做出了放弃的选择,而改登腰猴石山,向导也非常赞同计划的更改,当我和向导调转方向往回走的时候,后面刚刚走过来的队员还是一头雾水,大家迅速登车按原路返回,在向导的带领下拐进通往腰猴石的山间小路…
向导今年四十七岁,名春来,一听这名字就带着春天般的希望,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略小,身材清瘦干练,走起路来轻松飞快,手里握着一把砍刀,为我们这支队伍开路,甚是威风。不一会一条河水挡住了大家的去路,由于今年雨水较大,河水也是十分的凶猛和湍急,河上的木桥也早已不见了踪影,无奈向导只能带领大家逆河而上,寻找河道狭窄或者河上有倒木横跨的地方,走了约有一里路终于见到一棵粗大的倒木横卧河上,大家相互搀扶依次通过。过了河不久,队伍渐渐走入莽莽森林之中,林荫小道尚可辨别,右侧是哗哗流淌的山涧溪流,偶尔可从树的枝头看见远山的腰猴石峰。当大家都一路紧随向导跋涉的时候,向导噶然停下了脚步,告知大家由于要返回工作岗位,只能送大家到这里了,并嘱咐我们再依河床向前行进五百米,然后沿着腰猴石左侧凸起方向前进。

匆匆和向导挥手作别,按照向导指引的方向继续向前挺进,期间不时询问队友走多少步了,很怕因多走或少走几步路而错失方向,走了大约有一华里路就左拐奔上一道山梁,依山脊下边隐约可辨动物留下的一条足迹向高处而行。除了我们这一行人之外,仿佛在不远处传来陌生人的大声喊叫,也曾给予了回应,但却不见人影。急急翻上一条山脊,对面半山腰的人声更加清晰了,远远看见三位身着迷彩服的 “采山人”,他们误把我们当成采蘑菇的了,还互相询问采到了蘑菇没有。近前才得知三位老乡是附近六道河子林场职工,上山采猴头来了,得知我们要登腰猴石,一脸的不解,嘴里嘀咕道,那山有什么好看的?挨那累干啥,还不如采点蘑菇实惠。对于不了解和热爱这项运动的人而言,登山既挨累、又辛苦,有时造的没个人样,简直就是疯子、傻子才干的事!但对于真正的登山人来讲,登山就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是一种毅力、体力、智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人各有志,老乡采蘑菇可以改善生活,登山人自然有登山人的乐趣,告别三位老乡向山的高处爬去…

除了刚刚进山时走了一段河套路之外,进山之后大多都是在山脊上行走,一个山脊连着一个山脊,山路要比想象好走不知多少倍,原来担心路不是好走的疑虑,仿佛成了多余。由于路比较好走,队友们走的也是很轻松,从脸上的显露出的笑容就能感受到大家的兴奋与欣喜。一路上走过了一峰又一峰,上了一山又一山,爬的越高,景色也越来越美,周围的群山尽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秋天的山色不再是那么翠绿,经过夏秋两季节雨水风霜的洗礼,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因为是首登此山,不知道哪里是最高点,大家每登上一座山峰,兴奋点都被重新点燃,欣喜过后一峰又近在眼前。当大家登到一座峰顶时,向前的路出现了一处几米深的断崖,而抵达峰顶,断崖是必经之路。通过观察,好在山体侧面有几级可以下探的石阶,便依次保护大家下到两峰的谷底。对面山峰的石壁从山的脚下一直呈九十度垂直向上,就像用石块堆砌起来的城墙堡垒,山体的侧面呈七十度上升,好在山坡上长了好多树可以用来借助攀爬。队员独狼背起绳索主动前出探路,并艰难的爬到接近封顶的一棵树旁,将登山绳拴好,辅助队员们抓着绳子攀行,其他队员都按照要求,间隔一定距离,一个一个攀上山顶。长长的山顶长满了松树、柞树等树木,高大的松树枝头结了好多棵松塔(松树的种子),柞树的叶片都已经泛黄,微风掠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大家沿着山脊继续前行,前方不远就是峰顶,站在此山的最高处,一览众山小,周围群山尽收眼底,仿佛都在自己的脚下,东南方向的南猴石山傲然而立,东北方向的银头砬子隐约露出一个峰顶,仿佛深藏不露。沿着山脊再往正南方向不远就是一处断崖,断崖深不见底,不知该有多深,对面就是腰猴石的南峰,南峰清秀、挺拔,锋尖直插云霄,在峰的石缝中不规则的长着几棵苍松,整个山峰酷似黄山之神韵,美不胜收,令人遐想。



由于与南峰隔着一道深深的峡谷,看来今天也只能就此停下前进的脚步,站在它的对面欣赏着它那婀娜的身姿,或许待到来年山花烂漫之时再与它近距离接触!在出乎意料的时刻,捷足先登腰猴石的确是与这山有着先天的缘分,因为站在南猴石山上北望,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它的身影,也理应先与它握手,所以阴差阳错的我们,得以在这个金黄色的秋天与它不期而遇。

秋天的山林里结满了丰收的果实,山核桃、榛子、圆枣子(俗称北方猕猴桃)、松树籽、五味子、各种蘑菇,此时正是采摘野生猴头菇的旺季。在我们上山的山脊上,长着一棵柞树,大家停下脚步休息,当时自己就站在树下,一位女队员突然惊叫了起来,叫大家往我头上看,在头上约一臂长的树杈下方居然长着一颗半斤多左右的猴头菇,白白的、圆圆的、表面仿佛穿上了一层性感的丝衣。大家美美的欣赏把玩了好久,还有的队员摆拍了采摘猴头菇的照片。所以下山的时候,大家除了走路之外,就是十分用心的观察树上长了猴头菇没有。下山还是要比上山要快的多,队员偶尔也发现一两颗猴头菇,矮的用棍子一捅也就掉下来了。一名眼尖的队员忽然发现在一个粗壮的大树上长着一颗足有一斤多重的大猴头菇,但是距离地面足足有七八米高,几乎和三四层楼房的高度差不多,弃之可惜,要是摘下来谈何容易。忽然想起登山包里带着手式、胸式和脚式上升器,特别是脚式上升器还一次也没有用过,正好借此机会练习一下。部分队员着急下山就先走了,剩下三人准备摘下这颗巨大的猴头菇再走。从包里拿出绳索和攀树器具,着急忙慌地进行组装和穿戴,把绳索系在飞虎爪上比较顺利的将登山绳挂在了粗壮的树干上,绳子两头分别记牢,然后进行攀树,由于第一次尝试这种方式和器具使用,也不得要领,心里还是慌慌的,攀起来颇为费力,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接近了树杈底下的猴头菇,稍作休息和调整便进行了采摘,树下有一男一女两名队员观摩并进行录像和拍照。叫队员准备好,我要将猴头菇抛给他,然后腾出手来好下降。遂将猴头菇奋力的向站在距离最近的女队员怀里抛去,她一手拿着手机,一手张开手掌做出迎接的的姿势,猴头菇不偏不倚正中她的手上,或许是由于用力过猛或者是她一手拿着手机注意力过于集中而紧张,猴头菇居然神奇的从她的手上滚落到地上,然后顺着山坡越滚越快,飞也似的很快就不见了踪影,站在女队员下方的男队员竟然还未来得及做出阻挡的动作,猴头菇便从他身旁一滑而过,自己吊在树上呆呆的目睹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仿佛时空都静止了,男队员不时的埋怨着女队员录什么像啊,录那玩意儿啥用,白瞎一个大猴头,自己也不免觉得好笑和可惜,费劲拔力的上来,竟让到手的“鸽子”飞了。


在空中吊了好一会,体力也消耗了大半,这时才想起来要尽快落地,往下望了一眼,感觉距离好高,心里也有些打颤,便焦急的准备下降。要下降首先要把八字环安装上,然后摘下手式、脚式、胸式上升器,可是胸式上升器死死的卡在绳索上,使出浑身的力气也无法摘下来,体力也几乎消耗殆尽,便费力的向树干靠拢,使得双手扶着树干以使体力尽快得以恢复,然后继续努力尝试摘下胸式上升器,无果。当时真的是有些绝望了,仿佛末日就要来临的感觉。稍事休息,又稳定了一下情绪,头脑中飞快的想着得以解脱的一切方法,下面两名队员也是焦急万分,不知所措,只好呼喊前面的队员赶紧回来,共同参与救援。人在关键时刻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冷静和镇定,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当心情恢复平静之后,办法自然也就在头脑中产生了,叫队员独狼将另一根登山绳抛上来,穿过树干垂下去,一头牢牢的系在树上,一头由队员拽着,然后将系着我身体的登山绳解开并慢慢的松开,我的双手缠绕在两根绳上缓慢的下降,直至落地,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纷纷过来进行安慰,有递水果的、有递矿泉水的,内心无比温暖,没有大家的救援,今天一定是喂蚊子了。
半路上偶然发生的一场虚惊,成为此次登山活动令人难忘的插曲,下山的路上有位队员说:都是猴头惹的祸!
2020年10月4日JT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