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过中秋
作者:魏台平
提起过中秋节,笔者印象中记忆犹新、最有意义、最难忘的是回去真正的故乡、原籍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的那一次。
五十年代初,父亲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台山的中学当教师那一刻,我们一家人就跟随父亲在台山生活,成为客家籍的台山人。60多年来,我与家人先在县城华灯璀璨的月下过中秋节,也在书画之乡的台山市汶村镇月下过中秋节,更在鱼米之乡的海宴镇月下过中秋节,人生的后半辈子,又回到风景如画、具有华侨文化特色的台山市区过中秋节。但是,台山毕竟是我的第二故乡,回去五华县的那一次,才是真正体验第一故乡过中秋节的情趣,能忘记得了吗?
2009年的国庆节,期间3号遇上中秋节,像今年一样,调休为共八天放假时间。这一年,父亲刚满80岁,母亲74岁。也不知当时是父亲还是母亲提的倡议,不如趁我放假八天、在家休息的时机,陪他(她)们回去故乡过中秋节,毕竟从故乡出来台山已近60年,虽然曾多次回去故乡探望过亲人,但真正在原籍故乡的明月下赏月、过中秋节,还是第一次,我就一口答应。
那年的国庆节,我们租了一部七座的小车,全家人一起回五华县,车上除了塞满行李等物品外,最珍贵的是买了六七盒具有台山侨乡特色与风味的七星伴月豪华型月饼,回去要分送给几家亲戚品尝。父亲在读大学前,一直生活在故乡,他知道家乡的叔伯、堂兄、堂弟等亲们没有品尝过侨乡的特色月饼,这次回去之后,每家每户除了派个红包外,更需要送上一盒第二故乡的特色月饼,才显得更有意义,这叫做千里送月饼,礼特情义重!毕竟,侨乡月饼已成品牌,近10多年来,每年都飘洋过海寄到国外,成了特色美食。
我第一次在故乡过中秋节,才真切感受到故乡的中秋节特色。故乡梅州市的柚子,在辖内各个县的路边、果园、山上极目可见,触手能及。因水土原因,这里种植的柚子是表皮金黄,体大汁多,红肉清甜,晶莹剔透,人见人爱,成为梅州的特产,风靡广东,闻名遐迩,是每户过中秋节的必备食品。
当晚,我们一家坐在堂叔三楼的宽敞露天大阳台上,与前来团聚的亲戚约30人来一次月下大团圆。家乡是山区,昼夜温差大,白天虽然炎热,但到了夜晚,却是凉风习习,清爽宜人,有点寒意。大家一边品尝着台山的特色月饼,一边剥着故乡正宗的梅州柚子,还品尝着故乡的月光糕等食品。这种月光糕是将蒸熟的大米粉,掺上白糖浆搅匀,把它们用力压在镂凹进去的木模子里面,在桌子上打实,再倒出来,非常好吃。另外,故乡在中秋节这一天,按客家人的传统风俗,要做纸扎的灯笼,放孔明灯,拜月光。我们坐在阳台上,极目远处,见到乡间的灯笼忽闪忽闪,孔明灯欢快起舞,红如柿子,灿若黄橙,在乡间一幢幢小楼灯火辉煌的映衬下,见到了一派歌舞升平的新景象,闻到了一股新农村的芬芳气息!原来,皓月下的故乡中秋节,竟是这么美,这么诱人,这么吸引游子的心!
今年的中秋节快到了,台山的各大街小巷门店,市场内的摊档,各大商场专柜,也像往年一样,提前二十天已见到了应节的正宗梅州柚子,每当在侨乡见到远道而来的故乡柚子那一刻,就如同见到了知音,油然而生勾起了我的思乡情结与乡愁,忆起十年前在故乡过中秋节的那难忘一幕。我想,当客家中秋文化与五邑侨乡中秋文化的交融、碰撞,第一故乡与第二故乡亲们灵犀的沟通、相印,七百多公里外两地亲人的思念、互动,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央电视一台月下的大联欢、对月当歌,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作家简介】魏台平,1956年8月生,中共党员,原台山农商银行办公室副主任,系广东金融作协、广东侨联作协、羊城诗社、江门作协、江门诗社、台山作协、台山诗社等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报告文学《与农民兄弟结友》发表于2013年第3期《金融文学》;报告文学《绽放广东第一田的普惠金融之花》发表于2014年第9期《金融文学》;报告文学《“逆行而上”的老区土记者陈麟育》发表于2020年4月22日《中国老区网·文苑栏目》;小说《望牛山的桉树林》发表于2006年9月16日《南方农村报》;散文《婚礼上的“横彩”》发表于2020年5月17日《羊城晚报》;长调词《沁园春·游横江红色乡村》发表于2019年第11期广东省《源流》杂志;长调词《永遇乐·八一感怀》发表于2020年第3期广东省《侨星》杂志;另有30多首七律诗、长调词发表于纸质刊物中国《金融文坛》及《中国老区网》《羊城诗社》《岭南作家诗刊》《南粤诗苑》等媒体;经济杂谈《并非华山一条路》发表于1993年11月6日《南方日报》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