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涵自传【卷四】《独木之桥(67)》
[张涵自传朗读版]
文/张涵〈韵娘·吉妮〉
67、女运动员不耻下问,男文艺兵指点迷津
昨天考砸了,今天有几道地理题的答案也让我纠结,心情不好,没有情绪,我最后一个走出考场。
考生四散吃饭去了,但有一个人背对着考场,坐在楼外低矮的水泥墙上,好像还在低头看书,而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军用黄书包,一看就是考生。
太想知道今天那道地理考题的正确答案,我想也没想就走上前去,冲着他的背影问:“这位同学,请问今天那道地图题上的河流,是台湾的大甲溪吗?”
他回头,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是啊,是大甲溪。”
我的心脏从半空稳落下来。
“你也是在职职工?”他侧侧身,向我微笑。

“是啊。”
“你是什么单位?干什么的?”
“我是省航校的,运动员。”
“什么项目?”
“跳伞。”
“哦,我去过你们跳伞塔,不就在经十路上吗?”
“不是,我们是飞机跳伞。”
“什么?飞机跳伞?你跳过吗?多少次?”
“大概四、五百来次。”
“你们单位在哪儿?”婆娑的树荫里,他的两眼放出光芒。
“在郭店机场。”
“郭店机场?没听说过。在哪儿?”
“东边,离解放桥五十来里路。”
“你从那儿来参加高考?!”

“嗯,你呢?”
“我以前在山西当兵,是文艺兵,拉大提琴。大提琴你知道吗?”怕我缺乏音乐常识,他做出一个拉弓的动作。
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他的手,很白,应该真能拉。
“那现在,你干什么呢?”我问。
“我现在是济南市半导体研究所的职工。”
“半导体研究所?”我有点吃惊,想起机床四厂和铸钢厂。他从山西当兵回来,居然能到一个专业上八杆子打不着的研究所去工作,而我当年退役却是连机床四厂和淄博铸钢厂都没能去成……
“就在解放桥南面那个路口。你知道大众日报社吧?我们就在它斜对面。”
“知道。那儿往东一条街就是我们航校的市里宿舍,我去体委、山师,都要从你们研究所门前经过。”

“你怎么,参加什么辅导班了吗?”
“没有,我自学的。”
“你也自学?!我也是!那你,考的怎么样?”
“我考坏了。语文一上来就三个填空没填上,我今年肯定考不上了。”
刚刚有点淡化的语文考试的伤痛重又回来狠狠地戳了一下我的心,我难过地低下头。
“未必。考试这事也怪,你觉得考的好,成绩出来往往不好;你觉得考的差,成绩出来往往不差……”
这倒也是。之前某一年,老家曾跟我们一同住在厂里后面那片坟地旁边的唯一的邻居——后来同样搬到前面来的李奶奶就曾在家属院的公共厕所里骄傲自豪地大声宣称:“哼!都说考大学难,考大学难。俺家闺女说了,一点儿都不难!俺家闺女一会会儿就考完出来了,而且全都答上了!”结果她女儿没考上。

“你不出去吃午饭?”我问,觉得有点饿了。
“啊,不了,我自己带的饭。对了,我叫艾华。你呢?”
“我叫张立新。”
“我提个建议,请你一定答应。”
“什么?”我问。
“无论你我考的好坏,考没考上,咱们一定相互通报成绩,算是咱们的约定,如何?”
“好吧!”通报就通报,我想,顶多就是没考上,天又不会塌下来。也许真像他说的,你觉得考的好时不一定好,你觉得考坏了时它还真就不一定坏,李大娘的女儿就是个生动的例子。再说,今年考不上,我还有明年。
他从军用书包里拿出纸笔,认认真真地写下自己的单位地址和姓名,又龙飞凤舞地签了一遍自己的名字,给我。

“你的呢?”他微笑地看着我,问。
“山东省航空运动学校,保险一点你可以在后面加个括号,里面写上郭店机场……”
我们谁也没有想到,那一年,济南市1294名社会青年与在职职工考生,就我们两人通过了初试最终参加了全国统考并同时考上,而那一次的相遇,只是两个一生都将日夜兼程奋勇拼搏的年轻人漫长人生中的第一个回合,由这第一个回合逐渐展开的,是后来整整二十年里我们两人交替不断、精彩纷呈的职业竞赛以及微妙复杂、绵延不断的情感纠葛……
待续,下期更精彩,努力更新中……



张涵,曾用名,张立新,张焓。曾是山东省飞机跳伞队专业运动员,山东省会外语类高考状元,留美MBA,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全职教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特大跨国外企NP、UDI职业高管、CPC、JDC、JDC-SOUTHERN中国首代,世界银行独立咨询专家,世界银行GEF中国项目英语培训首席专家,专职写作者(全球速成《张涵英语》、张涵自传《拥抱沧桑》、影视剧本《独木之桥》、《张涵杂文正论》等),业余音乐人(2008北京奥运全球征歌大奖作品《WE SAIL(我们航行)》、一月网转千万并被各大网站收录的爱国歌曲《中华在崛起》及《张涵百首诗歌集》(大歌/小歌、民美/通俗、抒情/说唱、中文/英文)、现代歌剧《快快长大》词/曲/编剧(创作中)。

海 报
自传作者张涵女士出售同名百集网剧、40集电视、单集电影剧本《独木之桥》,协助售出,两成致谢!行业淡季才是事业良机,资源共享方能合作共赢!欢迎联络,共赋新篇![握手][握手][愉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