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作家协会创建“孝德文化之乡” 征集稿(民间故事)
“甘泉”之传说
刘国民
“甘泉”位于正阳县真阳街道甘泉社区徐小庙南部,泉深8.56米,底铺一石板,井下壁一米高,由青石砌成四方形,再往上砖券圆筒形,泉水清澈甘甜,原为正阳城关八景之一。1983年4月10日,“甘泉”被正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起先“甘泉”之水并非甘甜,而且还特别苦涩,之所以由苦变甜,造福后人,还得益于当地一个叫香玲的巾帼英雄,那甘甜的泉水,是她以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明朝中期,徐小庙附近百姓的生活饮水都取之于“甘泉”,可泉水水质苦涩,大家饱尝苦头、怨声载道,却又无能为力。为了改变这饮水之苦的状况,百姓把问题多次反映到县衙,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百姓无奈,都纷纷蓄积雨水食用。
当地地主王昭兴看到商机,便投机钻营,从外地拉运甜水至此兜售,以此搜刮民财,变相剥削百姓,人们对此敢怒不敢言。
在“甘泉”的南侧,居住一家贫民农户张大松,他的二女儿名叫香玲,碧玉年华,貌美如花,虽为女儿身,但为人忠厚爽直、侠肝义胆。当看到邻里乡亲遭受磨难和剥削,她义愤填膺,怜悯、拯救民众之心与日俱增。
怎么解决乡亲们的饮水之难呢?香玲尽管苦思冥想,但一时半会儿仍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煎熬中,香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她来到了天宫。天宫里金碧辉煌、灯火璀璨、热闹非凡,天神们也穿着华丽、无忧无虑、生活美满。香玲壮着胆子把内心的烦恼告诉了天神,以求赐教,天神指点说,要想把“甘泉”的水质得以改变,你需要到王母娘娘瑶池里的“天泉”取一杯仙水,倒入其中,泉水即可变甜。但要想到王母娘娘那儿取杯仙水,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必须荣登瑶池之宫,做王母娘娘的丫鬟,伺候其终生,永世不得再回人间。
第二天,香玲就把她梦中的离奇经历告诉父母,并表示自己有这个拯救父老乡亲的意愿。香玲父母先是大吃一惊,然后,泪流满面,心疼地说:“傻女儿呀!这可万万不能呐,你这一去,爹娘可是再也见不到你啦!”
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地主王昭兴的耳朵,他顿时惊恐万分,连忙来到香玲的家,并送去礼品和银两。他劝说香玲:“饮食苦水也不是你一家之事,何必以命相赌呢!你既年轻又漂亮,多不值得呀!”
看着至亲至爱的爹娘,香玲犹豫过;但每当看到乡亲们经受着的苦难,她铁下了一条心。
香玲只是听说,王母娘娘的瑶池就在险峻的昆仑山巅,可具体在哪个位置,她还真是一无所知,但只要有一丝线索,她决不会放弃希望。不久, 香玲就出发了,她只身一人、轻装前行,顶风冒雨,翻山越岭,战严寒斗酷暑,历时一年有余,徒步跋涉万里之遥,来到了巍峨的昆仑山麓。
昆仑山脉连绵无际,起伏叠嶂,怪石嶙峋,山顶白雪皑皑,高耸入云。远处眺望,山川、白雪、云层、蓝天连成一片,浩瀚如海,人迹罕至,哪里有王母娘娘的瑶池呢?
心力交瘁的香玲,已两天未曾进食,面色苍黄,身体虚弱。一阵遒劲的狂风袭来,她眼前倏然一黑,晕倒在地……凛冽的寒风刺入她的骨髓,冰冷的雪水吸附着她的体温。
待香玲从僵硬之中苏醒过来后,发现自己躺在一个温暖的山洞里,旁边还点燃着一堆篝火。她惊愕地问:“这是哪里?是谁救了我?”
原来是一个好心的猎户大叔救了她,这里就是大叔的家。
当猎户大叔了解了香玲的经历和目的后,被她舍己为人的担当所感动,决心收留、协助她,成全她实现这个伟大的夙愿。
尔后的日子,为了寻找王母娘娘的瑶池,香玲登上昆仑山巅,迂回百遍,流血流汗,伤痕累累,险些丧命。虽一时难以如愿,但她一心寻索救民之道的决心从没动摇,她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钢铁意志丝毫未减。
一年之后, 或许,她的虔诚感动了上天;或许,她的大爱触及了神灵。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狂风猛烈,电闪雷鸣,拯救天使香玲化身为一缕轻烟,随着一阵黑风盘旋而上,从此,消失于人间……
她来到了上天,找到了王母娘娘所在的瑶池。
步入瑶池的香玲,按照凡人入仙的惯例,必须经得起层层磨难的历炼,挺过后,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修仙,使凡人的劣性完全脱变,仙人的超凡浸润圆满,这才有资格在王母娘娘的瑶池里谋个差事,拥有一席之地。
面对考验,英勇的拯救天使香玲岂能服软?她过关斩将,不畏凶险,吃尽世间苦中苦,梦寐以求终如愿。
香玲在瑶池里虽深居于华丽的宫殿,过上了黎民百姓无法攀比的富贵生活,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生她养她的尘世家园。
在一个沉寂寥落的夜晚,她违抗天条,擅自舀起“天泉”的仙水洒向人寰,从此,甘泉”之水由苦变甜。
王母娘娘获悉后,勃然大怒,便派人把香玲押入天牢,赐予她终生囚禁。
尽管这是一个离奇的民间传说,但那位传奇女子无畏无惧、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孝德精神必将永照千古。

本文作者刘国民,,驻马店市作家会员、正阳县作家协会会员。